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在於劉禪的昏庸無道?劉禪為何樂不思蜀甘願做階下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禪 即蜀漢後主。
三國蜀皇帝,字公嗣,小名阿斗。
劉備之子。
年十七即位於成都。
初由諸葛亮輔政。
事無巨細,均決於亮。
亮卒,蔣琬、董允相繼謝世,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非。
炎興元年,魏攻蜀,兵臨成都,奉表出降。
蜀亡,入洛陽,封安樂公。
在位四十一年。
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百戰百勝(有證據),打下了偌大的蜀國,使劉備免於逃亡之苦。
可是在劉禪登基後,諸葛亮就很少有像樣的勝仗,前後判若兩人,這也是有人認為諸葛亮軍事能力很差的原因。
大家知道本來諸葛亮的威望就很高,如果北伐成功,那劉禪就更沒心情吃喝玩樂了。
南宋皇帝趙構為何在關鍵時刻讓岳飛撤軍,其根本原因在於他一旦北伐成功,其威望將勢不可擋(黃袍加身),這嚴重威脅趙構的皇權。
諸葛亮被徐庶推薦給劉備後,他必須得先熟悉軍隊,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其次得顧及朋友的面子,不能剛去就出風頭,等到徐庶被迫離開後,他才真正接手指揮戰鬥。
赤壁之戰是周瑜和諸葛亮的成名戰,真乃英雄所見略同。
諸葛亮五次北伐中有兩次最有可能成功。
首先要知道決定戰爭勝負的三大因素:
天時
第一次北伐的時間是在公元227年,由於公元226年曹丕死曹睿繼位(曹操早死了),魏國處於混亂。
「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出自《三國志》,用聲東擊西之計,收復了三郡。
然後同年孫權北伐,與諸葛亮幾乎同時,由此可見這個時機把握的很好。
當時趙雲還在,南方孟獲又歸順蜀國,諸葛亮沒有內憂和劉禪干擾,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
地利
蜀國地勢險要,不需要太多兵力駐守,可以抽出多餘兵力用於進攻。
其實魏國自「赤壁之戰」後就已經退出爭霸舞台了,後期多數處於防守方。
魏國:總兵力在65萬左右,西線雍涼為10萬,南線荊豫10萬,東線徐揚10萬,中部洛陽15萬(其中10萬是機動兵力,用於防備諸葛亮北伐),北線20萬人,防備遊牧民族(讓他們變得很乖)。
蜀國:總兵力在15萬左右,北線漢中7萬,東線永安3萬,成都各據點5萬。
(劉禪投降時,成都最低有1萬兵力,作為守城方,應付鄧艾小菜一碟)
吳國:總兵力在25萬左右,主要部署在長江沿線據點。
20萬防備魏國,5萬防備蜀國。
也就是說魏蜀兩國交戰兵力對比是20萬對11萬。
「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出自《晉書.宣帝本紀》
三國時期,蜀國邊上南蠻,東吳邊上山越,魏國邊上烏丸匈奴都只有挨揍的份,可見漢民族的戰力要強於少數民族,為何從隋唐開始戰力急劇下降呢?
就因為馬謖自作聰明,被魏國右將軍張郃於街亭大敗(此時司馬懿還在荊州討伐孫權),因失去「人和」第一次北伐失敗。
為了防止以後再出現不聽將令的現象,斬殺馬謖以正軍紀。
這次北伐也把劉禪嚇尿了,他開始採取報復行動。
第二次北伐228年12月出散關攻陳倉,20餘日未下糧盡退兵。
因李嚴撒謊,籌集糧草不當,造成軍隊缺糧而導致北伐失敗,被廢為庶人,這是個關鍵人物。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也就是說他只聽命於劉禪。
按理說他的罪行是要斬首示眾的,可是為何只罷免其官職,一定有個大人物再保他,誰比諸葛亮官職大,答案呼之欲出。
第三次北伐229年春,進攻占領陰平、武都兩郡而歸。
兩軍主力沒有交戰,不然還得斷糧。
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第一次交鋒)231年2月「亮復出祁山,糧盡退軍時,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
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
」(看出蜀軍弱點的是五子良將張郃)司馬懿不從,故尋亮。
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
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馬懿病之,諸將咸請戰。
司馬懿到了現場後發現諸葛亮的軍威,嚇破膽了,才知道張郃說的對,魏國軍隊在質量上相差蜀軍很多,只能開始裝病不戰。
司馬懿後來按耐不住手下的調笑就跟諸葛亮對戰了,結果被大敗。
「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亮使魏延赴拒,大破之,司馬懿退回營防守。
」當諸葛亮糧盡退軍時,司馬懿又派張郃去追擊,結果中了埋伏,可憐的張郃大好性命就這樣被他害死了。
第五次北伐234年經斜谷出五丈原,也是最可能成功的一次,可惜因諸葛亮病死而退軍。
這次諸葛亮為了防止有人斷他糧草(對亮有知遇之恩的劉備後代,他不忍心正面衝突),提前用了三年時間在斜谷囤積糧草(不想依賴後方,受制於人),並且在戰場附近屯田(一般屯田都是在安全的腹地),就這樣司馬懿都不敢來騷擾,可見他害怕諸葛亮到何種程度,才有了後來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空城計》。
諸葛亮多次在北伐眼看要勝利的關鍵時刻(魏國名將夏侯惇等都死於北伐),都因糧草不足而失敗,從諸葛亮所著兵書可知他很重視後勤保障,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奇怪就在這裡,早不斷,晚不斷,關鍵時刻停電,這事太巧合了。
劉禪不愧號稱「扶不起的阿斗」(你吃喝玩樂也行,可你別幫倒忙啊),居然讓鄧艾的一支經過長途跋涉的偏軍嚇得投降了,導致姜維在前線的努力付之東流。
蜀地有劍閣等險關「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只要派一穩重之將,就能固若金湯,如果劉禪不投降也就不會有吳國的滅亡。
羅貫中為何重視蜀國的描寫,除了發揚忠義思想,還因為他知道諸葛亮是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一首《隆中對》道出其中奧妙:「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千萬不要小看《三國演義》這本名著,雖然在細節上為了故事更加生動,而有所改變,可大綱是和《三國志》正史一樣的,甚至比它更接近於真實歷史。
「樂不思蜀」主要是寫關於蜀國後主劉禪的故事,在蜀國投降魏國之後,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故意當著劉禪的面安排了蜀國的節目,並且還故意問劉禪感受如何,劉禪回答說:「在這裡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國。
」從此之後,人們便把樂而忘本的,沒有對故國國土的思念的人稱之為「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和吳國三個國家各自占據一方土地,連年征戰不停。
其中,劉備割據的地方被稱為是蜀國。
劉備在張飛、關羽等人的幫助下打下了江山,自立為王,在他死後將皇位傳給了劉禪。
劉禪是一位昏庸無能的君主,整天無所事事,在諸葛亮死後,蜀國也逐漸衰落。
一次,魏國的軍隊攻打蜀國,蜀國抵擋不了魏國的軍隊,終於慘遭失敗。
劉禪在大臣的建議下,選擇了投降,做了魏國的人質。
投降之後,司馬昭把劉禪安置在京都中,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的昏庸,但是對他還是有些懷疑,怕他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於是想找機會試試他。
在一次宴會中,司馬昭故意叫人在劉禪面前表演蜀國的節目,跟隨劉禪的人各個看了非常難過,但是司馬昭看見劉禪正長著嘴巴看得高興,於是就故意問他:「你故鄉嗎?」劉禪卻說:「我在這裡很快樂,我不想念蜀國。
」在散席後,劉禪的臣子跟他說:「下次他再問你,主公應該哭著說我非常想念蜀國,這樣可能會感動他,會放我們回去。
」果然,司馬昭又問了劉禪這個問題,劉禪照著說了一遍,司馬昭看他樣子說:「這是別人教你的吧?」劉禪驚訝地說:「對啊,正是別人教我的,你怎麼知道呢?」
歷年來歷史學家們對後主劉禪的評價就是無能懦弱、賢愚不分,其中令人唾棄的就是他的不戰而降。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讓劉禪徹底成為了一個反面人物,把他認定為是一個窩囊廢,從而進行書面上的討伐。
但是,卻沒有從更深的層次去挖掘為什麼他要選擇投降。
話說在曹魏攻打蜀國的時候,劉禪非常清楚如果選擇抵抗,那麼士兵的傷亡會很大,而且極有可能血流滿城,導致百姓遭殃。
所以,為了保全百姓,劉禪經過幾番思考之後選擇了開門投降。
劉禪投降後,被魏軍帶到了洛陽,並且還封為安樂公。
這樣一來,雖然多了一個罵名,但起碼是保住了百姓的性命和財產,不論怎麼說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呆在洛陽城中,司馬昭如果想要殺掉劉禪,那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身為階下囚的劉禪也明白這一件,不僅要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且包括蜀國的百姓和臣子的命運斗掌握在他的手裡。
所以,想要讓司馬昭放鬆警惕,那就是讓他認為自己的無能和懦弱,這樣的話便不會引起司馬昭的顧慮。
而正是這句「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禪給司馬昭放的一個煙幕彈,在司馬昭的面前留下一種「我不憂愁」的形象,這樣才讓司馬昭放鬆了警惕,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在那種情況下這是最智慧的舉措了,可以說是上上策。
在這個問題上,劉禪可以說是一個大智若愚的智者了。
劉備在臨終前特意囑咐劉禪要聽從諸葛亮的意見,代諸葛亮像父親一樣。
劉禪也做到了,雖然諸葛亮大權獨攬,但是劉禪還是做到了謙讓,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
按照常規,諸葛亮應該把政權還給劉禪,但是他卻沒有那麼做,他依舊把二十多歲的劉禪當作小孩,還要教劉禪像教小孩一樣,告誡他要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成年的劉禪為了大局著想,於是委曲求全。
諸葛亮違背了劉備讓起輔政的囑託,進而選擇了代政並且長期讓自己的軍隊在外面,這是君臣的大忌。
儘管劉禪跟諸葛亮存在著一些不和諧,但是劉禪為了大局著想還是儘量地克制自己。
諸葛亮在錯用人之後非常自責,劉禪便安慰他,諸葛亮選擇自貶。
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在他打了勝仗之後,就恢復了他原來的職務。
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劉禪竟然哭倒在了龍床上,等到靈柩運回來的時候,劉禪率領文武百官在城外二十里的地方進行迎接。
劉禪的行事,既得到了民心,也順從了民意,也使得蜀國的政權的穩定得到了保障。
如此年輕的皇帝能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地體地處理君臣之間的關係,是自古以來都未曾有過的事情。
五次北伐都失敗,不是因為司馬懿太強大,而是另有原因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說的是諸葛亮前後5次出兵伐魏,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公元234年,諸葛亮帶領著蜀國軍隊占據著五丈原,與司馬懿相隔渭水最後病死,見證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今天...
只有野心不識套路的大將是誰
司馬昭發起的滅蜀之戰,一開始很多人是並不看好的,這其中就包括鄧艾。但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的鐘會卻認為蜀國可取。並且做了一些軍事上的準備,促使司馬昭下定了伐蜀的決心。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
諸葛亮北伐曹魏是以卵擊石還是有機可趁?
作為《三國演義》中的「正義方」,劉備領導的蜀國團隊一直被百姓寄予著統一中國的厚望。雖然三分天下之後的贏家是魏國曹操政權,可後人從未放棄過幻想:如果諸葛亮統帥蜀軍北上伐魏成功了呢?歷史會不會被改寫...
為何最後諸葛亮輸給了司馬懿,答案讓人心服口服!
諸葛亮,諸葛亮在三國當中的身份就是蜀國的丞相。要知道在那個時期的幾個頂級謀士當中只要得到了一個那麼肯定是可以在這亂世中占據一定的地位的,不得不說諸葛亮為劉備做出的貢獻確實是十分的足!很多場戰役都...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何屢戰屢敗?他的唯一傳人臨終前說出原因
很多小夥伴們都看過三國演義,而且三國題材的影視也是非常多的,前段時間播出的熱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裡面主要講述的就是司馬懿與諸葛亮鬥智鬥勇的事情,小編當時也是被劇情給吸引,成為一個追劇黨...
蜀國滅亡,姜維策劃復國運動,不料敗在了一個親衛兵上
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在病逝之後將手中的權力都交給了自己多年栽培的繼承人姜維的手裡,而姜維自然也不負眾望,雖然蜀國的後期日益衰退,可他還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證實了自己的忠心,雖然最終還是失敗了,...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線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在三國時期,有許多關於諸葛亮的傳說,這個偉大的人物是小說中的主角,是正史中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中,最出名的就是六出祁山七擒孟獲,這個事件使得這個人的軍事能力得到了世人的認可,並...
中國成語故事民間故事之38——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
中國成語故事民間故事之38——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的故事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蜀後主)劉禪(念shan)。樂不思蜀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
後諸葛亮時代的三國什麼樣
一諸葛亮六出祁山皆未能遂意,很是憂憤,便病倒在伐魏途中,回至成都就死掉了。他是蜀國的股肱(劉備生前對孔明的贊語)和第二代領導人,在他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時候,整個益州是否會因缺了他的支撐,而變得急喇...
蜀國滅亡後,此人在蜀地重新建國,大言不慚「劉禪投降真是庸才」
說到三國,人們很容易想到羅貫中先生的那部傳世著作《三國演義》。受這部傳世巨作的影響,人們對三國時期魏蜀吳的連年征戰,大多傾向蜀國,希望蜀國在征戰中大獲全勝。然而古代的文學作品也是尊重史實的,最...
劉禪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為何他的形象是庸碌無為的懦弱君主?
劉禪是怎樣的人世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看待三國時期的人物都多有偏頗。劉禪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在演義之中,他的形象是庸碌無為的懦弱君主,一生毫無建樹,亡國後還在洛陽安逸渡日,對於蜀國毫不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