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羽必須死?背後的真相令人震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談及三國時期的歷史,關雲長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一個人物。
從他的出場,到他的謝幕,所有有關他的故事總是能引起無數人的關注。
曹、劉、孫三家領導,無一不想將其收為己用。
縱觀整個三國,能做到這一點的除了關羽,恐怕很難找到第二個人了。
既然如此,關羽最後為什麼會死?他的死是必然嗎?
長久以來,對關羽的死因,人們議論紛紛,眾說不一,其觀點主要有三類:一是關羽死於劉備的借刀殺人;二是關羽死於與諸葛亮的不和;三是關羽死於性格「剛而自矜」(陳壽語)。
其實,關羽的死,劉備明白,孔明明白,關二爺自己也明白,就連曹操和孫權也都明白。
二爺不死,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二爺安息,三家領導都放心了。
所以,問題的核心就在於,關羽實際上必須死!
可能有人會問:剛才不是說了,三家領導都希望關羽為己所用嗎?怎麼現在又說三家領導都希望關羽死呢?這不合邏輯啊?別急,接下來咱們就來細細分析一下這其中的緣由。
荀彧與關羽
為什麼關羽必須死?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說說為什麼荀彧會死。
眾所周知,荀彧荀文若是最早跟隨曹操的謀士,對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許多功勞,曹操對他非常敬重。
荀家「四世三公」,家族地位遠高於曹操,因此荀彧對於曹操的貢獻還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給曹操帶來的好處。
但是,荀彧雖然棲身曹營,其終極的理想卻是匡扶漢室。
加入曹軍,只不過是為了利用曹操的力量,來實現挽救大漢江山的理想。
到後來荀彧發現曹操有不臣之心,毅然選擇與曹操決裂。
結果曹操賜他一杯毒藥,害死了荀彧。
之所以先說荀彧之死,是因為他和關羽是一類人。
關羽熟讀《春秋》,《春秋》一書,相傳是孔夫子所作。
正所謂「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春秋》一書中,到處都是關於忠、孝、仁、義的故事。
受到《春秋》的影響,關羽的理想也是匡扶漢室、留名千古。
有一個例證,關羽被曹操俘獲後,受封「漢壽亭侯」。
雖然這個爵位是曹操給的,但名義上是漢獻帝所封。
對於這個封號,關羽十分看重,這表明他是名正言順的大漢臣子。
後來回歸劉備,按理說關羽應避免再提這個「漢壽亭侯」,以免刺激老大。
因為在劉備眼裡,曹操是漢賊,這個封號不是漢帝給的,就是曹操封的。
可是,關羽的大旗上仍繡著「漢壽亭侯關」,這就很能說明其中的問題。
讓人撓頭的人
我們知道,劉、關、張三人名義上是君臣,實際如兄弟,雖然桃園結義這個典故是後來的小說家杜撰出來的,但三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毋庸置疑的。
何況三國亂世正是用人之時,關羽之死對劉備來說,顯然弊多利少,得不償失,更不要說這同時還伴隨著損將失地的巨大風險。
但是,等劉備取了西川後,孔明、法正等人力勸劉備稱帝。
劉備雖然拒絕了,可最後還是當了漢中王。
不是皇帝,但誰都知道,這個漢中王其實就是稱霸一方的土皇帝。
劉備很精明,稱王不稱帝,因為關羽這時正駐守荊州,自己一旦稱帝,就成了大漢的叛臣,這等於在逼以大漢忠臣自居的關羽投降曹操或孫權。
是這樣嗎?《三國演義》對這段描寫的很是到位。
劉備稱王后,讓費詩帶著委任狀來到荊州,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
結果關羽來了一句:「漢中王封我何爵?」語氣中明顯帶著不滿和不屑,因為他知道,作為王,劉備是沒有資格封爵的。
之後聽說自己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大怒,說了一堆話後,以自己不肯與老卒(指黃忠)為伍堅決不受。
關羽的反應很不正常,黃忠曾和他大戰幾百回合,和他並封,有何不可?實際上,這是關羽在借費詩之口,向劉備表達不滿,同時也在警告劉備:你是漢臣!
顯然,關羽此時已經和劉備有了裂痕。
我們知道,劉備和曹操一樣,雖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但最終的目標還是要自己獨霸天下。
無論如何,取漢而代之,是他們必須要走的一步。
關羽既然能背離想要篡漢的曹操,如果劉備稱帝,又如何不敢背離劉備?所以,對於曹操和劉備來說,關羽都很撓頭:不用吧,可惜;用了,萬一將來決裂了,麻煩!那怎辦?或許除掉他是一個可行之策。
腹背受敵 求仁得仁
我們再來看看史料對關羽之死的記載: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開始,至12月結束,初期關羽連連告捷,不僅水淹于禁七軍,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遷都。
但很快,由於曹、孫兩家聯手,加上當時關羽的下屬糜芳和士仁投降孫權,令關羽腹背受敵,最後導致關羽不得不敗走麥城,同年12月被俘,次年1月被殺。
問題來了:襄樊之戰,起因是諸葛亮讓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起兵取襄陽。
關羽不是傻瓜,他知道攻打襄陽就等於攻打曹操,而身後是孫權在虎視眈眈。
前有曹操後有孫權,主公劉備竟然沒有派人來撐場子,以一己之力對付曹操和孫權,行嗎?還有,我們都知道,孔明「隆中對」的核心是「跨有荊益,東和北拒」,一旦荊州丟失,劉備和自己的戰略會受到重大打擊,這點他不可能不清楚這點,但明知如此,他為何在關羽兵敗之時不及時救援,是疏忽大意還是另有圖謀?
首先,諸葛亮在剛出山之際,地位不僅明顯低於關羽張飛,甚至還低於徐庶、糜竺等人。
諸葛亮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不可能不想方設法躋身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故藉機打擊、貶低或除掉關羽的做法,他是希望看到的。
其次,對關羽敗走麥城一事,我們不妨在戰術戰略兩個方面加以分析:從戰術角度看,關羽之敗,起因在於他執行了諸葛亮攻打樊城的錯誤命令。
由於盲目攻打樊城,且沒有其他主力部隊的配合,造成了關羽孤軍對抗曹孫聯軍,最終全軍覆沒。
從戰略角度看,關羽出兵攻打襄樊,無論在時機、條件等各方面,都違反了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對》戰略構想。
諸葛亮何以會以智者的身份,去做不是聰明人的決定,箇中的原因很值得研究和反思。
因此,很顯然,劉備、曹操、孫權其實都懷有同樣的期望:關羽千萬別取勝!而作為劉備集團的主要智囊,孔明知道主公的主張後,儘管違背了自己的戰略規劃,但他又能說什麼呢?
關羽出兵取樊城,擒于禁斬龐德,嚇得曹操要遷都。
但司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關羽的好運就要到頭了,因為誰都不希望關羽取得成功。
果不其然,荊州後方,孫權行動了,呂蒙白衣襲取荊州;前方,強弩之末的關羽被徐晃擊敗,退守麥城。
這時,關羽派廖化殺出重圍前往上庸(今湖北竹山縣西南)求救,被上庸守將劉封回絕。
劉封是誰?劉備的乾兒子,沒有劉備的授意或暗示,他敢不救關羽?
就這樣,正面曹操,背面孫權,再加上劉備不救,關羽縱有三頭六臂也不能不敗了。
終於,關羽死了。
我覺得,也許關羽在出征時就料定了自己的結果:繼續跟著劉備、投降曹操或是投降孫權,不管最後誰贏,這哥仨都不會尊奉漢室,那自己就是漢賊;割據一方自立為王,還是漢賊。
那怎麼辦?或許只有殺上許都、解救漢帝,才對得起漢壽亭侯的封號。
如果這一點做不到,那就只有獻出生命,求仁得仁了!
所以,關羽是以死來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劉、曹、孫也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
關羽之死稱得上是皆大歡喜,四方皆贏。
關羽死後不久,曹丕、劉備、孫權先後稱帝,這個道理還不明白嗎?
不能不提的性格因素
關羽性格桀驁、心高氣傲是人所共知的,這無疑是他慘死下場最主要的內在因素。
關於這一點,目前大家基本上都是同意的,因此這裡也就不再多說了。
《三國志》有段話:「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張飛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愛護士兵;關羽正好相反,他對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關係很緊張。
士大夫都是文武官吏,都是將相之才,關羽和他們鬧僵了,焉能有好果子吃?
陳壽在《三國志》里評關羽「剛而自矜」,這是準確的。
剛正、剛直、剛強、剛勇,無疑是好的品質,但若不能剛柔相濟,加之自矜,就要不得了。
所以,我們能夠看出,驕傲不僅使人落後,連命都可能被「驕傲掉」,關羽之死一事顯然是一個最好的警示。
現在,我們應當可以下結論了:關羽之死是必然的,劉備、曹操、孫權都希望他死;加上關羽為人方面的缺陷,孔明等人在有意無意中當了幫凶。
整個三國期間,三大集團唯一攜手做的一件事就是謀殺了關羽。
也許正因為如此,關羽才會被後人這般銘記、緬懷,也唯有關羽,才會被我們視作聖人。
*作者:林森,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諸葛亮為什麼見死不救?關羽儘是被謀殺的
關羽之死,一直謎團重重,諸葛亮,劉備為什麼見死不救,關羽為什麼一意孤行攻打襄陽?關於公羽的死,在《三國演義》中簡單的來說就是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被殺。那麼歷史上是怎麼記載的了:建安二十四年(...
關羽被謀殺的真相:前後受敵劉備為何不救
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固然是經典中的經典,每當看到關於死的那一段,總是在想,當時關於北上,北有曹操,而東有孫權,關羽卻孤軍北上,難道這是自己要找死的節奏嗎?難道當時劉備,諸葛亮看不明白嗎?當然不...
三國演義:關羽之死究竟怪誰?
為什麼關羽必死?這不妨從荀彧之死說起。在討論諸葛亮的失職問題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一個關鍵問題——關羽攻打襄樊,到底是誰的決定?這場戰爭是不是從一開始決策上就存在失誤呢?為什麼關羽必死?首先說說為什...
一代戰神關羽之死解密:是誰策劃了這場「謀殺」?
「過五關、斬六將」一代梟雄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飲恨而亡。是狂妄讓他敗給了呂蒙,還是本就是這一場策劃好了的「謀殺」?心懷漢室,漢壽亭侯大義凜然 說起「關羽」之死,不得不提一人——曹操。早年...
關羽必須死,諸葛亮謀殺,劉備、曹操、孫權做幫凶?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覺得關羽死的有點蹊蹺,後來明白了,整個《三國演義》,核心就是關羽要死,該怎麼死!關羽熟讀《春秋》,他因兄弟義氣追隨劉備,最終的目的還是想要匡扶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