理想之美 信仰之美 精神之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贊電影《血戰湘江》

作者: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繼成功執導為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樹碑立傳的電視劇《海棠依舊》後,導演陳力馬不停蹄,迎難而上,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獻禮電影《血戰湘江》中出任導演。

夜以繼日,奮戰數月,用長征精神拍攝長征,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眾所周知,關於長征題材的影視創作,表現「湘江之戰」是一大難題。

此役因博古、李德拒聽毛澤東的正確建議,頑固執行脫離中國革命實際的錯誤戰略,導致紅軍傷亡人數慘重。

如何忠於史實,用一部電影的有限容量表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在這場悲壯的失敗之戰中所彰顯的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和豐富意蘊?記得著名電影美學家鍾惦棐先生曾言:「什麼叫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創造?藝術家勇於為自己設置難點,並善於用政治智慧與審美智慧征服並翻越難點,令難點轉化為作品的亮點,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創造。

」《血戰湘江》正是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的審美創造。

首先,《血戰湘江》以氣勢宏大、鮮明生動的電影語言,講述了紅軍指戰員為實現北上抗日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而血戰湘江的動人故事,形象揭示出「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

無論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袖人物,還是林大哥和他的三個兒子等普通戰士,抑或是陳樹湘率領的為保證紅軍主力渡過湘江而犧牲的幾千名紅34師將士,哪一個不是為理想信念而奮不顧身?《血戰湘江》是一曲紅軍將士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的悲壯頌歌。

其次,《血戰湘江》以曲折驚險、引人入勝的情節構思,講述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實事求是路線,與以李德、博古為代表的脫離中國實際、僵化執行國際共運指示的教條主義路線之間的較量與鬥爭,形象揭示出「長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

沒有湘江之戰慘重教訓的實踐檢驗,就不可能有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等越來越多的紅軍將領發現真理在毛澤東一邊,進而通過遵義會議實現了偉大的轉折,開始在鬥爭中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

再次,《血戰湘江》把宏大敘事與底層敘事水乳交融般結合,既濃墨重彩地塑造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彭德懷、林彪和博古、李德等紅軍將領形象,又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有血有肉地虛構刻畫出以林大哥和他的兒子們為代表的底層紅軍戰士及老百姓的形象,從而形象地揭示出「長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

林大哥原本是一個民間裁縫,他義無反顧地帶領三個兒子參加紅軍。

通過長征,接受革命洗禮,全家人都成為堅定的革命英雄,連僅留家鄉、負責傳宗接代的老四,在父親與三個哥哥都為革命捐軀後也找到毛澤東,成為了一名紅軍英雄。

影片精心設計了毛澤東與林家父子之間充滿真情摯感的動人故事,尤其是關於「軍帽」「軍裝」等托物言志的細節表現和意象營造感人至深,令人久久難忘。

影片的史詩品格,也由此奠定。

觀看《血戰湘江》,我深感正是偉大的長征和永恆的長征精神,孕育了《血戰湘江》這樣「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無堅不摧、艱苦卓絕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文化基因的集中體現。

《血戰湘江》的成功問世,大大增強了我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的高度自信,增強了我們對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自信,增強了我們對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自信。

《光明日報》( 2016年12月19日 14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觀《血戰湘江》:長征精神血鑄成

又如在敘事節奏上,紅軍指戰員的說話和行動之快是影視作品中前所未見的。毛澤東一上馬就是飛奔,找中革軍委都是跑著去;李天佑、陳樹湘、耿飈等更是一邊抱著機槍掃敵一邊指揮作戰——所有的行軍都是急速的,...

戰爭大片《血戰湘江》帶來的啟示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一部優秀電影必然呈現多維的印象世界。電影《血戰湘江》亦是如此。該片的場景視效、故事構建、人物細節,都有其可圈可點之處,也體現了主創者對於歷史獨特的切入角度。當前,歐美、印度、日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