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霸主——曹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正史記載稱為魏朝,以其皇室姓曹,後世歷史學家多稱其為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於是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

共5帝,立國46年,是三國時期三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一代梟雄曹操在軍閥混戰中,憑藉自己軍事才能以及他的用人能力,通過幾次戰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廢除傀儡皇帝,漢朝滅亡,正式取代漢代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

266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曹魏在三國之中占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為三國霸主。

曹魏當時大概有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

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並且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毋丘儉征伐高句麗後,朝鮮半島的一半地區也併入了曹魏版圖。

北部幽州的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

公元263年,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魏朝疆域達到鼎盛,約為450萬平方公里。

魏滅蜀後的版圖曹魏,首都洛陽,實際上始於魏文帝曹丕,滅亡於魏元帝曹奐,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武帝。

魏滅蜀後的版圖曹魏,首都洛陽,實際上始於魏文帝曹丕,滅亡於魏元帝曹奐,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武帝,一代梟雄還是輸在了時間上,自己不能稱帝未免有些可惜。

歷史興起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已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各地有權力,有勢力的軍閥開始混戰,有軍事能力、有戰略遠見的開始嶄露頭角,開始在華夏大地上為自己雄心壯志打拚。

其中曹操一直奉戴漢獻帝令各地割據勢力必須遵奉其令,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且曹操通過各方面的戰爭,憑藉自己獨特的戰略眼光以及用人能力,在後來的戰鬥中逐漸成為最強的一方勢力,為後來的魏國打下了基礎。

曹操開始占據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

曹魏君臣又接連消滅呂布、袁術等諸侯,占有徐州、豫州。

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之後用七年時間平定河北,收撫南匈奴,攻滅烏桓,統一北方,從此北方勢力漸漸安定。

,曹操安定後方之後,不久南下想統一全國,完成霸業,但由於曹軍未適應到南方的地理環境,在水土不服、疾疫大興、東南風起等因素下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於孫權與劉備方的聯軍,由於曹軍所傷多為原劉表麾下水軍與降軍,因此孫劉聯盟勢力亦無法撼動曹操政權。

因南下受挫,曹操將劍鋒轉向西北,先後消滅關西十一部、張魯等割據勢力,占有隴西之地。

但因曹操年事已高,終其年只控制了中原、隴西一帶,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時間是所有人的敵人,一代梟雄最終的大志還未完成,未能稱帝,不免讓人有些可惜。

曹魏發展

待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繼位為魏王,接受陳群的建議,設立九品中正制,又相繼平定了酒泉、張掖、武威三種胡的叛亂,收回上庸三郡。

見時機成熟,曹丕於公元220年12月10日代漢稱帝,定國號魏,改元黃初並定都洛陽,史稱曹魏。

魏文帝登基後不久,派遣軍隊在河西一帶大破羌胡聯軍,曹魏的勢力得以進入河西之地,接著又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權。

公元221年,孫權向曹魏稱臣,被魏文帝封為吳王,吳國成為曹魏的藩屬,但是不久復叛。

此外,曹魏多次擊敗鮮卑,鞏固了北疆。

然而,魏文帝曾三次大舉進兵東吳,皆無功而返。

從總體來看,魏文帝在位七年時間裡,曹魏實力還是進一步增強的。

魏明帝曹叡繼位後,曹魏大多時間是在與蜀漢、東吳的戰事中度過,公元226年8月孫權攻江夏、襄陽,公元227年孟達反,公元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到公元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公元234年孫權攻合肥。

魏明帝成功地抵禦了這些內外戰爭。

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滿寵等名將與諸葛亮、孫權作戰,蜀、吳 魏氏三祖未能得尺寸之地。

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死後,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

同年,軻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公元238年,明帝命司馬懿攻滅公孫淵,遼東平定。

之後,魏明帝開始大興土木,濫用民力,魏國開始出現衰敗跡象,臨終又託孤失當,導致朝政動盪,曹魏開始走向了衰敗。

曹魏滅亡

曹魏滅曹叡死後,曹芳繼位,託孤的失當,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曹爽驕橫跋扈,專擅朝政,打壓異己,甚至連郭太后也被他軟禁。

但反觀司馬懿則韜光養晦,蟄伏待機,直至在高平陵事變里,將曹爽集團一舉擊垮,司馬家族開始權傾朝野。

這段時間內,曹魏雖然朝政動盪,但對外的開疆拓土之路則是一路凱歌,前後兩次大敗高句麗,破東濊、平濊貊、滅韓濊,朝鮮半島的半數之地併入曹魏版圖(朝鮮半島都是中國的番地,這點值得驕傲~)。

之後,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公元251年)、毋丘儉(公元255年)、諸葛誕(公元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進一步提高司馬氏族的地位,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

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

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末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此外,與吳蜀交兵仍然很頻繁, 三國鼎立圖尤以蜀漢大將軍姜維為甚,號稱「九伐中原」,雙方互有勝敗。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不甘司馬氏威脅自己帝位,親率親兵討伐,司馬昭遂使親信賈充派遣刺客成濟殺害曹髦,事後僅成濟被處死,而司馬氏家族則沒受牽連,這點其實完全可以講曹家已經不再是魏國的統治者了。

隨著蜀漢國力日下,公元263年魏朝司馬氏展開攻漢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攻伐蜀漢,結果蜀漢後主劉禪出降,蜀漢滅亡。

後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於公元266年逼魏元帝曹奐禪讓,改國號為大晉,曹魏滅亡。

曹奐禪讓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這點完全是為了給曹氏一個台階,也算是為司馬氏篡位留下一個好口碑。

作為曹魏「後續」的陳留國(265年—479年)歷經兩晉、劉宋,傳至南齊,享國214年。

曹魏作為在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其最大的功勞還是應該是一代梟雄曹操,操奮鬥終生為其一夢想,最終還是敗給了時間這位最大的敵人,至其終老還是未稱帝,不免有些淒涼啊。

再看曹魏,最終竟失去了統治權,司馬氏族家族過大,王朝真的統治已經不在,這點也真的有些可惜,不單單是可惜曹魏,我更加可惜的是梟雄的努力猶如始皇帝一樣,最終還是把皇朝給了他人。

時間打敗了所有的王,沒有人在時間面前是公平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