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為避禍張良隱居 下邳城喜得兵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回說到秦始皇(公元前218年)再次東巡,乘坐在乘輿上洋洋自得地欣賞著自己的得意之作,哪個是他的得意之作呢?也就是寬廣的馳道以及道路兩邊栽植的茂密的松樹,因為這一切都是他親自下令要求各地統一建造的,如今見到鬱鬱蔥蔥的行道樹心裡樂開了懷,剛來到陽武縣境內博浪沙這個地方,忽然有一大鐵椎迎面砸來,也是秦始皇命不該絕,那偌大的鐵椎竟然擦過秦始皇的乘輿,倒把副車砸個正准,你道是啥副車?原來古時天子屬車即有三十六乘,隨著皇帝的乘輿後行,車中並沒有人乘坐,所以說這一椎算是砸空了,但秦始皇可嚇得不輕,這還得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自己在自家的土地上巡遊,居然有人扔一榔頭,看來是不想好了,秦始皇立刻命令下死勁的給我搜,結果是毫無線索,有吩咐繼續大搜十日,找出刺客一定碎屍萬段,可想而知,那十天還是人過的日子嗎?老百姓家家都是被士兵搜個底朝天,老鼠窟都要掏三把,暗無天日的十天終於過去,可是刺客猶如泥牛入海般毫無蹤影。

秦始皇無奈只好悻悻而去,繼續前進,來到海上,不免又是像以前那一套,命令阿諛奉承的大臣來上幾段文縐縐的文辭,復又鐫刻在石上歌功頌德一番,傳問術士可得仙方,依然是毫無所獲,估計他們壓根就沒去找,也知道那些都是虛無縹緲自欺欺人的東西,待到問起,隨便找個託詞復命就是了。

這次東巡秦始皇更是悵然若失,灰溜溜的轉回帝都,窩在宮中三年沒有再出去。

轉回頭咱再說說到底是誰有這個膽子來刺殺秦始皇,怎麼命中率又這麼差呢?查了好多資料也沒找到這位大神的名姓,看來做好事不留名的古皆有之。

都稱呼這人為力士,咱也不能免俗,也便這樣稱呼唄,不過感覺稱呼他大力士更為妥帖,因為他勁大呀,投擲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椎去砸秦始皇的車輦,都扔過了,可見這力氣,不過下次還需練練准手。

據說當天去砸秦始皇的,不僅僅是這名大力士,還有一位,說出名來大家應該不陌生,他便是張良,是的,你沒聽錯,他便是旺漢四百年的張良。

就是他安排大力士去行刺秦始皇的,他到底和秦始皇是有殺父之仇還是奪妻之恨呢?no,原來張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愛國人士,他本是韓國人,秦滅韓時,他還僅是懵懂少年,已經過早地憂國憂民,具備了深厚的愛國情懷,依靠自己微博的力量光復韓國無異於螳臂當車,於是散盡家財尋找志同道合之士,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的讓他尋到了,大力士空有一身好本領正愁無處用呢,一聽這樁好買賣來了,又能試試自己的身手,又能揚名海內,何樂而不為呢?當聽說秦始皇二次東巡,都知道機會來了,早早地埋伏在馳道松樹間,也是秦始皇讓種植的好松樹,差一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估計張良力氣沒有力氣,跑步他也跑不快,很可能當時埋伏的較遠點,大力士不僅孔武有力,肯定還有很好的身手,一椎未砸中,撒腿便跑,秦始皇手下那麼多武士愣是沒追到他。

張良見自己的復國計劃落空,也便隱姓埋名先藏身要緊。

張良這一跑便跑到了離博浪沙數百里開外的下邳縣境內,天天也是提心呆膽的生活著。

一天閒來無事來到一座橋上,當地人稱為「圯橋」,其實「圯橋」並非橋名,那裡的人們習慣的稱橋為圯而已。

在橋上正看著風景,恰巧有一位白髮老人來到張良身旁,一隻鞋子突然掉到了橋下,並且讓張良去給撿回來,張良那時氣不打一處來,要不是看在老年人的份上非把他一頓胖揍不可,結果忍氣吞聲的下橋給撿了上來,老者還讓給他穿好,張良無奈乾脆好事做到底,按照老人的吩咐辦就是了。

老人誇他是可塑之才,約他五日後橋上見,張良覺得老人怪怪的,究竟看看老人葫蘆里賣的什麼藥,其實他那時避禍不敢到處閒逛,主要是沒事,才按照老人的約定準時見面,結果老人早在橋上等他了,怪他來晚了,要他再等五日後再來相見,張良在五日後起了個大早,結果還是來到了老者的後面,依然被老者苛責一通,讓他五日後再來相見。

到了第四晚張良乾脆不睡覺了,夜半時分便去橋上等老者了,到底是在老者之前趕到了約定地點,老者這次對他大加讚賞,並從懷中掏出一書贈送與他,並叮囑認真研讀,張良請教尊姓大名,老者也是笑而不答,言說十年後便可以此書興國,十三年後可到濟北谷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便如見到他,從此世間也便流傳「張良圯橋三進履,黃石公親授其天書」的美麗傳說。

張良得到的所謂天書即是三卷太公兵法,姜子牙自然是鼎鼎大名,熟諳兵法,興周八百載,張良熟讀姜子牙兵書結果也是旺漢四百年,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欲知秦始皇接下來又有何舉動,請看下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經無數刺殺卻完美閃避,命不該絕的始皇帝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一代帝王秦始皇施展雄才大略統一天下的同時,實行嚴刑峻法,誅殺六國王室貴族,焚書坑儒,修築阿房宮、驪山陵,奴役百姓,帝國的臣民們戰戰兢兢生活在高壓...

長河落日之孺子可教

如果不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張良也能成為一個宰相,因為他出身於韓國貴族,祖父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

春遊踏青記:原陽古博浪沙——張良擊秦處

古博浪沙遺址位於新鄉市原陽縣原興路,歷史上,因韓國丞相後裔張良曾派人在此地刺殺秦始皇帝未遂,而名揚天下。現存景點有:景點依靠小河南岸,依次是觀音寺、跪履橋、博浪亭、碑廊、七十五世張孟談至七十九世...

(民間故事系列)刺客張良

秦始皇知道,他滅了六國,六國留下來的舊貴族隨時都可能起來反對他。他下令把天下 十二萬戶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陽來住,這樣好管住他們;他又把天下的兵器統統收集起來, 除了給政府軍隊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鑄...

歷史丨《史記》中他是刺客——張良刺秦

往期推薦:歷史丨兩個女人成就一個大英雄文/逐夢編者按:《史記》上載:「良東見滄海君,得力士,以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而在《秦始皇本紀》中則是這麼說的:...

千古謀士——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人。張良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勛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