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諸葛亮統一天下,他會不會自己當皇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岳飛評諸葛亮《出師表》:讀了不哭的都不是忠臣;日本學者稱,日本人讀《出師表》不痛哭,就是無情;忠君報國是《出師表》的核心主題。

在封建社會,忠君報國是愛國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短短六百字的《出師表》中,諸葛亮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時時不忘先帝「遺詔」,處處期望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

諸葛亮有個終極理想,就是《出師表》里的16個字:「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諸葛亮要報先帝的三顧之恩和託孤之責。

因為,諸葛亮本是一介布衣,從事農業勞動,只圖在亂世之中保全性命,並不嚮往顯赫名聲。

但劉備不嫌諸葛亮年輕和出身卑微,以近50歲的年齡三顧茅廬,問計於20多歲的諸葛亮。

正是劉備以求賢之誠打動了諸葛亮,才使他毅然步出茅廬,一匡天下。

而且,諸葛亮的忠君報國不只是為了知恩圖報,而是為了興復漢室、實現統一。

這使諸葛亮的忠君報國得到了超越。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軍閥割據,民不聊生。

在這混亂的歷史時期,興復漢室、實現統一,不僅體現了儒家思想,也符合社會趨勢和人民願望。

為此,諸葛亮忠於職,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

當皇帝?他壓根也沒想過。

在北伐中原方面,諸葛亮立志興復漢室。

先後六次組織北伐曹魏,最後一次病死在軍中,正是蜀軍與魏軍對陣於五丈原時,真正做到了「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因此,諸葛亮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忠貞、忠心,千百年來始終贏得讚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文篇(一)·《前出師表》·諸葛亮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