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竟是冒牌,這才是真正的「三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罕有的明主禮賢下士的典型事例。

千百年來,它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只要提起它,一股欽佩和敬仰的心情,不禁油然而生。

但是,人們究竟是怎麼理解這三顧呢。

《三國演義》對其的講述大概是劉備前後去了三次,前兩次都撲空,最後一次才見著諸葛亮。

這個說法對後世影響極大,多數人至今對三顧茅廬的理解都是如此。

但筆者並不這麼認為。

實際上,劉備不僅去了三次,而且三次都見到了諸葛亮,是名副其實的「三顧」,理由是: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記載:「先帝不以臣卑微,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茅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陳壽在《進諸葛亮集》中亦言:「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根本找不出羅貫中看法的根據。

《三國志諸葛亮傳》言:「先主遂請亮,凡三往乃見」。

或許有人把這裡的「乃」當作「才」的意思,認為是去了第三次才見著。

其實,這個「乃」應作「於是」、「就」之意,全句意思即總共去了三次,都見著了。

查閱古籍,這種解釋比比皆是。

杜甫詩云:「三顧頻煩天下計」;裴度在《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中說:「泊乎三顧而許以驅馳」。

以上這些話,都是說劉備三次造訪,向孔明請教。

這跟羅貫中編造的冒牌「三顧」完全不一樣。

如果大家不同意,我們再從情理上分析。

相信我們都知道,諸葛亮雖然有濟世安民之志,但在未看準明主之前,是絕不會把自己的政治生命輕易託付給一個人的,寧願隱居也不會出山。

既然如此,試想,只談一次,劉備就能把諸葛亮請出來嗎?我看不行而且就算兩次撲空,單憑撲空的誠意,恐怕也不足以征服諸葛亮吧。

諸葛亮需要更多的時間了解劉備,同樣的,劉備也需要更多的時間來了解諸葛亮,雙方都需要互相了解,僅僅談一次顯然是不夠的,唯有多次「頻繁」的交談,並在交談中互相觀察和把握對方的優缺點、長短處、氣質、風度等,這樣,諸葛亮才能認定劉備,跟隨劉備;劉備也才能看清諸葛亮,用好諸葛亮。

所以,只有真正的「三顧」,才能把劉備、諸葛亮的共同愛好、情趣、志向、理想連結在一起,並進而融入到共同的事業之中。

當然,以上僅為一家之言。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理解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故事真的發生過麼?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可謂是婦孺皆知,這個詞出自三國演義中劉備請出諸葛孔明,共保大漢江山的故事。羅貫中對於劉備禮賢下士的描寫可以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麼真正的歷史上有沒有這段三顧茅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