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害張飛的幕後策劃究竟是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猛將張飛是被屬下的人睡覺中殺害的,每每演到這段時難免讓人唏噓,一代名將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以這樣一種憋屈的方式離開了舞台。
有人說張飛的死與他的暴躁性格和體罰士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如果仔細推敲揣摩的話或許張飛的死還有被他人惡意放縱的原因。
三國演義揭示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其實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
當國家分裂民心渙散之時,劉關張桃園結義,三足鼎立之後,又由於劉備與關羽的政見分歧,劉備要做中興皇帝,關羽想要匡復東漢,人和散失, 所以接連遭致失敗。
相對於劉備與關羽,張飛就沒那麼鮮明的政治立場了,這大概也與出生有關,他既不像劉備織布賣履,也不像關羽守門護院,他結義參軍純粹是處於對國家的一腔熱血,正是因為動機沒有, 所以他並不像做什麼江湖老大,甘願鞍前馬後做小弟。
張飛以為自己的子孫永遠都會追隨劉家,以為劉備永遠都認自己這個異性兄弟,其實實際上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這種異性兄弟,只適合打天下,不適合守天下。
從後來關興與張苞爭鋒相鬥,互不相讓的事實也表明他們的後代並不會像他們那樣「桃園結義」,一切是憑能力來說話的。
劉備認為異姓兄弟可能會直接威脅到劉嬋的繼承權和統治權,破壞整個皇室宗派的單姓血統,不要說將來做天子,就是止步於漢中王,西蜀皇帝,劉備也不想三姓共之。
劉備或許早已經想好了消解兄弟的方法,先將兄弟暗中送給仇人殺了,再以血仇的名義獲得獨生,只要說是為了報仇,誰還會要求他們同年同月同日死呢,結盟自然就解除了,同時贏得了朝野上下同仇敵愾的士氣和民心。
劉備特別善於借力,當初結義就是如此,如今成功在望,他又想要借力剪除羽翼,那麼他該借何人之力呢,沒錯,就是諸葛亮。
原因有三:
第一諸葛亮一直與關羽張飛性格不合,之前也有好多次針鋒相對,也早有殺羽誅飛的想法。
第二諸葛亮擅長心理戰,誅心是最具殺傷力的。
第三諸葛亮精通各種神鬼之道,能夠將陰謀陷害轉移成上天旨意,諸葛亮殺龐統的時候就是這樣做的。
實際上在害張飛的過程當中,劉備不僅是旁觀者和縱容者,還是積極的合作者,操刀者,參與程度要比殺關羽深的多。
稱帝三年間,絕口不提報仇之事,讓張飛不知所從,終日借酒消愁。
然後突然下旨,發兵東吳,讓常年被酒傷神,意志消沉的張飛是急火攻心。
最後明知張飛酒後鞭打士卒,卻不及早的勸說張飛慢慢戒酒, 更不設法隔離他身邊的危險士卒,這都是劉備有義務有能力做到的。
我們知道勇將李逵是被哥哥宋江用毒酒害死的,誰知道猛張飛有可能也遭到了劉備的算計,可見古代的帝王將相之人,只能遇其共患難,不能與其共享福啊。
桃園三結義竟然是三國蜀漢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真的嗎
一、桃園三結義一定程度上促進劉備的成功。但其實,也是造成蜀漢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二、劉、關、張在涿郡結識後,志氣相投,決定一起干一番大事業,便約在張飛莊後桃園中三人結為異姓兄弟,這樣一來,劉、關...
三國演義又騙我,根本就沒有桃園三結義!
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這一故事廣為流傳,但是歷史的真相卻是三人並沒有結義。這個故事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民間傳說以及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
一句話一輩子,劉備如此對待朋友,後世黑幫紛紛仿效!
中國的歷史很多時候是帝王將相的歷史,因為只在帝王將相說過的話被載入史冊,老百姓是沒有話語權的。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之君劉備是我們很熟悉的人物,他以仁義著稱,最經典的是他與他的兩位死難兄弟桃園結義,...
一想到現在結拜,我就懷念劉關張桃園結義的真情義
現在的人也很流行,幾個一塊結拜個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口號也是喊得非常響亮,弄的動靜也特別的大,磕頭,喝酒,三拜,樣樣不少,樣樣不缺,缺的恐怕是完事後,真正的兄弟情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