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個意識」觀鄧小平與千里躍進大別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千里躍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野戰軍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進行的一次重大軍事行動。
作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的政委,鄧小平在具體領導和指揮部隊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過程中,體現了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時刻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實現黨中央的戰略意圖置生死榮辱於度外,體現了堅定的政治意識
解放戰爭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先是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受挫後轉為重點進攻,企圖首先消滅陝北、山東兩解放區的人民軍隊。
1947年,毛澤東統攬全局,作出「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戰略決策,並把處於中原腹地的大別山區作為突破方向。
主要承擔這一任務的是晉冀魯豫野戰軍,其司令員為劉伯承,政委為鄧小平。
1947年7月下旬,由於戰局變化,毛澤東作出新的指示,要求劉鄧「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建立根據地」。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魯西南距大別山千里之遙,路上有汝河、淮河等河流阻隔以及數倍於我的國民黨軍隊圍堵,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大兵團無後方作戰,困難之大可想而知。
單是挺進到大別山就極為不易,更不用說建立根據地站穩腳跟了。
對黨中央的戰略意圖和行動建議,劉鄧一方面表示「完全擁護所示方針」,另一方面又如實反映部隊南進所面臨的困難,希望能在內線繼續作戰一個時期,待「陣容更為整齊」時,再挺進大別山。
應該說,這些要求是合情合理、負責任的。
7月29日,毛澤東發出了一份「三個A級」的電報。
在電報中,毛澤東有條件地同意了劉鄧提出的意見,允許他們依託根據地逐步向南發展,但同時又指出「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
在陝北安危和戰略全局面前,儘管部隊兵疲馬乏,立即「直出大別山」確有極大困難,但劉鄧毅然「二話沒說,立即復電,半個月後行動,躍進到敵人後方去,直出大別山」。
當了解到蔣介石計劃集中兵力圍殲我軍、連日大雨致黃河水位猛漲等極為不利的情況後,劉鄧連半個月的休整也不要了,率主力部隊提前一個星期開始戰略躍進。
在部隊連日作戰行軍已疲憊不堪之時,鄧小平發出「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的號召。
8月27日,歷盡千辛萬苦的劉鄧大軍終於挺進到了大別山區。
30日,劉伯承、鄧小平向毛澤東報告:「我軍已勝利完成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之躍進任務,敵人追擊計劃完全失敗。
」
劉鄧大軍為了實現黨中央的戰略意圖,不管有多大的困難和阻力,也堅持到底,這就是講政治。
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頑強的革命鬥志,是政治意識的突出體現,也是革命成功的重要保證。
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央與地方、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的關係,不惜以局部損失換取全局改善,體現了突出的大局意識
千里躍進大別山是劉鄧大軍在極為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完成的改變整個戰爭態勢的戰略任務。
用鄧小平後來的話說:「整個解放戰爭最困難的是挑這個擔子,是挑的重擔啊。
」對「挑這個擔子」付出的代價,劉伯承、鄧小平從一開始就有準備,但他們看的是解放戰爭這個大局。
正如鄧小平在出發前表示的那樣:「為了這個大局,我們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這個擔子都得挑起來,大的代價會換來全局的改變。
困難會超過抗日戰爭,但這是暫時的、局部的。
」
到1947年10月底,隨著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基本完成在中原地區的戰略展開,南線主要戰場已經推向了敵占區。
由於既怕我軍在中原立足生根,又怕我軍渡江南進,12月下旬,蔣介石調集20萬重兵對劉鄧分兵後留在大別山堅持內線作戰的鄧小平所部實行圍攻。
這是一場異常艱苦的作戰。
據時任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的陳錫聯回憶:有一次他到前方指揮所,見到鄧小平和李先念。
李先念問他:「錫聯同志,背得動嗎(指背著敵人行動)?」還沒等他回話,鄧小平就說:「就是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
我們多背些敵人,多忍受一個時期的艱苦,拖住敵人幾十個旅,就能使山東、陝北的兄弟部隊騰出手來,大量消滅敵人。
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燙手,這是個關係到全局的戰略行動。
」
1948年1月中下旬,蔣介石又部署重兵「圍剿」大別山。
鑒於戰況危急,中央軍委曾指示粟裕率部南下,與陳謝集團會合,沿平漢路直迫武漢,以將部分敵人調出大別山,減輕劉鄧壓力。
鄧小平知道後,「電告中央,我們現在已在大別山站住腳,請外面部隊打有把握之仗,不要考慮我們」。
據秦基偉回憶:「小平同志啟發大家說,現在大別山在『啃骨頭』,其他戰場的兄弟部隊就可以開始『吃肉』。
我們啃的『骨頭』越硬,兄弟部隊消滅的敵人就越多,革命的勝利就越大。
」什麼是大局意識?這就是典型的大局意識。
實踐證明,「犧牲小局,保全大局」不但是一種忠貞的品格,而且常常能創造轉換形勢、走向勝利的奇蹟。
堅決聽從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揮,毫不動搖地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體現了明確的核心意識
「把千軍萬馬置於黨中央視線之下」,這是鄧小平在戰爭年代的一句名言。
堅決聽從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揮,自覺為黨中央分憂,絕不允許自己的部屬在執行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策的問題上猶豫動搖,這是鄧小平在多年征戰中形成的高度自覺。
1947年,在黨中央和毛澤東作出「主力打到外線」的戰略決策後,曾有不少人對外線作戰有各種疑慮,認為時機不成熟,擔心站不住腳。
為此,鄧小平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闡述黨中央和毛澤東決策的正確性:「毛主席思想是全黨的準繩,這是歷史上已經證明了的。
二十多年的歷史證明了毛主席是正確的。
跟毛主席方向走,一定可以發展勝利,與毛主席思想背道而馳,必然要失敗。
」
就千里躍進大別山來說,「整個解放戰爭最困難的是挑這個擔子」,劉伯承、鄧小平「二話沒說,立即復電」,「直出大別山」,這是堅決聽從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揮的最好證明。
時任鄂豫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的段君毅曾回憶發生在1947年11月底,大別山面臨國民黨軍隊全面圍攻的嚴峻形勢下的一件事,讀之仍令人動容:「就在這困難的日子裡,野戰軍司令部同黨中央中斷聯繫3天,而蔣介石的電台天天宣稱他們如何在陝北『取得巨大勝利』。
劉司令、鄧政委十分關心黨中央、毛澤東同志的安全。
有一天,司令部找我們少數幾個同志談問題。
吃飯時鄧政委高興地對大家說:我們今天破例吃一杯酒,因為我們今天收到黨中央的電報了。
毛主席和黨中央機關安然無恙,我們表示慶賀!鄧政委發自內心的關心黨中央和毛主席安危的一片真情,使我們在場的人都深受感動。
」
整肅黨紀軍紀,自覺執行中央決策部署,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體現了鮮明的看齊意識
看齊,是黨的重大政治原則,是黨的力量所在、優勢所在。
毛澤東曾說:「看齊是原則,有偏差是實際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齊。
」在瞬息萬變的革命戰爭中,看齊一是要求指揮員在對黨中央決策部署充分認同的基礎上自覺看齊;二是在出現看不齊情況時,要通過思想、組織、紀律等方面的工作強化看齊意識。
劉鄧大軍在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行動中充分展現了看齊意識。
多年後,談起這次軍事行動,劉伯承、鄧小平對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戰略決斷仍欽佩不已。
鄧小平說:「往南一下就走一千里,下這個決心,真了不起,從這一點也可看出毛主席戰略思想的光輝。
」由此可見,劉鄧之所以能堅決果斷地執行黨中央和黨的領袖的決策部署,因為這是建立在認同基礎上的看齊,是自覺的看齊。
進入大別山初期,一些指戰員不能正確對待群眾,發生了破壞紀律的現象。
對此,鄧小平決定嚴整軍紀,把嚴格執行黨中央提出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作為爭取人民群眾的重要一環來抓,對違反群眾紀律的行為嚴肅處理。
據親歷者陳錫聯回憶:「有一次,野戰軍總直屬隊路過黃岡縣總路嘴時,店鋪里的商販都跑光了,他(指鄧小平)在街上發現一個副連長用刺刀挑著一捆花布和一捆粉條,讓機關立即進行追查。
當查明是搶了群眾的東西時,劉鄧首長決定要嚴肅處理。
當時有人說情,說這位副連長有戰功,是不是可以從輕處理?小平同志說,嚴明的紀律是我們要想在大別山站穩腳跟的保證,事關部隊的生死存亡,我們共產黨的軍隊和國民黨軍隊很大的區別就是有鐵的紀律。
違反了群眾紀律,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沒有人民的支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
最後公開處決了那個副連長。
」嚴明的軍紀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為劉鄧大軍最終在大別山站穩腳跟打下了群眾基礎。
加強紀律性,堅持看齊意識,是黨和軍隊團結高效的重要保障,也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在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艱苦環境下,始終「處在同敵人針鋒相對鬥爭的最前面」的劉鄧部隊完全做到了這一點,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充分肯定。
(劉貴軍)
(摘自《黨的文獻》)
1947年,劉、鄧二人如何指揮12萬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
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中原野戰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堪稱解放戰爭的一篇佳作。它是中共方面轉守為攻的一個轉折點,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之後,成功的牽制住了國軍90個旅的部隊,使江南與兩湖地區的國民黨軍隊不敢...
蔣介石以為劉伯承「北渡」、「南竄」,沒曾想,劉伯承到了這裡!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後,28天連續作戰,殲敵6萬,迫使國民黨從陝北、山東等地調動了11個師,沉重打擊了蔣介石的重點進攻計劃。但是,劉鄧大軍此時也傷亡過萬,彈藥消耗殆盡、兵源不足...
人民軍隊如何確保全局勝利?
人民軍隊之所以能夠戰無不勝,確保全局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前線部隊堅決執行中央的命令。而那些中央與前線指揮員之間的戰時電文,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在中央的領導下,全黨全軍團結一致,為了共同...
揭秘毛主席的神來之筆——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解放戰爭中期的1947年,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天險,在魯西南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9個半旅,並繼續向大別山挺進。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歷史敘述上,千里躍進大別山曾被譽為是神來之筆,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光輝勝利,...
牛力:對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決策的研究
1947年七八月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遵照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這一戰略行動,恰似一把利劍插進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心臟,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中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