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第一忠勇義氣之士關帝爺的大結局——敗走麥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94版《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由於曹操和孫權兩個集團暗中勾結,使關羽處於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關羽只好從襄樊前線撤退,敗走麥城。

結果是關於被俘,然後被殺。


關羽的失敗,是一個俠義英雄的結束。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被殺,劉備集團不但痛失一員猛將,還永遠地失去了荊州。

那麼,一個曾經威震華夏的虎將,為什麼會一敗塗地?在劉備方面,誰該為關羽的死負責呢?

我們知道,丟失荊州、關羽陣亡的前因是關羽攻打襄樊。

如果關羽不攻打襄樊,那麼呂蒙和孫權雖然早就有了奪回荊州、消滅關羽的這個想法,他是沒有機會實施的。

因此,我們要檢討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發動襄樊戰爭?我們先得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2010版《新三國》中的關羽

而這個問題呢,又牽扯到三個小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誰決定打襄樊?

對於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不同意見。

有不少史學家,都認為是劉備和諸葛亮決定或者授意的。

關羽在劉備、諸葛亮的授意下發動了襄樊戰爭,戰爭發動以後,劉備和諸葛亮又既沒有配合行動,又沒有配套措施,也沒有給關羽增援,還沒有給關羽派去強有力的輔佐人物,以至於導致了這一場戰爭的徹底失敗。

因此,劉備、諸葛亮難逃其咎,這是一種觀點。

第二種觀點呢,認為關羽攻打襄樊,似乎事前沒有和劉備、諸葛亮商討,也就是說這是關羽的自作主張。

因為我們在《三國志》上查不到劉備或者諸葛亮授意、授權或者命令關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記載。

這麼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劉備下的命令,或者說是諸葛亮向劉備的建議,應該是有記載的。

所以我傾向於認為,襄樊戰爭的發動是關羽的自作主張。

但是,劉備聽之任之,沒有反對。

因為劉備如果反對,也應該有記載;或者劉備根本就不同意、強烈反對,關羽就打不了這場戰爭。

所以估計劉備的態度是聽任,或者是默許,甚至是贊成,只能這麼推測了。

因此,劉備對此也應該負責任。

那麼諸葛亮有沒有責任呢?沒有,諸葛亮沒有任何責任。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諸葛亮不是劉備集團軍事行動的決策人。

雖然諸葛亮現在已經擔任了軍師將軍,但是這個軍師將軍和我們後世理解的那個軍師是不一樣的,或者說是不完全一樣的。

我們後世理解的軍師就是搖著鵝毛扇,在旁邊出謀劃策。

而諸葛亮的這個軍師將軍是什麼時候當的呢?是劉備得到了成都以後,任命他為軍師將軍,實際上是升了一級。

因為赤壁之戰以後諸葛亮的職務是軍師中郎將,現在升格為軍師將軍,任務是署左將軍府事。

因為劉備這個時候的正式職務是左將軍,左將軍他要開府,他有一個左將軍府,這個府裡面的事情由諸葛亮總理。

並且在劉備外出的時候「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去打漢中,諸葛亮替劉備看家,守著成都,供應糧草、供應援軍,這是他的工作、他的職務。

所以他沒有責任。

有一些歷史學家提出來說,諸葛亮難逃其咎,為什麼呢?因為關羽攻打襄樊是按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在行動,所以諸葛亮也有間接的責任。

我認為我不同意這個看法,為什麼呢?第一,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戰略規劃,不是實施方案,它是一個總體的規劃。

懂規劃的人都知道有總規、有詳規,還有實施方案。

何況諸葛亮並沒有向關羽直接下達命令要關羽去進攻襄樊,而且諸葛亮也沒有這個權力直接下達命令,他有什麼責任呢?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怎麼說的?諸葛亮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裡這個將軍指的是劉備了,這段話說得非常明確。

它包括兩個內容:第一是天下有變,那麼請問,關羽打襄樊的時候天下有變嗎?沒有。

第二,諸葛亮的這個戰略規劃也說得很清楚:「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這個上將可能心目中指的也就是關羽吧,姑且這麼猜測吧;「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是兩路出兵,同時進攻。

那麼襄樊戰爭的時候,兩路出兵了嗎?也沒有。

所以不能說關羽的襄樊之戰是實施諸葛亮的戰略規劃;相反,在我看來,關羽的行動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規劃。

關羽沒有很好地領會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匆匆忙忙地就出兵了。

結果呢?使諸葛亮這個一旦天下有變就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消滅曹魏的這個設想,永遠沒有辦法實現了。

所以不能夠因為諸葛亮有一個「隆中對策」,就把襄樊戰爭失敗的責任加在諸葛亮身上,這對諸葛亮是很不公平的。

那麼這裡頭又有一個問題,既然如此,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呢?這個問題我們姑且留一個懸念,以後再講。

關羽銅像

第二個小問題,為什麼要打襄樊?

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呂思勉先生的觀點是認為這是配合劉備在漢中的行動。

呂先生說:「逐利之兵,亦宜同時並出,首尾相應。

故劉備之兵未還,關羽之師已起矣。

」因為劉備在打漢中,所以關羽這邊配合行動打襄樊,牽制曹操。

這個說法呢,我有點疑問。

所以我比較傾向於贊同另一種觀點,那就是得寸進尺。

劉備在漢中取得了勝利,稱了漢中王,關羽當了前將軍,這時候劉備集團覺得自己很了不得,那麼再干一下。

那漢中你看也沒怎麼打,曹操不也就走了嗎?曹操也沒那麼可怕嘛,也沒那麼恐懼嘛。

所以,關羽的這個得寸進尺,我們從好的方面、從肯定的方面講,叫做乘勝前進、再接再厲;那說得不好聽呢,就叫貪得無厭、自不量力。

那麼究竟是乘勝前進、再接再厲,還是貪得無厭、自不量力呢?我們就要回答下面一個小問題,就是該不該打襄樊?這個問題學術界又有兩種相反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該打,該打也包括兩個內容:第一個內容叫必打,怎麼叫必打呢?就是襄樊這個地方劉備集團遲早是要打的,因為襄樊是荊州的治所所在地,只有拿下襄樊才能全部地據有荊州;那麼現在荊州幾個重要的地方,江陵這個地方已經是劉備的了,襄樊還是曹操的,那麼必須把它拿下,這叫做必打。

第二就是能打,為什麼能打呢?第一,前一年,南陽地區爆發了反對曹操的起義,說明曹操在荊州北部的統治是不穩定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劉備剛剛在漢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士氣正旺,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呢,就是孫權這個時候正在東邊攻打合肥,可以和孫權的軍事行動相呼應。

這叫做能打。

必打加能打等於該打,這是一派意見。

另一派意見仍然以何茲全先生為代表,何先生的說法是,關羽發動的襄樊戰爭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的一次軍事冒險。

為什麼這樣講?有以下理由:第一,劉備剛剛取得了漢中,現在要做的事情是穩定局勢、休養生息、鞏固成果,這個時候不宜有任何軍事行動,要把腳跟站穩了再說,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關羽的這個行動不符合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和戰略設計,不是天下有變,也不是兩路出兵。

第三點呢,就是關羽的力量貌似強大,其實有限,其實沒有人們說得想像得那麼強大。

水淹七軍之後關羽降于禁、斬龐德,也就如此而已,再無進展。

沒有孫權在後面插一刀子的結果,何先生估計的結果是關羽退回江陵,江陵保得住,腦袋也保得住,但是拿不下襄樊。

因此,何先生認為這場戰爭是不該打的。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

現在我們可以對第一個大問題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襄樊戰爭是關羽自作主張發動的,劉備沒有授意也沒有授權,但同時也沒有反對。

第二,關羽發動襄樊戰爭的原因是勝利沖昏頭腦,錯誤估計形勢。

第三點,關羽發動這場戰爭,時機不對,準備不足。

歸根結底,是因為他本人,他個人剛愎自用、驕傲自滿、好大喜功。

襄樊戰役對於關羽來說,是個永遠的遺憾。

在襄樊戰役的發動上關羽本人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他自作主張發動的這次戰爭是對形勢的錯誤估計,再加上關羽本人的性格剛愎自用,致使戰爭的失敗,荊州丟失。

但是與此同時,一個問題又浮出水面,荊州是曹、孫、劉三家的必爭之地,如此重要的地方劉備為什麼如此大意,單單派關羽鎮守?劉備的用意何在呢?

當時劉備讓關羽都督荊州,是不是用錯了人?這個問題也是不好回答的,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首先講該的一面。

劉備當時採納龐統的建議,出兵去奪取益州,要留一個人守荊州,當時留下的人很多,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他們都留下來了。

後來劉備打益州的時候兵力不夠,把諸葛亮、張飛、趙雲都調到前線,最後留下是關羽。

那麼留的這個人對不對?至少可以肯定地說,當時的情況下是對的。

為什麼是對的呢?因為關羽這個人,作為留守荊州的人選,他有三個優點:第一是忠誠,這個不要論證了,這個大家都承認的,關羽絕對對劉備是忠誠的;第二是能幹,關羽歷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讀《三國志》就可以發現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第三呢,內行。

守荊州,要會帶水軍,劉備集團是北方來的軍事集團,水軍將領的人選一直是很困難的。

但是關羽就有這個本事,雖然是北方人,他一到了南方,馬上就能夠訓練和率領水軍,這說明關羽確實是有能力的。

當時劉備敗走當陽的時候,就是關羽率水軍來接應嘛,後來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這邊的兵力也是關羽的一萬水軍和劉琦的一萬人馬嘛。

這樣一個人選來都督荊州是再合適也沒有了。

但是,關羽有關羽的問題,問題在哪兒呢?在他的性格,狂妄自大、愛戴高帽子。

建安十九年,劉備打成都的時候,馬超來投奔劉備。

關羽因為和馬超是不熟的,就寫封信給諸葛亮,說請問軍師這馬超是個什麼樣的人啊?諸葛亮一看信就明白了,關羽要跟馬超PK,而且只能贏不能輸。

諸葛亮馬上就回一封信說,馬超非常了不起,難得的人才,可以說是一世之傑,這一個時代最傑出的人;但是呢,和美髯公比起來嘛,哪裡比得上美髯公的絕倫逸群啊。

這關羽看了信以後非常高興,然後就把這個信拿給大家看,你看看,馬超是一世之傑,啊,關某嘛……

這個事情也有人有看法,說諸葛亮怎麼這麼滑頭。

其實也是冤枉了諸葛亮,這不叫滑頭,這叫丞相之才。

諸葛亮現在還不是丞相,但是已經表現出他作為一個丞相的才能。

丞相的才能是什麼呢?協調陰陽,也就是說要把集團內部或者朝廷內部君臣關係、同僚關係、上下級關係、隔壁左右所有的關係都把他擺好、擺平,大家團結起來做事情,這就是宰相要做的事情、丞相要做的事情。

所以宰相肚裡能撐船啊,他必須把各個方方面面的人都能夠容得下,把他團結起來,把關係協調好。

諸葛亮就是有這個才能,丞相之才。

但是同時有個副作用,就是把關羽慣壞了。

但這也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責任,從劉備到諸葛亮到劉備集團其他人都是讓著關羽、慣著關羽的。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然後封了四大將軍: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沒有趙雲。

——所以,在正史上從來沒有什麼五虎上將,只有四虎上將,趙雲一直是雜號將軍。

趙雲是很委屈的,確實是很委屈的。

——這個決定一做出來以後,諸葛亮馬上意識到關羽不干,關羽肯定不干。

劉備說這個事我知道,我自有辦法。

劉備有什麼辦法呢?劉備派了一個叫費詩的人去送委任狀。

這個費詩一到,關羽果然跳起來了:什麼?我當前將軍,黃忠當後將軍?我大丈夫怎麼能跟一個老兵站在一起啊?費詩說是啊是啊,費詩說:費詩的理解是這樣的,王者用人不拘一格,漢王之所以要這樣重賞和提拔黃漢升(黃忠),無非因為黃漢升剛剛立了一個大功啊。

在漢王的內心深處,黃漢升怎麼能和君侯您相提並論呢?君侯您是什麼人?您和漢王,就是劉備了,名義上是兩個人,實際上是一個人啊,漢王的榮辱就是您的榮辱,漢王的成敗就是您的成敗,難道君侯您還想跟漢王講講價錢嗎?反正我費詩呢也就是個當差送信的,我把這封信送到君侯面前,君侯不接受,費詩回去就是了,只希望君侯不要後悔。

關羽想,唔,回來回來,我接受,接受。

那麼這個費詩他在劉備集團是個敢說話的人,在劉備集團裡面對待關羽算是敢摸老虎屁股了,他敢當面頂回去。

但請大家注意,也是順著毛在摸,摸得關羽很舒服。

所以關羽這個人在劉備集團,是一個被慣壞了的孩子。

慣壞了的孩子有什麼特點呢?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叫任性,第二個特點叫天真。

由於被慣壞了所以任性,由於是孩子所以天真。

由於任性,所以他發動了襄樊戰爭;由於天真,所以他上了孫權、呂蒙、陸遜的當,被他們忽悠了。

而又由於他既任性又天真,所以他處理不好很多關係,比方說敵我友的關係,關羽是處理不好的。

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此前孫權曾經向關羽求婚,想讓關羽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

關羽怎麼樣呢?「罵辱其使,不許婚。

」《三國志》只有這麼簡單的幾個字,說什麼我虎女焉嫁犬子那是演義,但是「罵辱」兩個字《三國志》的正文是有的。

那麼這個做得就不對了,誰都知道這種婚姻是政治婚姻,是出於政治集團的利益的聯姻。

孫權可以把妹妹嫁給劉備,你關羽怎麼就不能把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呢?孫權嫁了妹妹以後又把妹妹搶回去了,以後你翻臉了你也可以把女兒搶回來嘛。

就算你不同意,你也可以不同意,你可以瞧不起孫權,你也可以痛恨孫權,你也可以不答應這門婚事,你不要罵人,開口就罵。

而且對待部下也是這樣的,我上一集講到呂蒙的軍隊一到南郡,守公安、守江凌的兩個人就投降了,為什麼投降呢?就是關羽老罵他們嘛。

而且關羽去打襄樊的時候,要這兩個人供給糧草,這兩個人可能辦事也不太有力,何況關羽平時一貫瞧不起他們,而且關羽這樣性格的人一旦瞧不起別人,那種蔑視是肯定明擺著寫在臉上的,他不會遮掩的,誰都感覺得到的。

結果這兩個人供給不力,關羽就罵人了,說我回來收拾你們,等我拿下襄樊以後看我怎麼收拾你們。

這兩個人一想,你關羽拿不拿得下襄樊還不一定,拿下了也是收拾我們,那我還不如投降算了。

兵敗被殺時的關羽,一夜白頭

所以你看,關羽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第一有德,肯定是有德了,道德高尚;第二有才,也確實是能力非同一般;第三有資歷,從這三點來說他是守荊州的合適人選。

但是他有一個問題,沒有政治頭腦,沒有戰略眼光。

所以我看法呢,關羽是個大俠,不是大帥。

他在江湖上做一個獨行俠是很讓人敬仰的,而且也是非常可愛的。

說老實話,作為一個人,我讀《三國志o關羽傳》的時候我看待他蠻喜歡他,包括他把諸葛亮的信到處給人看我覺得非常可愛,回頭你們看了我的節目,喜歡我的節目,給我發一個簡訊,我也會轉發出去。

蠻可愛的,不可學,可愛不可學。

那麼,關羽督荊州是不是劉備用人不當呢?我覺得也不是。

為什麼?第一,此刻無人可選,你說不留關羽留誰?沒人可留,確實沒人可留。

第二個呢,更重要的就是劉備的事業發展太快,組織準備不足,他沒有想到自己那麼輕易地就拿下了益州,拿下益州一去打漢中曹操又跑了,這個時候他完全來不及做任何的這種準備。

在這個時候你想想看,他就是馬上派人去荊州去把關羽換下來他也是來不及了。

何況這個時候,劉備集團上上下下都陶醉在奪取益州的勝利之中,也是想不到關羽這樣一位百戰百勝的將軍怎麼會一敗塗地,也是想不到的。

所以,一個人也好,一個集團也好,火得太快也不是好事。

在誰都督荊州的問題上,劉備集團也的確是無人可選,關羽是擔當此任的合適人選。

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劉備並沒有多少責任,而以關羽的能力鎮守荊州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但是關羽依然是大意失去了荊州,在這個問題上,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劉備增派援軍前去支援,或許關羽就不會有如此之敗。

那麼,在關羽被曹操和孫權包圍之時,劉備為什麼不派兵救援呢?如果有援軍的話,關羽還會有如此慘痛的下場嗎?對此又是如此看待的呢?

關羽被曹操和孫權包圍起來的時候,劉備為什麼不救援?我的回答是六個字:想不到,來不及。

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裡面講到這樣一個觀點,就是這一場戰爭的結果,不但是曹操沒有想到的,也是孫權沒有想到的,至少曹操和孫權都沒有想到戰爭的形勢轉化得那麼快。

曹操想不到,孫權想不到,劉備就該想到?劉備也想不到。

有置疑的人說,這場戰爭打了七個月,完全來得及派援軍去啊。

這個時間算錯了,這七個月的前半部分都是關羽在勝利狀態啊,他把樊城團團圍住,眼看就要拿下來了,報回去的都是捷報,前方打勝了仗還有派援軍的道理嗎?一直到曹操把孫權的效忠信射進樊城和關羽的軍營的時候,關羽接了信以後還不覺得自己要失敗,他還不撤軍嘛,他還準備把這個樊城攻下來以後再去對付孫權嘛。

而且,劉備和關羽也萬萬沒有想到,孫權,過去的老朋友、好朋友、盟友、一起打曹操的那個人會跟曹操勾結起來嘛,也想不到呂蒙會把軍隊化裝成商人,這樣悄悄地去抄他的後路,都想不到嘛。

等到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已經完全來不及了,信說不定都送不出去,就算送出去信又怎麼樣呢?劉備總不能派空降兵到麥城吧?這個時候只有直升飛機能救啊。

這裡面有一點,我也公平地說,有一點是他們應該想到的,就是你一旦拿下了益州,荊州的壓力會變得空前。

因為劉備有南郡,或者有江南四郡的時候,他的力量還很弱小,孫權還可以不緊張。

你把蜀郡和漢中都拿下,整個長江上游都是你劉備的,孫權肯定緊張。

這一點,劉備集團的人應該預料到,但是沒有預料到。

等到關羽丟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丟失了荊州的時候,劉備就感到緊張了。

荊州是丟不得的,必須把被孫權奪去的荊州再奪回來,所以劉備舉起全蜀之力攻打吳國,才有了後來的夷陵之戰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封五虎上將時關羽會不高興?

在三國志里,黃忠與關羽並沒有戰鬥過,他是以劉磐的舊部身份加入的劉備軍,因為在攻打益州和漢中的戰鬥中,總是衝鋒在前,勇猛無比,再加上率部斬殺夏侯淵,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大捷,因此受封成為了後將軍。三國...

關羽究竟是不是死於陰謀

文|長空星照 關羽發起樊城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間中原震動,曹操甚至動了遷都的念頭。但是,曹操的謀士們看到,最不願意關羽實現戰役目的的當屬孫權。於是他們建議讓孫權從背後偷襲關羽,而...

劉備進取漢中王,捷報頻傳失荊州

若僅看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進,呂蒙裝病,陸遜扮豬吃老虎,致使關羽輕信,調後方兵奔赴襄樊與徐晃大軍對峙。呂蒙果斷背後下手,輕鬆拿下南郡等地。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而後身死。關羽確實是大意丟了荊州,...

關羽形象辨疑——從襄樊之戰談起

中國歷史上,凡是被稱作「聖」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輩,三國時期的關羽被後人譽為「武聖」。不過,越是偉大的人,爭議也就越大,關羽一生爭議最多的就是襄樊之戰。有些人認為關羽為人驕傲,缺乏戰略頭腦,擅自用...

襄樊之戰到底是孫權背盟,還是關羽作死?

歷數三國時期幾次大的戰爭,尤其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吳國對蜀國,往往取得勝利;蜀國對魏國,往往取得勝利;魏國對吳國,往往取得勝利。一言以蔽之,魏蜀吳三方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實...

劉備為提防關羽做哪些安排:關羽非荊州一把手

終其一生,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事事皆為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考慮,但到頭來,卻落得身死麥城的悲慘結局。忠誠無錯,但在梟雄並起的年代,忠誠最終會淪為權力的附庸。不懂權謀的關羽,為自己的忠誠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關羽大意失荊州

荊州是曹、孫、劉三家都想要的兵家必爭之地,誰都不會放棄對荊州的爭奪。在孫權集團這邊,原來極力主張聯合劉備的魯肅去世了,接替魯肅的是新一代的領袖呂蒙,而呂蒙是主張吞劉自大的。因此,呂蒙接任後,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