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明明想做周文王,為什麼最終成了武帝,而曹丕自己成了文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的諸侯中,只有曹操又實力稱帝,曹操作為一個宦官的養子,挾天子以令諸侯,逐鹿中原,論實力,南方的東吳和蜀漢是無法匹敵的,所以蜀漢和東吳經常聯合一起對抗北方曹魏的攻擊。


雖然漢獻帝劉協還在,但是終其一生,也只是個傀儡皇帝,曹操手握重兵,隨時都可以稱帝,但是曹操一生並未廢漢稱帝。

這給後人留下了不少討論空間,為什麼曹操不稱帝?

主流的觀點及史料認為,曹操想稱帝,但始終未能完成漢室江山的一統大業,他若稱帝,有兩大阻力:

1、曹魏內部其實存在著魏臣和漢臣之分,最明顯的就是以荀彧為首的一批潁川名士,他們是支持曹操的主要力量,但是也是終於漢室的大漢子民,一心維護大漢一統。

曹操稱帝,從內部必然受到這些人的阻撓,雖然這些勢力不足以撼動曹家統治地位,但是卻絕對能削弱曹操辛苦一生建立起來的大魏政權實力。

曹操是有著雄才大略的英主,他不會為了一時稱帝的痛苦,而斷送自己一統河山的人生大業。

2、外部蜀漢、東吳虎視眈眈,雖然雙方實力都不足以和曹魏抗衡,但是他們卻是打著忠於漢室的旗號,東吳雖然長期居於江南割據一方,但名義上還是漢室分封的諸侯,東吳名士還都忠心於漢室,即使孫權本人,也不敢輕易改變這種政治局面。

蜀漢更不必說了,劉備勢力的興起,本就是憑著劉備「皇叔」的身份。

一旦曹操稱帝,這兩方勢力極有可能打著勤王的旗號,直擊中原,曹操也沒有足夠力量對抗雙方的聯合。

也正因為這種勢力占比,才形成了三國長期割據的穩定局面。

或許是出於無奈,或許是本來願望,總之曹操在最後的歲月,寄希望於自己能夠成為又一個周文王,自己不稱帝,但要為曹家後代的統一登基打下基礎。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曹丕不再等待,逼迫劉協禪位正式以魏代漢,結束漢王朝四百多年的統治。

但最終,曹操被追封的諡號並不是文帝,而是武帝,曹丕自己成了魏文帝。

為什麼?

「剛強直理曰武。

剛無欲,強不屈。

懷忠恕,正曲直。

威強敵德曰武。

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

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

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窮曰武。

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曹操一生只有武功去災,天下尚未定,更不可談文治興邦!雖然曹操希望當為文帝,那是他自詡為一代治世能臣,有心一統江山,興邦立業,治國安民。

然而他一生南征北戰,最終也沒能實現自己的夙願,更沒有機會展現自己文能治世的雄才。

所以根據他一生的功績,諡號武帝,再也貼切不過了!

不過,如果曹操赤壁不敗而最終天下一統,那他就可能自封為魏文帝也不可知。

但一般的考量是,第一個皇帝一般都是「武帝」,畢竟開疆闢土,武功天下!而沒有軍事才能的曹丕就弄個文帝,希望自己能夠治理父親打下的江山,可惜還是沒有這個實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之蜀漢 備終不為人下 其謀未可測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221年----223年在位3年,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販草鞋、草蓆為生。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

三國霸主——曹魏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正史記載稱為魏朝,以其皇室姓曹,後世歷史學家多稱其為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於是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共5帝,立國46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