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劉備是明君的幾點見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到一句話:「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

」20歲覺得曹操厲害,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擁軍百萬征戰天下,風頭無盡;40歲覺得司馬懿厲害,因為他隱忍善謀笑到了最後,天下歸了司馬家;60歲看劉備,劉備有人望所歸,有能臣名將,但最後國滅,身邊的朋友將領也都沒能保住,從用人和留人心上說很厲害,因此還有人稱之為「明君」。

作為「明君」,劉備一生作為,基本符合古人對「明君」的最重要的兩點期待:一是仁德愛民,有濟世情懷;二是尊賢禮士,有知人之明。

就「仁德愛民」而言,劉備大半生顛沛奔走,屢遭挫敗,施仁政於民的機會並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視以寬仁厚德待人,與那些殘民以逞、暴虐嗜殺的軍閥判然有別,因而爭取到了人心。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劉備領平原相時,郡民劉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殺他,「客不忍刺,語之而去。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補充道:「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

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

」因此「眾多歸焉」。

在他於荊州依附劉表期間,「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南征荊州,適逢劉表病死,剛剛繼位的少子劉琮不戰而降。

此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劉琮而奪荊州,他卻答道:「吾不忍也」,當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時,「(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

有人勸他拋開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卻斷然拒絕:「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在此安危之際,哪怕有生命危險也不願拋棄百姓,在歷代開國君主中實不多見。

裴注特引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評論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

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

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就「尊賢禮士」而言,劉備的表現更加突出。

建安十二年,時為左將軍領豫州牧、年已47歲、被視為天下大英雄的他,滿懷誠意,三顧茅廬,恭請年僅27歲、無名無位、尚未建立任何業的諸葛亮出山輔佐,留下千古美談。

隆中對策時,諸葛亮稱讚他「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建安十九年奪取益州之後,對於荊州舊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並包唯才是舉,「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

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其中益州名士黃權曾堅決勸阻劉璋迎劉備入蜀,劉備攻取益州時又堅守廣漢,直到劉璋投降後方才歸順,劉備卻不計前嫌,任命黃權為偏將軍,信任有加;劉備稱漢中王,兼領益州牧,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劉備稱帝後,親率大軍伐吳,又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諸軍以防魏。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後,黃權無法退還蜀中,又不願投降東吳,只得率兵降魏;蜀漢主管官員為此要逮捕黃權的妻子,劉備卻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照樣優待黃權的妻子。

對此,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黃權傳》時由衷稱讚道:「漢武用虛罔之言,滅李陵之家,劉主拒憲司所執,宥黃權之室,二主得失懸邈遠矣。

《詩》云:樂只君子,保艾爾後。

其劉主之謂也。

荊州零陵人劉巴,與劉備作對的時間更長,當曹操南征荊州時,眾多荊州士人都追隨劉備南撤,劉巴卻歸順了曹操。

赤壁之戰後,曹操命劉巴招納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欲與劉備抗衡。

由於劉備及時奪得三郡,這一圖謀失敗了。

劉巴無法回去交差,諸葛亮寫信勸他歸順劉備,劉巴卻拒絕了,遠遠地跑到交趾,使「先主深以為恨」。

後來,劉巴由交趾輾轉到達蜀中,當劉璋欲迎劉備入蜀時,他又一再勸阻。

直到劉備奪得益州,劉巴才表示歸順。

而對這位劉巴,劉備表現得更加寬容大度。

進攻成都時,他就號令軍中道:「其有害巴者,誅及三族。

」平定益州後,他很快便任命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掾。

劉備稱漢中王,以劉巴為尚書。

法正去世後,又將劉巴晉升為尚書令,負責處理日常政務。

這些,充分表現了劉備作為開國君主的雅量。

章武三年四月劉備臨終之時,殷殷託孤於諸葛亮,慨然囑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縱觀數千年封建社會史,皇帝臨終前委任顧命大臣者固不少見。

然而,有幾個皇帝願意或者敢於像劉備那樣託孤?當然,劉備並非鼓勵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諸葛亮盡力輔之。

但如此氣度胸襟,仍罕有其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一生最辛苦追尋的人竟然不是諸葛亮?

當年,劉備為了得到"臥龍"諸葛亮三顧茅廬,後其領荊州牧,"鳳雛"龐統來投。縱觀劉備尋訪賢才的過程中,最為辛苦的一位奇才,讓諸葛亮也自嘆不如,為了他,劉備追盡了荊州益州。這個奇才就是劉巴,他的一生...

白話《三國志》劉 備 傳

孫權對先主漸漸感到畏懼,將妹妹嫁給先主以鞏固雙方關係,先主前往京口拜見孫權,兩人相處頗為禮敬和好。孫權派人告知先主意欲聯兵攻取蜀地,其下屬有人建議不妨先答應孫權,因為東吳畢竟難以跨越荊州來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