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看了黃石公送他的奇書,智商迅速提高,今人看了咋作用不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漢開國之時,劉邦有三個幫手,居功甚偉。

韓信、蕭何與張良,並稱「三傑」,如果沒有這仨人,劉邦根本就不可能打過項羽,奪得天下。

這三個人的分工是:蕭何管負責治理國家、安撫百姓士卒;張良負責運籌,出謀劃策;韓信負責打仗。

可以說他們三個配合的很密切,也可以說劉邦把這三個人用得很得當,做到了「人盡其才」。

不說蕭何,也不說韓信,今天咱們來說說張良。

張良本是戰國時候的韓國人,後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原,韓國自然也在其中。

從此張良失去了家園,立志要為國報仇,並且設法行刺秦始皇。

我們在電影電視中看過不少有關秦始皇的故事,知道秦始皇遭遇的刺客最多,所以防範也嚴,當然張良也沒有成功,但是他因刺秦而出名。

從此他隱姓埋名,浪跡天涯,繼續尋找機會。

公元前208年,項羽反秦勢力越來越大,並且重新找到楚王的後人熊心,立為楚王(因為項羽是楚國人)。

張良也找到項羽,懇請他也幫助韓國復國。

項羽可能看他是「刺秦明星」於是找到了韓王后人橫陽君,立為韓王,並且由張良輔佐。

咱先不管項羽立的這些王算數不算數,反正在張良心裡,也對得起自己的國家韓國了,算是了了他的一件心事吧。

後來,項羽與劉邦兵分兩路攻打秦國。

並且先約定:誰先抵達咸陽,誰稱王。

結果劉邦跑的最快,率先抵達,張良也隨韓王一起趕到。

劉邦讓韓王留守,讓張良跟隨自己,從此張良就成了自己的謀士。

之後,張良給劉邦出一系列有用的計策,屢試不爽:「佐策入關」、「智斗鴻門」、「暗度陳倉」、「下邑奇謀」、「虛撫韓彭」、「勸都關中」等等,都出自張良的手筆,為劉邦穩穩噹噹地奪得了天下。

那麼張良憑什麼有這麼多的點子呢?有個故事,叫「圯(yi)橋進履」。

說是當年張良刺殺秦始皇逃難途中,遇到一個老人坐在圯橋之上,遠遠看見張良過來了,就故意把鞋子失落橋下,讓張良把鞋子拾起來給穿上,張良恭恭敬敬的照做了,老人看張良會做人,就亮明了身份。

原來他就是傳說中的黃石公,並秘授張良一本書《太公兵法》。

張良得到了這本奇書,才有了後來的「智商」。

其實張良得書還不是關鍵,學到書中的智慧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張良的計謀恰恰只有劉邦能聽得進去,而別人卻不以為然。

這也是張良最感到欣慰的,終於找到明主啦!所以,張良去世後,苦於沒有人可以傳授他的學問,就把他的兵法帶進了墳墓。

現在我們看到的《素書》其實就是當年的《太公兵法》,大概是後來的人從張良的墓中盜出來的。

奇怪的是,這本書重新面世之後,人看了都沒有作用。

難道這是特意給張良準備的?

這些故事可信不可信,也已經不是很重要了,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其實劉邦相信張良,也並不一定說明劉邦就懂得張良的計謀。

之所以採納他的計策,可能是其他原因。

比如他看張良厚道;或者說他喜歡張良;他看張良和自己比較像;或許他們對脾氣。

這些都說不定。

因為劉邦是個粗人,並不可能懂得太深奧的道理。

往往那些有學問的人,偏就固執己見,反倒參不透張良「奇謀」的奧妙,不同意也正常。

怎麼樣?張良能得以展示他的計謀,不是因為他的計謀多麼高明。

而是能遇到了劉邦這個「大老粗」,才是他最大的幸運。

不知道你同意嗎?

文/張超傑

(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作品,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圖片發布者,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配合!歡迎關注!如果能留下您的寶貴言論,本人求之不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初三傑之——張良(上)

張良,六國貴族之後,父祖輩五代人都曾在韓國為相,可謂根正苗紅。秦朝兼并六國之後,張良開始以復興報仇為己任,收買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雖然最終未能得手,但是此舉卻給這個六國遺族積累了巨大的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