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帝王 中國篇之宋太祖趙匡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成功的帝王 中國篇之宋太祖趙匡胤

說到宋太祖趙匡胤,大家一定會聯想到「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這兩個典故。

宋太祖趙匡胤,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公元960年—公元976年在位,計十六年。

趙匡胤從少年時就很有抱負,有一次,他對母親說:「治世用文,亂世用武,如今這世道混亂,兵戈相交,兒願熟練武藝,以後如有機會可乘,能夠安邦定國,才算不虛度此生呢!」

公元948年,趙匡胤投軍至後漢樞密使郭威軍中,之後屢立戰功。

後因軍功卓著,公元958年因功累升至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相當於軍隊里的副總司令,總司令自然是皇帝)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宰相范質聽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入侵後周。

便派遣趙匡胤率軍北上抵禦。

正月初三,在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趙匡胤的親信將士將一件代表皇權的黃袍披在趙匡胤擁立他當皇帝。

這就是「黃袍加身」的由來,其實在趙匡胤之前,後周的締造者郭威在公元951年於澶州,(今濮陽市區西南)黃袍加身從而建立了後周政權。

趙匡胤率軍返回開封。

負責守衛開封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親信和結義兄弟,因此趙匡胤幾乎是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開封。

後周幼帝柴宗訓宣布禪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並授予「丹書鐵券」。

因為趙匡胤在後周曾任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於是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

統一戰爭

立國之後,趙匡胤開始著手消滅當時天下的割據勢力。

趙匡胤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準備,並且確定先南後北的戰略決策,決心通過戰爭創造統一局面。

公元962年9月,趙匡胤揮師南下,開始了統一戰爭。

荊南、湖南地處長江中游要衝,占領荊、湖,可割裂長江以南的各個割據政權。

為此,趙匡胤選擇荊、湖地區為統一戰爭的突破口。

宋軍很快平定了荊南、湖南這兩個割據政權

公元964年11月,趙匡胤分兵兩路:北路出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風州鎮),沿嘉陵江南下;東路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長江西進,進攻割據四川的後蜀政權。

公元965年,宋軍兵臨成都,後蜀主孟昶開城投降,後蜀滅亡。

公元971年2月,宋軍攻陷南漢都城興王府,南漢主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宋滅南漢後,經兩年準備,趙匡胤兵發南唐志在統一江南。

公元975年十月,宋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今安徽貴池),占領採石(今安徽當塗北)。

公元976正月初三,宋軍破溧水(屬江蘇),於秦淮河(江蘇南京西),大敗南唐軍,直逼江寧(江蘇南京)城,同年11月27日宋軍攻破江寧,南唐國主李煜降,南唐滅亡。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發生在宋朝立國初期,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黃袍加身的歷史劇重演,為此趙匡胤召集軍中握有兵權的高級將領們,趙匡胤在酒宴上對助他奪得天下的高級將領們許予高官厚祿,暗示高級將領們交出兵權。

「杯酒釋兵權」同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大殺功臣之舉相比,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這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過人之處,但是正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制定的加強中央集權,重文抑武、守內虛外的方針,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以致於之後的兩百多年在和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西夏、遼國和金國戰爭中北宋都是敗多勝少。









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個中國。

務農興學,慎刑薄斂,與百姓休息等一系列英明決策,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蒸蒸日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帶您了解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

五代十國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

解析宋太祖趙匡胤統一方略到底是什麼

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是一個文功武治都堪稱一流的皇帝,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經濟政治和文化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並且積極的對外用兵很快消滅了很多的割據勢力,使得國土的面積大大...

此人倘若不死,趙匡胤還敢黃袍加身?

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能和秦皇、漢武、唐宗等史家公認的優秀帝王並稱,在於他結束了大唐滅亡後中華大地出現的又一次大分裂,即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是指自公元907年起到公元960年止,短短的五十四年間...

北宋統一戰爭中趙匡胤派誰統兵滅的南唐

有歷史學家認為,北宋統一戰爭背景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南北方割據分裂,自從唐代五代十國以來,中國的南北方就分裂成兩個獨立的陣營,分裂割據十分嚴重,而宋太祖趙匡胤剛剛上位,為了擴大王朝的統治面積就進...

戰鬥民族形成記(四)兩宋風雲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實現國家大部統一卻仍舊積貧積弱的時期。與隋唐經歷南北朝大分裂 動盪之後積極進取海納百川的氣度相反的是兩宋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唐朝在藩鎮割據和農民起義運動的雙重打擊後退出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