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比司馬懿差很多?竟然都差到了這些地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被美化或者神話過的人物:擴疆土,北抗司馬,南拒陸遜,神機妙算,步步為營。

可在歷史事實上真的如此麼?其實司馬懿才華遠超諸葛亮!

1、就軍事才能而言。

司馬懿收復割據了48年的遼東半島。

司馬懿率領4萬軍隊出發,兩次以少勝多,擊敗遼東軍隊。

最後雖然遼東局對固守襄平城,兵力比司馬懿還多,但司馬懿軍隊少,糧食多。

活活耗死了對方,收復遼東半島!

很多小夥伴一直認為,諸葛亮以很少的兵力抗衡司馬懿的百萬大軍是諸葛亮厲害,其實不然,司馬懿並不是打不下諸葛亮,而是時機不到,就「空城計」而言,大家應該都知道,諸葛亮幾千殘兵被司馬懿30萬大軍圍困,諸葛亮臨危不亂,獨坐城樓撫琴,嚇退司馬懿大軍,退兵理由是:恐山附近山中有伏兵。

可是真相真的是這樣麼?從當時魏國的時政來分析,司馬懿作為魏國的靈魂人物,只有他才能對付諸葛亮,此時司馬懿若將諸葛亮擒獲,那麼司馬立大功,功高震主,最後的結果是必死無疑。

因為飛鳥盡良弓藏,兔死狗烹。

在魏國的統治者眼裡始終是巨大的威脅。

但是必須用他對付諸葛亮,如果諸葛亮死了,司馬懿也就必死無疑了,當時大權還在曹氏手中,司馬懿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才毅然退兵,拿恐有伏兵當藉口。

後面大大小小的戰役你們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司馬懿的幾十萬大軍永遠都在守,難道司馬懿真的打不過諸葛亮?非也、保命也!

2、就政治才能而言。

在曹操打下北方以後提出,三分天下為大勢所趨,如果魏國(晉國)要統一,就必須放眼未來,穩定內部,厚積薄發。

在司馬懿的打理下,實行屯田令,實行軍民一體化,頒布新政改良人才舉薦就大勢布局上,在當時無人能比。

而諸葛亮屬於後勤工作人員,說好聽點能把劉備或者老祖宗交代的事情辦的妥妥帖帖的,不出差錯,說不好聽點就是迂腐,400年的大漢統治系統已經腐朽到骨子裡面了,可諸葛亮只知道堅持不知道推行新政。


3、就用人才能:諸葛亮不過拉攏一幫對他言聽計從,俯首聽命的人罷了。

為的是維持他在蜀國的強勢地位。

他所推薦的人不過是一幫唯唯諾諾,人云亦云的人。

這些人在諸葛亮在世時,在諸葛亮的羽翼之下按諸葛亮意指行事表現尚可。

在諸葛亮死後,就露出本質。

蔣琬,費禕當政,上不能匡君輔國,連一個黃皓都解決不了,下不能為民請願,發掘人才。

像魏延,李嚴這些有能力,有個性的人才,不甘於諸葛亮的擺布。

就被諸葛亮抹殺了。

所以諸葛亮的用人用的是聽自己話的人,而不是於國有益的人!

司馬懿當時在魏國本身就被曹氏宗族和朝中大臣懷疑妒忌。

諸葛亮的反間計能成功就說明了這一點。

後來曹真病亡權力日漸集中於司馬懿。

更加劇了這種情況。

所以在此大環境下司馬懿更需謹小慎微。

不敢過於培植自己的勢力。

沉穩內斂才是上策,如果大張旗鼓招收部曲。

恐怕諸葛亮死後,回到洛陽司馬懿的人頭也就落地了。

正因如此他才任用諸如夏侯等人。

不過在此情況下他還是能任用像郝邵一樣的人才。

也難能可貴了。

司馬懿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兩個兒子身上了。

司馬師,司馬昭都是文武全才。

兩人的用人才幹也受到其父教誨良多。

在三國後期體現得淋漓盡致。

任用鍾會,鄧艾等良將。

確實體現其用人唯才是舉於國大益!

綜上所述沒看出諸葛亮比司馬懿的用人策略高出多少。

充其量諸葛亮是因為蜀國地小人少可以有些託詞。

不過,周文王地狹小人丁薄。

尚能發現呂尚,最終滅商。

漢王劉邦也被封在蜀地。

人丁稀少,士卒不斷逃亡。

最終卻能招引韓信,英布。

最終問鼎中原。

可見人才招引不僅局限於地盤,人口。

諸葛亮強於司馬懿確實在用人方面難以體現!

4、終極PK:司馬懿被追封為晉宣帝,屬於開國皇帝,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一個下人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空城計!真的是司馬懿中計了嗎?

在三國中,諸葛亮北伐過程中,魏國派司馬懿挂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張郃之死是司馬懿失策還是陰謀

1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諸葛亮領大軍直逼祁山,曹魏派出了司馬懿對抗。諸葛亮首戰得利,於上邽東遇司馬大軍。司馬懿採取堅守戰略,逼得諸葛亮退軍鹵城。司馬懿一路追隨,兩軍遂於鹵城相遇。關於鹵城...

張郃死於木門道之戰,是被司馬懿暗算嗎?

1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諸葛亮領大軍直逼祁山,曹魏派出了司馬懿對抗。諸葛亮首戰得利,於上邽東遇司馬大軍。司馬懿採取堅守戰略,逼得諸葛亮退軍鹵城。司馬懿一路追隨,兩軍遂於鹵城相遇。關於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