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熱血鑄就偉大長征精神——評電影《血戰湘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林玉簫

八一電影製片廠創作、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血戰湘江》以再現紅軍長征時期最為壯烈的湘江戰役為主要內容,講述了紅軍各路部隊為粉碎蔣介石大軍的「圍剿」行動,在廣西全州、湘江上游各地英勇抵抗,付出巨大犧牲,最終確保了毛澤東所在的中央縱隊渡過湘江的故事。

影片堅持了正確的歷史觀、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弘揚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提供了新經驗。

《血戰湘江》堅持了正確的歷史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學家、藝術家「有責任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告訴人們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歷史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真實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指引我們面向未來。

歷史事件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對後來者的啟示和力量。

《血戰湘江》基於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角度,採用宏大敘事和底層敘事相結合的方法,既有對界首、新圩、覺山鋪、楓樹腳及湘江等宏闊戰爭場面的實景再現,又虛構了在長征背景下,「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林大哥一家人,巧妙地將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和人間真情統一在了一起,使影片通民心、接地氣、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深刻體現了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中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美學觀點與歷史觀點的統一。

《血戰湘江》塑造了鮮活的人物。

影片塑造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偉人形象,陳樹海、耿飈、李天佑等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林大哥、四娃子、虎娃等小人物形象。

這些形象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增強了影片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恩格斯曾在評拉薩爾的劇本《濟金根》時寫道:「我們不該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現實主義的東西,不應該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亞。

」「席勒式」的創作方式是把人物變成思想的傳聲筒,變成歷史中公式化、概念化的人;而「莎士比亞式」則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認為藝術作品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人,是生活中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的人。

如何「更加的莎士比亞化」,這就需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種人物既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性格,又有卓越的個性,即每個人都是典型,但同時又是一個「這個」。

《血戰湘江》中,毛澤東處在尚未擁有指揮權的艱難時期,彼時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縱隊被迫撤出根據地,這是他所處的典型環境。

毛澤東在此種境遇下服從中央命令,堅持革命理想,忍辱負重,一次次勸說博古、李德,盡全力將傷亡減小到最低,這是他的典型性格。

而隨著情節的推動,一個真實的毛澤東又是千姿百態、充滿個性的:看到戰士們因錯誤的指揮路線而傷亡慘重,他痛心疾首、怒不可遏;看到老林將兒子一個個送到戰場犧牲,他苦勸老林,不批准四娃加入紅軍;行軍途中,他將自己的瘧藥金雞納霜一次次分給戰士,只因「戰士們比我更需要」;遵義會議上,他眼含熱淚拿出林大哥做的軍裝,說「我們的一個錯誤,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失去了親人」。

一個豐富的、明確的、堅定的毛澤東形象躍然銀幕上,這便是黑格爾所說的「理想的人物性格」。

《血戰湘江》通過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實現了人物與環境的統一、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使湘江戰役這段歷史更加鮮活豐滿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血戰湘江》弘揚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

長征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影片中,由於國民黨反動派連續「圍剿」和黨內「左」傾機會主義錯誤,黨和紅軍到了危急關頭,中國革命到了危急關頭。

為確保中央縱隊安全,各路紅軍都陷入了以少打多、以弱對強的被動境地。

然而,無論是困境中的毛澤東,還是絕命後衛師陳樹湘,心中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著,「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深刻體現了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長征更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

影片中,由於盲目聽從共產國際的錯誤指揮,紅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博古、李德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在湘江一戰的實踐中得到了檢驗,血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反思了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成不變的教條的錯誤思想,這才有了影片最後,毛澤東在總結湘江戰役時說:「中國革命走什麼路,是靠我們自己走,不是靠搬別人的東西。

」生動體現了只有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革命才有希望,長徵才能勝利。

長征還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

影片中,無論是撤離時告訴鄉親們「莫要傷心」的毛澤東,還是將傷員拜託給村支書的周恩來,或是把三個兒子都送去參軍的裁縫林大哥,都生動表現了紅軍在長征過程中宣傳群眾、依靠群眾、團結群眾、武裝群眾,深刻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紅軍的擁護和支持。

片中林大哥和兩個兒子都戰死沙場,這是老百姓認同黨的革命理想信念並願為之付出生命的表達,而從三十四師撤出的小兒子四娃見到毛澤東,在得知父親兄弟戰死後也要求加入紅軍,這便是播撒了革命的火種,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就這麼生生不息地傳遞了下去,深刻體現了黨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影片最後,毛澤東所在的中央縱隊順利渡過湘江,戰士們終於用生命和鮮血保存了革命的火種,保留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湘江之戰使黨內反思了「左」傾路線的錯誤,直接導致遵義會議的召開,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長征迎來了歷史轉折,中國革命至此翻開了新的篇章。

總之,《血戰湘江》以正確的歷史觀和鮮活的人物表達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它歌頌了人民、禮讚了英雄,奏響了愛國之聲、人民之聲,彰顯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為一體的佳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情懷立於天地間

一部優秀電影必然呈現多維的印象世界。電影《血戰湘江》亦是如此。該片的場景視效、故事構建、人物細節,都有其可圈可點之處,也體現了主創者對於歷史獨特的切入角度。當前,歐美、印度、日韓等外國電影在我國...

求是|紅軍長征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

核心要點:■ 「像經過了一場暴風雨的大樹一樣,雖然失去了一些枝葉,但保存下了樹身和樹根。」後來的歷史證明,經過長征熔爐鍛造淬火的黨和紅軍,是中國革命的精華,是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中...

戰爭大片《血戰湘江》帶來的啟示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一部優秀電影必然呈現多維的印象世界。電影《血戰湘江》亦是如此。該片的場景視效、故事構建、人物細節,都有其可圈可點之處,也體現了主創者對於歷史獨特的切入角度。當前,歐美、印度、日韓...

理想之美 信仰之美 精神之美

——贊電影《血戰湘江》作者: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繼成功執導為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樹碑立傳的電視劇《海棠依舊》後,導演陳力馬不停蹄,迎難而上,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獻禮電影《血戰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