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戰神關羽之死解密:是誰策劃了這場「謀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過五關、斬六將」一代梟雄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飲恨而亡。
是狂妄讓他敗給了呂蒙,還是本就是這一場策劃好了的「謀殺」?
心懷漢室,漢壽亭侯大義凜然
說起「關羽」之死,不得不提一人——曹操。
早年間,在關羽與劉備失散後,被曹操俘獲。
曹操愛才心切,看出關羽忠心漢室,為將關羽化為己用,曹操命漢獻帝冊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後來關羽終究投奔了他的大哥,但一心想要匡扶漢室的關羽對於這個還是封號情有獨鍾。
但正是這個封號後來卻成了劉備眼裡的一粒沙,華容道之役關羽私自放走了曹操,更加讓劉備心有不安。
其實,諸葛亮早就料到關羽會放曹操一命,才派他去守了這一關。
因為他知道:「關羽心裡和明鏡一樣,若是他殺了曹操,那麼劉備就是下一個曹操,三足鼎立才是完成匡扶漢室大業的最好局面。
」後來,劉備拿下西川,眾將勸劉備稱帝,劉備言辭拒絕,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二弟還在荊州,稱帝就是逼著關羽投向曹操。
最後,即使劉備只是自立漢中王,也招來了關羽的不滿,沒有漢獻帝的批准,在關羽看來這都是僭越。
左右為難,漢壽亭侯走投無路
至此,關羽成了三國眼下最為頭疼的猛將。
對於劉備,關羽成了他稱帝路上的絆腳石,讓其進西川,一旦鬧翻,劉備的仁義之師就變成了過河拆橋的忘恩負義之徒;讓其繼續鎮守荊州,一旦投奔了曹操更是隱患重重。
對於吳國,關羽荊州之地可以隨時順流而下,虎視眈眈。
對於曹操,荊州為戰略要地,隨時能夠北山襲擊許昌,日夜難安。
而關羽自己此刻也十分矛盾,跟著劉備,眼看就成了漢賊;投降曹操,已經是漢賊;投奔孫權,那也是漢賊;自立為王,更是不義。
眼前每條路都被封死,忠心漢室的關羽已然看到了漢室氣數已盡。
腹背受敵,漢壽亭侯以死明志
這時,曹操打破了僵局,一場三國「謀殺」開始上演。
曹操派人攛掇東吳出兵攻打荊州,但孫權也是明白人,知道關羽不是善類,於是回信反建議曹操去下荊州。
這時,諸葛亮給出了關鍵一擊,讓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攻取襄陽。
關羽自然明白,攻占襄陽其實就是與曹操宣戰,可是背後的東吳會讓他腹背受敵。
可是沒辦法,劉備發話硬著頭皮也要上。
其實,當時關羽心中做了兩個打算,一是若剿滅了曹軍,就扶持漢室一統天下;二是若是戰敗則以死明志;而這兩個結局都可以不做漢賊,想到這裡便也欣然前往了。
關羽戰敗,一代梟雄飲恨而亡
關羽揮師北上,其實魏蜀吳三國都有著同樣的期待,關羽一定不能勝啊。
關羽出兵樊城,孫權夜襲荊州,正面曹操的大將徐晃應戰,背後孫權的呂蒙追殺。
關羽此時已是強弩之末,被迫退守麥城,派廖化去上庸向劉備的乾兒子劉封求救,但卻被劉封斷然拒絕。
看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腹背受敵劉備卻不肯施救,關羽怎能不死。
一場「謀殺」終於收尾,關羽最終飲恨而亡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當然,關羽的死成就了自己的理想,這場「謀殺」也不過是後世的評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不是蓋棺定論。
只是三國鼎立,關羽死後曹丕、劉備、孫權紛紛稱帝讓人不免有所猜疑。
關羽死後,曹丕、劉備稱帝孫權稱王,可謂「關羽之死,皆大歡喜」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可謂是神一般的存在,雖許多事跡來源於歷史,卻又「高」於歷史。尤其是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有個非常醒目的標記:身後那杆上書「漢壽亭侯」的大旗,走到哪跟到哪。按理說這個封號,是...
隱藏了千年的秘密:當年是誰謀殺了關羽
從小看三國,看到關羽之死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些蹊蹺。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關羽孤軍北上,身後沒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麼?就算關羽看不明白,劉備看不明白,諸葛亮也看不明白?後來總算明白了,其實劉備看...
關羽必須死,諸葛亮謀殺,劉備、曹操、孫權做幫凶?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覺得關羽死的有點蹊蹺,後來明白了,整個《三國演義》,核心就是關羽要死,該怎麼死!關羽熟讀《春秋》,他因兄弟義氣追隨劉備,最終的目的還是想要匡扶漢室。
關羽被害的真相,原來是死於他們的謀殺,劉備竟也參與其中
讀《三國演義》時,每當讀到關羽被害時都會感到悲涼、惋惜。但是也會覺得奇怪,北上伐曹,東有孫吳,孤軍深入,萬一失敗被斷後路,腹背受敵不是找死嗎?關羽貴為一代武神,雖驕橫但不愚,為什麼還是一意北伐...
是陰謀還是輕敵?關羽之死,哪些人應當為此負責?
從小看三國,看到關羽之死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些蹊蹺。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關羽孤軍北上,身後沒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麼?就算關羽看不明白,劉備看不明白,諸葛亮也看不明白?後來總算明白,其實劉備看明...
關羽之死,是不是魏蜀吳聯合造成的?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關羽之死不僅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哀嘆,更成為蜀漢乃至三國劇情的轉折點。雖然荊州之失,關羽負有不可逃避的責任。但是,荊州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確實不是那麼好防守的。而且,劉備、...
劉備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關羽?幾千年來國人都理解錯了這三人
從小看《三國演義》,心裡一直隨著三國英雄們的命運跌宕起伏,特別是看到關羽之死的時候,總有一種淒涼和憤恨,但是長大後在此研讀,淒涼憤恨少了,更多的是覺得有些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