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丨《史記》中他是刺客——張良刺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往期推薦:歷史丨兩個女人成就一個大英雄
文/逐夢
編者按:《史記》上載:「良東見滄海君,得力士,以鐵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而在《秦始皇本紀》中則是這麼說的:「二十九年,始皇東遊。
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
」
與荊軻、高漸離刺秦記載相比,可謂寥寥數語。
按理,張良後乃大漢高官,理應大書特書,何故如此?
鐵椎重百二十斤,120斤是現在的60千克嗎?漢代的「斤」與現在的「斤」是不是同重量?
鐵椎重百二十斤,現在鉛球重量多少?世界紀錄是多少?也就是說,按照現在的記錄推算,120斤的鐵球能扔多遠?
歡迎感興趣的朋友繼續討論。
(《鴻門宴》中的張良)
因為張良刺秦這個典故,有個朋友曾戲稱我為史盲。
因為在我所知曉的有關刺殺秦王的歷史事件里,荊軻的大名已經先入為主。
關於張良,我記憶尤深的是他橋下拾履的故事。
其實,荊軻刺秦和張良刺秦,都同樣沒有成功,只是時間和意義不同而已。
荊軻刺秦發生在秦滅六國的時候,是荊軻為了解燕國之困,阻擋秦國繼續攻打其他小國而施行的緩兵之計;而張良刺秦發生在秦統一之後,張良為報亡國之恨,對暴秦實施的一種反抗,比荊軻刺秦整整晚了六年。
張良不僅憑藉刺秦一舉成名,而且博浪沙也因此成為了千古名勝。
那麼張良是何許人也?據史書記載,張良(約公元前252——前186),字子房,是西漢傑出的軍事謀略家,他是大漢的開國功臣之一,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傑,被封留候,諡文成候。
蘇軾曾在《留侯論》中,稱頌張良有「蓋世之才」。
劉邦也曾誇讚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後人也譽張良為「謀聖」,認為他不僅是東方智慧的代表人物,而且是炎黃子孫的楷模,中國人的驕傲。
為何張良如此被後世推崇?因為張良確實讓人敬佩。
他從博浪沙行刺到圯上受書,從巧遇劉邦到「約法三章」,從扶漢滅楚到退隱山林,他的一生不但充滿了傳奇,而且又得以善始善終。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他的首次亮相,就驚心動魄,不同凡響。
他以一名刺客的身份,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張良刺秦事件。
張良一介文弱書生,僅憑一個大力士和一隻大鐵錘,就險些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博浪沙,古地名,歷史文化名地,位於河南省原陽縣城東郊,現名古博浪沙。
歷史上,因韓國丞相後裔張良曾派人在此地刺殺秦始皇帝未遂而名揚天下。
)
我們先看一下張良為什麼要刺秦,難道他不知道秦始皇身邊戒備森嚴麼?他不知道不管成功與否他都有可能搭上身家性命麼?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讓他如此冒險呢?這不得不從他的身世說起:張良出身於戰國時的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他的父親張平也是繼任了兩朝的宰相。
也就是說,張家五世相韓。
用今天的話說,張亮就是典型的高幹子弟。
據說,他家僅家童,也就是僕人,就有三百之多,可見他家勢力的強大。
因為他家的日子超富裕,所以他才有足夠的經費出國留學。
至於史書上所說的「嘗學禮淮陽」就不足為奇了。
張良的骨子裡流淌著韓國貴族的血液,他不能容忍來自任何國家對自己祖國的欺凌。
但是,很不幸,他的父親死後,韓國已經逐漸衰落。
後來,秦王因為韓非子而發動了戰爭,導致了韓國滅亡,這使張良不僅失去了榮華富貴,也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
所以,張良心存國破家亡之恨,並把這種恨,集中為一點:抗秦,復仇!為此,他實施了反秦復韓的計劃。
因此,張良刺秦,用現在的話也可以說成是「官二代」的復仇。
那麼張良這個計劃的核心是什麼呢?那就是刺殺秦王!他散盡家財,想要尋找一名刺客。
也許你會說,他自己為什麼不去做這件事呢?因為這個張良身材矮小,是個典型的文弱書生。
過去的書生是什麼樣子的?那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所以,張良有自知之明,他要找到能替他刺殺秦王的勇士或俠客。
要知道,他所要刺殺的可不是一般的人,又有誰會為他去賣命呢?這時,他想起了他的老朋友倉海君。
於是,他去了東方,找到滄海君後,講了自己的計劃。
這滄海君也是個講義氣的人,一口答應幫忙。
在東方倉海君的幫助下,張良找到了一個大力士,並為其打造了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
其實,說白了,這就是現在所講的「雇兇殺人」。
只不過,在古代,人們所信奉的價值觀和我們不一樣,古人行事的準則,乃一個「義」字,當時倍為推崇的一句話就是「士為知己者死!」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這個大力士就答應為了張良,去行刺秦王。
然後,張良四處打探秦王的行蹤。
不過,這個計劃並沒能夠馬上實施,因為那個時候,秦國一舉征服了六個諸侯國,統一了天下。
秦王也變成了秦始皇,張良和大力士根本就沒有機會靠近秦始皇。
算起來,張良從準備復仇的那天起,到刺殺計劃得以實施,整整等了十二年。
這十二年對一個「官二代」來說,只有一個字「忍!」
公元前218年,張良終於得到情報,秦始皇要東巡,而且,東巡的車隊要途經韓國的故地。
於是張良把刺殺地點選在了博浪沙,也就是今天河南原陽縣的東郊。
張良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他和大力士早早就埋伏在了那裡。
這張良為什麼選擇了這麼個地方呢?因為博浪沙北臨黃河,南臨官渡河,兩地沙丘連綿不斷。
小丘上面荊棘叢生,低洼地帶生有蘆葦,這些條件都利於隱藏。
在這裡,我們不能不提一下秦始皇為什要東巡。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咸陽向東西南北各要塞修築了九條馳道,用來快速向四周邊集結兵力。
同時,它也是秦始皇巡遊天下,宣揚武威的專用通道。
不要小看這馳道,它寬69米,每隔7米栽有一棵樹,路兩邊用金屬夯實。
總之,這馳道的修建,相當於秦國為自己修了一條高速公路。
這秦始皇做了皇上後,唯一的愛好就是游山逛水,用我們的話說,他就是一個「驢友」。
不過秦始皇可不是普通的驢友,他還蠻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的,他每次出行前,都早早做了準備——多輛副車。
從公元前220年巡遊來算,他此次出行,已是第三次。
再說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埋伏下來不久,就見秦始皇巡遊車隊浩浩蕩蕩地駛來了:前面鳴鑼開道,後面馬隊清場。
接下來是打著黑色旌旗的儀仗隊,再後面才是一字排開的馬車隊,場面非常壯觀。
按照過去的禮法,天子的車輦應是六駕,可是此時車隊中,三十六輛車輦均為四駕,根本分不清哪輛才是秦始皇所乘的座駕。
情急之下,大力士問張良:「怎麼辦?砸哪輛?」張良只好憑自己的判斷,賭了一把,「就砸最豪華的那輛。
」張良的話音一落,大力士就奮力將手中的大鐵錘擲出,只見那輛最豪華的馬車應聲碎片四濺,血肉橫飛。
秦始皇的車隊頓時亂了套,士兵們一邊喊著「護駕,抓刺客」,一邊向張良和大力士藏身的沙丘處奔來。
原來,大力士砸中的馬車並不是秦始皇的專駕,而是副車。
秦始皇老謀深算,躲過了一劫。
張良一看事不好,知道刺殺失敗了,忙和大力士鑽入蘆葦叢中,逃離了現場。
秦始皇的手下,根本連張良和大力士的模樣都沒看清楚。
關於這個官二代張良的臨陣逃脫,看上去有些不太光彩。
但是張良本人不在乎這些,他早做好了即便無功而返,也不作無謂的犧牲的準備。
在他看來,滅秦復韓才是最重要的,這個心愿還要等著他去完成。
對於張良刺秦,詩人李白曾有詩感慨之:「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宋人胡宏也為此讚嘆不已:「壯哉博浪沙,一擊震天下。
」明人陳仁錫更是贊張良此舉令「宇宙生色!」這種評價,在當時來說,並不過分,應當說是符合史實的。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張良於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后,秦始皇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可見秦始皇何其震怒!簡直就把張良當成了大秦帝國的頭號恐怖分子。
而此時的張良,根本就不把追緝他的人放在眼裡,經常在城中漫遊,足見其智慧和膽略異於常人。
張良憑藉博浪沙事件一舉成名,所以說,這個官二代刺秦,並不比他之前的荊軻刺秦遜色,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張良刺秦,雖然貴為「官二代」,有為個人利益復仇之嫌,但是他打的是「滅秦復韓」的旗號,也算師出有名。
而荊軻只是被燕子丹收買後,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心甘情願地當了謀殺的工具和炮灰。
二、張良刺秦,顯示了他超人的智慧。
他不像荊軻一樣頭腦簡單,他的復仇有著周密的計劃。
第一步,他散盡家財,到處尋訪高人。
第二步,他找到高人後,又解決了情報的來源問題;第三步,他精確選擇了伏擊地點——博浪沙。
這三個環節,環環相扣。
正因為張良的行動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才讓張良在刺殺秦始皇失敗後,能夠接著博浪沙的有利地形,得以成功逃脫。
而荊軻卻在刺秦失敗後,直接丟了性命。
三、張良刺秦,在生死問題上,顯示了他異於常人的態度。
在刺秦前,他選擇了伺機而動,「謀」而後動。
刺秦失敗後,他並沒有因為無功,而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
他選擇了逃跑,「預留有為之身,行有為之事。
」張良在生命面前,選擇了老子的「曲則全」。
而荊軻有進無退,死的毫無疑義。
總之,張良,這個官二代,他的人生態度和行事風格,在刺秦一幕中,就已初露端倪。
後來,張良逃亡至下邳,遇到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
再後來,他歸順了劉邦。
在楚漢之爭中,張良提出了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漢朝建立後,張良選擇了功成身退,雲遊山水之間。
張良這種超人的智慧和明哲態度,讓張良在中華歷史上,千古流芳。
(雕塑:張良拾履)
【作者簡介】逐夢,原名曹俊英。
黑龍江省嫩江縣人,幼師畢業,文學愛好者。
曾有詩歌(包括歌詞)、散文、小說,發表在《鶴城晚報》、《大興安嶺日報》以及《呼瑪河》等地方刊物,以及電子網站,電子刊物上。
曾有詩歌,散文作品獲獎。
————————————————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
《寫乎》微信號hongyupt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家薈》微信號stzx123456789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
除了荊軻,這兩人也刺殺過秦始皇!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後強大起來,無休無止的對外侵略擴張招來了許多刺客的刺殺,但是這些刺殺行動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荊軻刺秦,這個歷史故事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公元前230年,秦國滅...
張良:從恐怖分子到無雙國師(上)(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李大嘴 大嘴讀史——史料摘譯——原文: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史記留侯世家》譯文:...
驚心動魄!秦王嬴政成功躲過的幾次暗殺,怎這麼多人想要朕的命!
暗殺是指在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然後一群黑衣人拿著暗器短劍,手起刀落斬殺那早已經盯上的目標。如果暗殺成功那沒的說,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如果失敗,那就大不了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當然上面說的都是在武...
同是刺殺秦王,荊軻、高漸離遇害,張良卻全身而退
秦王嬴政一掃六合,統一天下,首次實現大融合,在此之前有些人為了國家的復辟,或者阻止秦軍的鐵蹄,想了種種辦法,其中最直截了當的就是刺殺秦王。正所謂「擒賊先擒王」,若是秦王嬴政一死,秦國必將大亂,各...
當年張良僱傭的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竟然是韓國人?現在的韓國
張良,韓國人,韓國最早為晉國六卿之一,姬姓,跟周王一個姓。張良家族一直是韓國的大族,囑咐和父親都是韓國的宰相。所以張良本姓姬。韓國還沒滅亡的時候,張良就出生了,長大後也沒有當官。韓國被滅,張良家...
三位刺殺秦始皇的著名刺客:兩人被殺,一人逃脫!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論千古一帝,很難有人比秦始皇更適合這個頭銜。對於秦始皇來說,一大功績就是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但是,不管是統一六國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