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魅力——三國演義與三國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於七實三虛

  看過《三國演義》的各位看官您可能都聽說過這句話,說《三國演義》的敘事是七分實,三分虛,虛就是指虛構。

在接觸《三國志》之前,我看完《三國演義》,我覺得這句話應該倒過來說,虛構的成分應該達到七成。

因為《三國演義》裡面的很多故事感覺都非常精彩,但我覺得真實性都差點意思。

但看完了《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這類的史書之後,我覺得先賢說的這個七實三虛還是有根據的。

因為《三國演義》中故事發展的脈絡,這條主線上所有的事情都能在史書中找到依據,也就是說它的骨架都是真實的。

而且《三國演義》裡面記載的故事,大部分也不是羅貫中先生虛構的,都能夠在《三國志》或者《三國志注》上面找到依據。

  綜合《三國演義》、《三國志》、《三國志注》以及《資治通鑑》等相關的史書,我覺得《三國演義》當中故事情節的虛實可以分為五種情況:

  第一,一五一十,完全按照歷史進行敘述,這個主要在前面黃巾起義之後,何進誅殺宦官,一直到董卓進京這段;還有後面諸葛亮死了以後,三國收尾這段;還有一些零零散散散布在中間的段落。

這裡面也有一些精彩的故事,有一些甚至讓人懷疑它的真實性,比如著名的轅門射戟,非常像英雄傳奇故事,然而這個故事是《三國志》當中記載,羅貫中如實敘述的,沒有一點加工的成分。

  第二,畫龍點睛,就是在真實的故事當中略加虛構,就像在湯裡面點上點兒雞精,味道立刻就好了。

最典型的是關雲長誅文丑的故事,本來《三國志》裡面就是曹操有意將輜重隨意丟棄,引文丑的士兵來搶奪,讓他們隊形散亂,曹操再乘機發動突襲,殺了文丑。

但《演義》中增加了文丑箭射張遼,關羽誅文丑的情節,結果很多人就記住後面加的這段了,曹操的指揮藝術就沒人關心了。

曹操

  第三,添油加醋,就是把歷史記載不是很詳細的事情進行加工,豐富情節內容,創作鮮活的故事。

也正是因為歷史記載的語焉不詳,才給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這也是最體現作者才華的地方,因為這個跟完全虛構還不一樣,帶有命題作文的性質。

這種形式在《三國演義》里典型的例子很多,比如「三顧茅廬」,《三國志》里就一句話:「凡三往,乃見。

」能夠知道的就是劉備去了三次,很有可能還不是三次,這個「三往」也有可能失去了很多次,反正不是一次兩次。

羅貫中就按三次寫的,每次的情節都不雷同。

還有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單騎」,《三國志》就是記載了曹操和袁紹對峙時,關羽「乃亡歸劉備」。

也是一句話,結果羅貫中鋪排出這麼一大段故事,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

雖然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在地理上有點亂,但情節非常精彩,而且過這五關,也是每一關都有不同的故事。

  第四,移花接木,就是把一個人身上發生的故事放在另一個人身上,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

最著名的就是怒鞭督郵,這個大家恐怕也都知道,打督郵的真兇是劉備,羅貫中轉移到張飛身上,劉備忠厚長者的形象和張飛暴躁易怒的形象都立起來了。

還有就是把孫堅斬華雄的功勞給了關羽,弄出一個「溫酒斬華雄」。

再有就是把草船借箭的主角由孫權變成諸葛亮,由被動變為主動,豐富了諸葛亮的智囊形象。

  第五,無中生有,這個就是完全的虛構了,完全發揮作者的創造力。

完全虛構的其實也不是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情節。

比如三英戰呂布。

再有就是著名的空城計,本來《三國志》上就是記載馬謖為張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就是一場敗仗,結果羅貫中安排了這麼一場空城計,讓人覺得還是諸葛亮涮了司馬懿。

其實空城計這段司馬懿的反應很不正常,一般的統帥都會至少派一小隊人馬進去試探試探,不會就這樣輕易放棄,這個沒法解釋,當然也不用解釋,反正沒有人不知道空城計,這應該就是文學的魅力。

 親戚不如朋友?

  在後漢三國乃至整個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當中,人們比較崇尚一個大家族,不分家的模式。

大家族裡面的人至少應該算是同宗,也可以說有親緣關係。

而這裡面最大的一個家族,當然就是皇上他們家。

這一家前後開枝散葉四百年,同宗子孫多了去了。

在當時他們都統稱「漢室宗親」,按說既然帶個「親」字,那也應該算是親戚關係,但這些個親戚之間沒什麼感情,倒是互相下傢伙毫不含糊。

  最典型的就是劉備,折騰了一溜夠,最後劉備占的地盤主要是搶他姓劉的同宗的。

您看啊,他三塊地盤,就是漢中那一塊兒是曹操先滅了張魯,然後他從曹操手裡奪過來的。

其它的,荊襄九郡原來是劉表他們家的,他在赤壁之戰以後劃拉過來了。

當然,這也可以說是劉琮先降了曹操,然後他再往回拿(劉表的大兒子劉琦一直在他這裡,他可沒想著往回還)。

那巴蜀的劉璋呢?他可是硬生生拿過來的,那真叫巧取豪奪,強詞奪理。

當然,劉璋也對同宗沒什麼感情。

《三國志•劉二牧傳》中記載,劉璋唯一一次主動發兵,就是沖他的同宗劉表去的。

  這其實也很正常,家族太大了,互相之間可能連面都沒見過,哪談得上什麼感情。

但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也不見得感情多深厚,比如袁氏弟兄。

  袁紹袁術這哥倆兒可是從小一塊長起來的,都是長安城裡的高幹子弟。

長大之後兩個人還曾經合作討伐董卓,不過那個時候就稱不上一條心了,袁紹讓袁術掌管大軍後勤保障,還算是比較照顧這個弟弟。

當然,袁術本身不給他哥哥做勁,剋扣前鋒孫堅的軍糧,弄得聯軍離心離德。

然後這哥倆就翻臉了,袁術認為袁紹是丫鬟生的,不應該當族長,應該我來,那袁紹能痛快嗎?最後直接開打,毫不留情。

《三國志》記載,袁紹聯合曹操,攻打自己的弟弟袁術。

從這兒開始,袁術就開始走下坡路。

再往後袁術不安分,自己當皇上玩,又被一通猛揍,在他快要完蛋的邊緣,他想起自己這個哥哥來了,想去袁紹那兒,把自己這個皇位讓給哥哥。

其實我覺得袁術這時候對他哥哥也沒憋好屁,這個時候大家表面上還都奉劉姓皇帝為正統,當皇上的都是把自己放在出頭鳥的位置,等著讓人家打的。

所以他給他哥哥的這個皇位其實是燙手的……都不能說是山芋,是個絡鐵,接一下都得把皮肉燒焦,這不是送禮,這是嫁禍。

《三國演義》當中說是劉備把袁術消滅了,《三國志》上說是袁術自己半道病死了,不知道這裡面袁紹有沒有起什麼作用。

  當然,你還可以說這哥兒倆各據一方,存在競爭關係,利益的驅動。

其實這哥倆一個在河北,一個在淮南,中間還隔著個曹操呢,要是那個成器的,怎麼也得先聯合收拾了曹操,你們倆再翻臉吧,不能先聯合外人打自己兄弟啊,而且曹操離得近,打敗了袁術,袁紹撈不著什麼,也不為何許的。

不過既然說存在競爭關係,那我再說一個上下級的親戚。

袁紹有一個謀士叫審配,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自己死了,這幾個兒子各自為戰。

審配保了小兒子袁尚,袁尚肯定不是曹操的個兒,很快失敗,老巢鄴郡讓曹操給圍了(《演義》里這段直接寫的冀州)。

當時鄴郡城裡的守將就是審配,曹操挖地道想攻入城內,被審配挫敗。

然後曹操刨開了漳河,引河水把城裡灌了,審配還堅持著不投降。

這個時候一個人出場了,他叫審榮,是審配的侄子,他偷偷打開城門,投降了曹操,把大軍引進城。

審配守了這麼長時間,最後栽在自己算是至親的手裡了。

  審榮為什麼把自己叔叔賣了,《三國志》沒有給出原因,《三國演義》給了一個原因,說當時袁紹的一員干將辛毗剛剛投降曹操,曹操就讓他在城下面勸降。

審配一看辛毗在下面招搖,心說「你不知道你一家老小都在城裡了嗎?」二話不說,讓手下把辛毗全家八十多口押到冀州城頭,一刀一個,全給宰了。

審榮和辛毗的關係很好,於是就背叛了自己的叔叔。

  《三國志》裡面倒是也寫了審配殺辛家滿門的事,但那是在城池已經守不住之後的事。

羅貫中先生為什麼要輕輕改這一筆,加了一個理由,讓審榮不幫自己的叔叔,反而幫外姓人,斷送自己的叔叔。

我覺得他還真不是隨便那麼一寫,而是要說明點事兒。

  我們常說親戚朋友,其實親戚和朋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關係形態。

親戚是由血緣而天然形成的一種聯繫,作為你本人是沒有辦法選擇的,只能被動地接受。

既然你不能選擇,那麼親戚就很有可能和你在志趣、性格、價值觀等各方面有所不同,有時候這個差別有可能很大。

而即便是差距很大,你也沒法否認這樣的關係,但如果出現這個情況,那這個親戚間的感情也就不見得有多濃,這不是你說應該血濃於水就能濃的,還得看個人的發展,有沒有交集。

而朋友不一樣,朋友是後天交往當中形成的關係,是你主動選擇的結果,那你自然會選擇興趣愛好,人生目標都相近的人做朋友,最差勁的還要有個共同利益呢。

既然是你主動性的選擇,那就是先關係近,後做朋友,這樣的關係有時候比親戚關係還要近一些,所以才有了審榮這樣的行為。

  曹操和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之間也是親戚,但更多的是一種為共同目標而奮鬥的「友」的形態,而且這幾位都服曹操,願意跟著他干,上下級關係明確,不存在利益競爭,而曹操對他們又比對其他將官更信任,更親近,這樣形成的關係就牢固。

劉備的桃園三結義更是這樣,千古的典範,這種因為共同的志向、追求、或者說是三觀而結成的異姓兄弟的關係要遠遠超過同姓親戚,這是很正常的。

劉備,哭的藝術

  有一句俏皮話叫做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這句話基本適用於《三國演義》,《三國志》當中並沒有劉備哭的記載,所以今天這段主要談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形象。

  《三國演義》當中這位劉皇叔可是沒少哭,跟他接觸過的人,大部分都看見他咧開嘴哭過。

按說,一個大男人,動不動就哭,這也太招人煩了吧。

有一段相聲,就說:「女人哭能夠引起別人同情,老爺們兒一嚎,准有人拿電棍捅你。

」但劉備一哭,還就是比女人還能引起別人同情,就能辦成事。

而且這位愛哭的劉皇叔,還是曹操嘴裡唯一可以和他並稱為當世英雄的人物。

這又是什麼道理?據我看,劉備這個哭可不是瞎哭,瞎哭的人哭瞎了也沒人理你。

劉備這哭講求方式方法,有技巧,有竅門。

就我看來,劉備哭的藝術,大概有三個要點。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除了他那兩個兄弟,劉備跟誰都是只哭一回,絕沒有下次。

跟劉表哭過一回,那是在投靠劉表之後,跟劉表喝酒,發現自己「髀肉復生」,就是有一段時間不打仗,大腿上贅肉長出來了,當時他是「潸然流涕」,最後劉表給了他新野縣一塊地盤。

後來借荊州,魯肅來討要荊州,諸葛亮把劉備叫出來哭了一場,魯肅張不開嘴了。

都是一回,這些人絕看不見劉備哭第二次。

人們的印象都是這樣,女人哭很正常,男人要是咧嘴哭開了,那肯定是傷心到極點,被逼到一定份兒上了。

所以才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一般到了這個時候,別人都會心軟一下,退一步,讓一招,他能達到目的。

但這事只管一回,玩多了人家就煩了,女人沒事就哭,別人都不待見,何況你一個男人,所以這個手段就是一次性的。

劉備

  說到他和自己這倆兄弟的哭,還真是不少次,但這個不一樣,因為他和關張的關係和別人不一樣。

要說帶有比較強的功利性,就是張飛丟了徐州他哭那一回,而且那回也不是算計那哥倆,而是勸張飛。

因為當時張飛把倆嫂子丟在城裡了,急得就要抹脖子。

你看他哭的時候,那是一邊哭一邊說,告訴張飛「家眷雖被陷,呂布必不謀害,」而且還說了著名的那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這句話怎麼評價擱一邊,他這一番話其實是很理性地勸人。

但依張飛的性子,再加上一邊關雲長也跟著急,火上澆油,張飛很有可能就不聽勸,一衝動就能抹了脖子,劉備那勁頭可攔不住他,這麼一哭著說,張飛那邊反而定下心了,所以這次哭是用非理性的行為進行理性的勸說,能夠達到效果。

古城相會他哭了一次,那個是久別重逢,大部分人都會抱頭痛哭,沒什麼可說的。

後來官渡之戰,劉備惦著趁亂抄曹操的後路,又讓人打敗了。

這次又哭了,告訴大夥「你們都是有本事的人物,我是怎麼著都不成,你們就別跟著我了,另謀高就吧。

」這一段好多人說劉備是做戲,籠絡人心。

其實我覺得這個時候的劉備真有些心灰意冷的意思,再堅強的人,面對一的失敗,他也難免一度意志消沉,劉備就在這個掯節上了,這麼好的機會還是打敗,實在是覺得沒奔頭了。

這個時候要是沒人勸一句,劉備就真放棄了,好在他身邊有個關雲長,把他勸過來了。

還有一次大哭就是關張死了之後,那回絕對是真難過,沒什麼好說的。

下面說第二點,跟第一點有聯繫。

那就是劉備這一次哭的機會絕不是隨隨便便就用了的,一般他不輕易哭,如果哭,那就一定是到了緊關節要的時刻,不哭就過不去了的時候。

比如剛才說的勸張飛,唯一對兄弟帶有功利色彩的一次哭就是用在關鍵時刻,不用的話,以張三爺的性子,真就有可能弄死自己。

最明顯的一次是對魯肅哭那回,都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東吳那邊不能讓你總賴著,肯定得來要來,兩家名義上還是盟友,不能翻臉,來的魯肅又是有名的厚道人,說不出走板的話,想找茬是找不了。

劉備跟諸葛亮就找各種理由搪塞,第一次說荊州的本主,大公子劉琦還在,這是人家的,給擋了。

結果劉琦這小子不爭氣,沒兩天就完了。

魯肅又來了,這次玩先硬後軟,先耍橫,把魯肅鎮住,然後再往回找,說得拿了西川當根據地再還,你不能讓我沒家啊,還給立了借據,其實就是欺負魯肅老實。

結果周瑜不是好惹的,魯肅第三次來,這回沒得玩了,哭吧,這一哭又有緩了,這回不哭真沒法跟魯肅說話了。

每次都是人家來,你不能每次都是一套詞兒吧,魯肅雖然忠厚,但也不是面瓜,泥人還三分土性呢,真要把他都惹急了,真沒法收拾,所以實在找不出路的情況下,只能哭了。

這個哭就屬於最後的殺手鐧,既然是殺手鐧,就不會輕易使用,非得到這樣要命的時候使出來,否則就浪費了。

  最後說第三點,屬於輔助型的一點,就是劉備對自身形象的塑造。

《三國演義》當中,劉備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副忠厚長者的形象,誰見了他都覺得跟他交往心裡踏實,其實就他使拌下黑腳的時候多,但這個形象維護得很好。

所以我覺得央視版《三國演義》裡面孫彥軍扮演的那個劉備形象到位,表面上一副德藝雙馨,厚道人的麵皮,至於實際怎麼樣,通過表演,讓觀眾自己品。

新版裡面于和偉演的劉備,看著就顯得精明,心眼多,心理狀態都擺在臉上了,怎麼蒙人去。

這樣的人沖你哭,你肯定不放心,他不定惦記我什麼了。

所以劉備一直經營著自身的形象,然後關鍵時刻一哭,別人一看,這樣人都給擠兌哭了,實在說不過去,這種心理狀態下,他的哭就能產生最佳效果。

  所以我覺得,男人會哭也是一種本領,把哭練好了也是英雄。

不過劉備這個英雄還真是哭遍天下,逮誰坑誰。

幫過他的人,最後都倒霉倒他身上了。

他投靠袁紹,攛掇人家出兵,結果袁紹敗給曹操,家業都搭上了。

投靠劉表,最後劉表的家業歸他了。

呂布轅門射戟,救了他,最後白門樓他一句話,要了呂布的命。

他攜民渡江,到了襄陽城下,劉琮不開門,魏延出頭幫他,他蔫溜走了,把人家撂旱地上了。

他難得幫別人,到徐州解了曹操的圍困,救了陶謙,最後陶謙的徐州姓劉了。

  您可能要問了?那不是三讓徐州,陶謙自願給他的嗎?這個嘛……說是自願也行,但真要說陶謙百分之百心甘情願,哭著喊著非要給他,這個也有點可說的,那麼下一段咱們就說說這個三讓徐州。

 三讓徐州,真那麼和諧嗎?

  接著上一段,今天給您說說三讓徐州的前前後後。

我們先從《三國志》裡面的有關記載說起。

  這段故事的主要依據應該是《三國志·先主傳》,曹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向公孫瓚手下的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當時劉備在田楷手下工作,田楷就帶著劉備去救徐州。

完事之後,陶謙看劉備對眼,又撥了四千兵給劉備。

劉備一看這兒好啊,就從田楷那兒跳槽到了陶謙這兒。

陶謙向朝廷表奏,讓劉備當豫州刺史。

可惜陶謙上表容易,但豫州這地方他管不到那兒,這個時候天下大亂,朝廷說了也不算,所以劉備這個豫州刺史只能駐紮在徐州下面的小沛。

  然後就是說陶謙病重,跟當時的徐州別駕麋竺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

」陶謙死了之後,麋竺帶人去請劉備管理徐州。

當時劉備被這突如其來的幸福打懵了,不知道這是唱的哪出,不敢接受。

下邳名士陳登又跟他說:「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

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

」就是說朝廷不管事了,大家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徐州這地方富裕,人口多,我們都想讓您當領導,所以沒問題。

劉備還嘀咕:「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

」那意思讓他們把徐州交給袁術。

陳登說:「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

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

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

」就是說袁術不是那個意思,還得是您有這個才能。

要是您不聽我們的,不把徐州管起來,那我們也不敢聽您的,把那什麼袁術找來。

北海相孔融可能也是在這串門。

也跟劉備說:「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

」也是說袁術不行,就得你來,你得抓住機會。

然後劉備就接受了,開始打理徐州。

  上面是《三國志》當中陶謙讓徐州的記載,不過這事只在《先主傳》當中有記載,在《二公孫陶四張傳》,就是陶謙本人的傳記當中,倒沒寫他讓徐州的事。

而在裴松之的《三國志注》當中,提到了魏書的一段記錄,說劉備後來投靠劉表,劉表病重的時候,親自跟劉備說:「我這倆兒子都不成,這荊襄九郡也沒什麼人才,我死了以後,你就把荊州管起來吧。

」劉備說:「你兒子都挺不錯的,你別瞎操心了。

」身邊有人勸劉備:「給你你幹嘛不要。

」劉備說:「劉表對我不錯,我要真聽了他的,拿了荊州,知道的是他交給我的,不知道的肯定得說我不厚道。

」您看這段,跟三讓徐州的情節也差不多,這一段對話後來被羅貫中先生稍加修改,直接用到了《三國演義》三讓徐州這段裡面。

 要這麼看,劉備還真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誰見了他都心甘情願地把自己這點東西給他。

但《三國志注》當中剛寫完這段故事,作者裴松之就在下一行說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當時劉表夫婦都喜歡小兒子劉琮,正憋著廢長立幼,讓劉琮當繼承人呢。

劉表怎麼會想起來把荊州讓給劉備呢?所以這段記載不可信。

  這段話當中,裴松之先生表現出史家寶貴的懷疑精神,對史料不能盲目全信。

秉承這種思路,我就琢磨為什麼陶謙本人的傳記里並沒提到他讓徐州,而劉備的傳記里卻出現了。

這裡我想說一點,陳壽先生寫《三國志》時,其中《魏書》三十篇,都是在參考原來魏國史官的相關記錄的基礎上完成的,有史料依據。

而三國時期蜀國並沒有專業的史官,所以《蜀書》十五篇,是陳壽多方採集資料完成的,沒有權威記錄。

那麼這裡面的材料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相比《魏書》,就有一定程度的差距,特別是在一些細節部分,更加的模糊。

所以我大膽推測一下,陶謙死了以後劉備占了徐州,但是不是真的是陶謙讓的,這個就不好說了。

  打開《三國演義》,看看這段,我覺得羅貫中先生也有跟我類似的想法。

從表面上看,三讓徐州的故事真是一片和諧,但細琢磨,大師筆法高妙,這事不那麼簡單。

  還是曹操攻打徐州陶謙,這裡面是麋竺獻計,向孔融求救,而劉備正好剛幫助孔融解圍,碰上這個事。

孔融請劉備一塊去徐州,劉備先到公孫瓚那兒借了兩千兵,外帶一個趙雲,加上自己的三千兵,然後去徐州,這裡面田楷是另一路,跟劉備沒有關係了。

  劉備殺進城去,剛進城,這時候圍還沒解,陶謙就讓糜竺把徐州的印牌拿出來要交給劉備,這個印牌應該就是管理徐州的證件,就要辦手續,把徐州讓給劉備,這就是一讓徐州。

  我覺得這次陶謙還真是真心相讓,為什麼?因為心裡沒底,對打敗曹操沒信心。

因為除了劉備殺進城之外,孔融和田楷那二位都沒進城,遠遠地依山下寨。

也就是說城裡除了陶謙自己的兵馬,也就是那些咬敗的鵪鶉鬥敗的雞以外,就是劉備這五千人。

曹操可是留下三萬守家,剩下的全帶來了。

所以陶謙估計是覺得這關夠嗆能過去,乾脆,把徐州讓給劉備,以後守徐州的事就都是他的了,我是來不了了。

這會兒的徐州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劉備能看不清楚這個嗎?幫忙行,讓我接過來,引火上身,這個我不干。

毛宗崗先生在批註《三國演義》時,在劉備推辭不肯接受徐州的這段下面批了四個字:「真耶?假耶?」我覺得這次劉備是真心不要的。

  然後是二讓,這次是在曹操退兵之後,城外面看熱鬧那些所謂的救兵也都進城了。

陶謙設宴慶祝解圍,然後請劉備上坐。

拱手對眾曰:「老夫年邁,二子不才,不堪國家重任。

劉公乃帝室之冑,德廣才高,可領徐州。

老夫情願乞閒養病。

」這裡您注意一個細節,這回陶謙說要讓徐州,他可是光拿嘴對付,您那個印牌呢?他可就不拿出來了。

這什麼意思,曹操走了,現在城裡幾股力量,劉備是最強的,而且就劉備沒有自己的地盤,陶謙怕劉備不打算走,就在沙家浜紮下根兒了,來一個前門驅虎,後門進狼。

估計劉備也顯露出這個苗頭了,硬趕陶謙沒這個本事,乾脆來個以退為進,拿話局住你,以劉備的性格,肯定不會就坡下驢,得維護自己的形象,不得不走。

 劉備一開始還真跟陶謙想的一樣,但這個時候,糜竺跳出來了,表示支持劉備接手徐州。

這裡面他說的就是《三國志》裡面陳登那段話,因為《三國志》里這段糜竺沒台詞,就借了陳登的話,然後陳登孔融都跟著幫腔,基本上就是把《三國志》里那段搬過來了。

可您注意,《三國志》這段可是在陶謙死了以後發生的,《三國演義》里陶謙這時候身體還硬朗著呢,就是心裏面拔涼拔涼的。

毛宗崗先生在糜竺的話後面批了一句:「糜竺亦看上玄德了。

」這話什麼意思?雖然徐州的主人是陶謙,但他也不能一個人全罩住,也得有四梁八柱。

糜竺和陳登就代表著徐州這一畝三分地上的重大勢力,這些人的意見也是舉足輕重的。

也就是說陶謙陣營里的人都倒向劉備了。

而且孔融也幫劉備說話,他手下可有一支軍隊,別看不敢跟曹操較勁,可要跟陶謙翻臉,真夠陶謙喝一壺的。

所以陶謙太難受了。

  不過劉備還是推辭,毛宗崗又批了「真耶?假耶?」我覺得半真半假,劉備是真不想走,不過雖然下面人都支持自己,但陶謙畢竟是一把手,而且經營徐州這麼多年,要真跟劉備起膩,劉備在徐州也待不穩當,劉備是個求穩的人,後來諸葛亮讓他趁劉表病重,拿下荊襄,他不同意,也是這個意思。

毛宗崗在這回開篇時也批了:「辭之愈力,則受之愈穩。

大英雄人,往往有此算計,人自不知耳。

」雖然推辭,但劉備不打算走,陶謙一看,沒辦法了,這才忍痛拿出小沛給了劉備,丟卒保車。

  三讓也是到了陶謙要死的時候,他把糜竺陳登這幫吃裡扒外的叫來議事。

議的什麼事?我覺得不會是堅決讓徐州的事,那就明說了。

這應該是商量他死了以後徐州的未來,估計他還盼著那幾位能夠回心轉意,幫助他兒子接班,因為畢竟又過了一段時間,也許有什麼變化也未可知。

沒想到這幾位態度堅決,上來就告訴他「給劉備吧」。

  這次陶謙是真沒轍了,書上寫他「大喜」。

這多半是表面上做出來的。

沒辦法,如果他表現出不情不願的,將來他死了,不但徐州保不住,他那倆兒子也沒好下場,乾脆爭取一個好態度。

然後把劉備請過來,您看啊,這回又提到印牌了,這是真要給了。

劉備還問了:「君有二子,何不傳之。

」陶謙直接告訴劉備,這倆兒子不成器,「切勿令掌州事」。

其實暗含著就是告訴劉備,我這倆兒子不會跟你爭什麼,你也對他們好點。

最後陶謙是「以手指心而死」。

這個動作什麼意思,難道就是告訴劉備我是真心的?那早就說了,不用費那麼大勁啊。

其實我覺得他就是告訴劉備「你得有良心,善待我的兒子。

  可惜啊,劉備對他倆兒子怎麼樣,《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沒說,不過劉備得了徐州,很快又丟了,想照顧他倆兒子也照顧不了了。

徐州成了呂布的了,劉備說了不算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慧眼看三國(四)創業艱難百戰多

1921年7月31日浙江嘉興南湖,一隻小船上有十三個青年人聚在一起商議,當時並不起眼,誰能料到28年以後他們創造了新的歷史!公元184年,歲在甲子,亦有三個年輕人結拜兄弟。路人只看到桃花盛開,落...

他寄人籬下十幾年,最後終於一飛沖天

如果要各用一個詞來說曹操、劉備、孫權,曹操當用「進取」,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他一直在開拓進取,南征北戰,終於打下了一個廣袤的天地。孫權可以用「守成」來說,他繼承父兄基業,一直兢兢業業,守著江東。...

文武足備之俊傑:陳登陳元龍

陳登,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場的機會很少,給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在史書《三國志》中雖然對他有所介紹,但是寥寥百餘字,語焉不詳。不過陳登卻是最讓劉備難以忘懷的人之一。後來在一次與劉表、許汜一起談到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