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感慨他一生最緊張的時刻,聽得到心臟在怦怦地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47年8月7日黃昏,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部隊12萬大軍,在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部分兵力佯動掩護下,分左、右、中三路,從魯西南的巨野、鄆城地區出發,拉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戰役的序幕。
這是一次沒有後方、沒有根據地的遠征,其艱難程度在整個解放戰爭中都是罕見的。
進行這次遠征既是戰略需要,也是形勢所迫。
1947年3月,國民黨軍由全面進攻轉為集中兵力重點進攻陝北、山東兩解放區,使得兩地面臨巨大壓力。
當時,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魯西南一帶尋找戰機,7月份取得羊山集大捷,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66師兩個旅。
在這種有利形勢下,繼續留在魯西南地區,依託根據地相機再消滅國民黨軍若干是可能的。
但就在這時,毛澤東同志發了個秘密電報給劉伯承、鄧小平,其中寫道:「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已面告陳賡),如陳謝(指陳賡、謝富治——編者注)及劉鄧不能在兩個月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軍一部,協助陝北打開局面,致陝北不能堅持,則兩個月後胡軍主力可能東調,你們困難亦將增加。
」
晉冀魯豫解放軍自身此時面臨著很多問題,主力部隊經過一個月的連續作戰,傷亡較大,十分疲勞,彈藥消耗殆盡,冬衣困難,極需休整補充。
但接到毛澤東的密電後,劉伯承、鄧小平深深意識到,挺進大別山,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關係戰略全局和黨中央在陝北的安危,這是大局,困難再大也要克服。
鄧小平同志曾回憶說:「當時我們二話沒說,立即復電,半個月後行動,躍進到敵人後方去,直出大別山。
實際上不到10天,就開始行動。
」
躍進大別山,首先要渡黃河。
當時正是雨季,連續幾天的大雨,黃河水不斷上漲,一旦黃河決堤,幾十萬大軍無法轉移,後果不堪設想。
鄧小平晚年回憶這段歷史時曾感慨地說:「我這一生,這個時候最緊張,聽到黃河的水要來,我自己都聽得到自己的心臟在怦怦地跳!」
1947年8月6日,劉伯承、鄧小平在晉冀魯豫野戰軍前線指揮部作戰室召集幹部會議,對何時挺進大別山展開討論。
一部分人鑒於黃河隨時有決堤的危險,主張部隊應該縮短休整時間,提前出動;而多數人考慮到部隊還需要一段時間的休整和準備,主張按原計劃到8月15日再出動。
鄧小平在會上說:「毛主席對我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估計了三個前途,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腳準備回來;二是付出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堅持打游擊;三是付出了代價站穩了腳。
我們要從最困難方面著想,堅決勇敢地戰勝一切困難,爭取最好的前途。
當然我們馬上行動,會有很多困難,但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戰略區特別是陳粟(指陳毅、粟裕——編者注)、陳謝大軍的有力配合下,有廣大指戰員的艱苦奮鬥,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鄧小平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會議決定部隊第二天就出發。
為了統一部隊思想認識,鄧小平提出,要教育各級幹部和廣大戰士認識到,這是一個極其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是我軍戰爭史上的創舉。
要準備為實現這一偉大戰略決策做出貢獻,付出代價。
要不怕疲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連續作戰。
征程千難萬險,特別是通過黃泛區的一段。
黃泛區遍地積水和淤泥,人煙稀少,路途難辨,糧食給養無從補給,很多戰士生病,只能靠意志堅持行軍。
由於重武器無法通過淤泥區,部隊不得不將十分珍貴的榴彈炮和卡車就地埋藏或炸毀。
過了黃泛區,還有一個難關就是淮河。
1947年8月26日,部隊到達淮河北岸的息縣、臨河一線。
這時,前面堵截的國民黨軍整編第65師先頭部隊距劉鄧部隊僅15公里,後面還有國民黨軍的19個旅緊緊跟著。
如果不能迅速過河,將陷入敵人的夾擊。
8月27日凌晨,部隊搶渡淮河,歷史就是這麼巧合,當劉鄧大軍主力徒步涉水過了淮河後不久,國民黨軍就追到了,但淮河上游的洪峰卻驟然奔涌而下,國民黨軍只能望河興嘆。
鄧小平晚年回憶說:「我們剛過完,水就漲了,就差那麼一點點時間,運氣好呀!以前不知道淮河能夠徒涉,就這麼探出條道路來了。
」
過了淮河,就是大別山。
晉冀魯豫野戰軍勝利完成了黨中央交付的任務,如一把尖刀插在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區域,迫使國民黨軍從其他戰場調集重兵前來圍攻,全國的戰場形勢為之一變,人民軍隊從此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
黨的紀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紀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紀律。
劉鄧大軍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勇挑重擔,體現的正是堅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服從命令、服從大局、不怕犧牲的嚴格的政治紀律,這也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
三戰三敗後,劉鄧大軍如何扭轉頹勢站穩大別山?
大別山位於湖北、河南和安徽交界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東可威脅國民黨統治心臟南京、上海,西臨武漢,北可震懾鄭州、洛陽,南靠長江,是打過長江的重要跳板。
1947年,劉、鄧二人如何指揮12萬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
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中原野戰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堪稱解放戰爭的一篇佳作。它是中共方面轉守為攻的一個轉折點,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之後,成功的牽制住了國軍90個旅的部隊,使江南與兩湖地區的國民黨軍隊不敢...
有多危急?劉鄧大軍親手炸毀用生命換來的重武器!
1947年3月,由於國民黨軍兵力遭到嚴重削弱,蔣介石決定將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陝北以及山東解放區。在山東,蔣介石集中了60個旅的兵力向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發起進攻。而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則...
牛力:對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決策的研究
1947年七八月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遵照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這一戰略行動,恰似一把利劍插進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心臟,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中國人民...
揭秘毛主席的神來之筆——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解放戰爭中期的1947年,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天險,在魯西南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9個半旅,並繼續向大別山挺進。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歷史敘述上,千里躍進大別山曾被譽為是神來之筆,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光輝勝利,...
從「四個意識」觀鄧小平與千里躍進大別山
千里躍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野戰軍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進行的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作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的政委,鄧小平在具體領導和指揮部隊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過程中,體現了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
蔣介石以為劉伯承「北渡」、「南竄」,沒曾想,劉伯承到了這裡!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後,28天連續作戰,殲敵6萬,迫使國民黨從陝北、山東等地調動了11個師,沉重打擊了蔣介石的重點進攻計劃。但是,劉鄧大軍此時也傷亡過萬,彈藥消耗殆盡、兵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