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志士加頭號通輯犯,「婦人」張良的別樣人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張良在歷史中是一個撲朔迷離的人物,雖然名聲很高,功勞很大,而且史書不絕,然而總感覺看不透他,總是隔著一層似有似無的迷霧,讓人嚮往又無法參透。


遊俠張良

一、愛國志士通緝要犯

張良祖上是韓國人,他的祖父、父親曾經擔任五代韓王的相國。

從這裡可以看出張良是貴族出身,身價不菲。

張良出生的時候,韓國還沒有滅亡,但也是苟延殘喘了,秦滅韓時,張良才不到20歲。

可以說張良是在國破家亡的氣氛中長大的,這種環境必然給他的一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

韓國滅亡的時候,張良家還是不錯的,有童僕三百人,本來可以安安穩穩做一個富家翁,但是張良不樂意,弟弟死了也不厚葬,拿出全部家財去找刺客行刺秦始皇,他要為韓國報仇。

看來張良是一個非常瘋狂的愛國主義者。

史書說他「東見倉海君,得力士」,《史記》集解說倉海君在東漢之倉海郡,現在的東北、朝鮮半島。

當時這一塊地區還是莽荒蠻夷部落,也只有在這裡才能找到揮動120斤大鐵椎的巨漢吧。

張良和他的死士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的車隊,這有點像謀殺張作霖,但是很可惜他們120斤的大鐵椎沒有砸中秦始皇所在的豪車,誤中副車。

史書記載「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

張良成了秦國頭號通緝犯,沒有辦法改名換姓,躲到了下邳,這一躲就是十年。

張良博浪沙刺秦王,誤中副車

二、黃石老人太公兵法

一般認為張良人生就是從刺秦開始的,其實不然。

當時天下仇秦的義士很多,類似這樣的刺殺活動應該不在少數,可謂天道「仇秦」。

如果張良僅僅是刺秦,那麼他不會出現在《史記》里,張良的人生,是從一番奇遇才真正開始的。

話說張良這一天在下邳的一座橋上悠閒漫步,一位褐衣老人走到張良身旁,把鞋往下一扔,回頭對張良說:「小子,下去幫我撿鞋!」《史記》記載:「良愕然,欲毆之」,張良什麼人,大秦帝國頭號通緝犯,受得了這樣的鳥氣?憑什麼呀,你自己把鞋扔到橋下,還命令我去撿。

張良畢竟沒動手,「為其老,強忍」。

張良以前是學禮的,畢竟是個文化人,素質比較高。

張良下橋把鞋子撿上來,老人家說:「給我穿上!」張良想著反正鞋子已經撿了,好人做到底吧,於是就跪下來恭恭敬敬的給老人家穿好鞋子。

老人家腳一蹬,一笑而過,留下一絲屈辱,三分驚訝的張良。

《史記》記載「良殊大驚,隨目之」。

張良目送老者,老人家走了一里地又回來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

五天後天剛亮,在這裡等我吧。

」張良覺得這個老人舉止怪異,也想一探究竟,「跪曰:『諾』」。

張良拾履

說到這裡,暫時打住,分析一下這位老人為何要丟鞋子下橋,又是怎麼覺得張良「孺子可教」的?這位老者故意侮辱張良,丟鞋下橋又讓張良去撿,撿完了還要幫他穿上,就是看看張良有沒有「忍」的能力。

勾踐能忍,最終滅吳;劉邦能忍,所以得天下;韓信能忍,能夠封王拜將。

一個人如果沒有忍的能力,要麼死得早,要麼本身就很淺薄。

然而忍還不是全部,忍而有為,「我傷害了你,還一笑而過」,你啥事沒有,那只能說明你傻。

張良在受辱之後,能夠察覺到老人的「怪異」,史書記載張良「殊大驚」,就是特別震驚,覺得這個老人不一般。



老人發現張良能忍辱,具有非凡的洞察力,當然是「孺子可教」。

看似簡簡單單的丟鞋子的舉動,接連幾次試探,這個老人也是夠精明的了。

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就來到了橋上,老人已經在那裡了,老者怒曰:「與老人約,後到,為何?五天後來早點」,說完就走了。

又過了五天,公雞剛剛叫,「良往,父又先在」,老者怒曰:「又遲到了,為何?過五天趕早來」。

五天後,張良沒到半夜就過去了,沒多久老者也來了,老者高興的說:「當如是」。

於是拿出一卷書,說道:

「讀此則為王者師矣。

後十年興。

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說完就走了,沒多說一句話,從此再也沒有出現。

張良天亮開書一看,乃《太公兵法》,於是常常學習揣摩。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別號飛熊

這後半截的故事又有什麼玄機?這老人吃飽了撐的叫人五天後天亮見,卻總是說別人遲到?這老人什麼意思呢?

張良最後一次去是什麼時候?史書說「夜未半而往」,也就是根本不是五天後才出發,是第四天半夜就去了,到的時候還沒到第五天,果然沒多久老者就來了。

如果按照一般的邏輯,張良不可能在第五天趕在老人之前到橋上。

老者的用意有二,看看你的耐心和毅力,是不是半途而廢了;此外更重要的是,告訴張良不要輕易相信別人,我說天亮來,你就天亮來?兵者,詭道也,你要是完全按照別人的路數來,你就完了。

老者留下一卷兵法之後,還有一個預言:「後十年興。

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 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十年後有王者興起,而你「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又過三年,你看到濟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

這個預言對於張良非常重要,成為他輔佐劉邦的重要依據。

謀士張良

三、得遇明主運籌帷幄

十年後,陳勝吳廣起義,張良在下邳也先後聚集了一百多人,但是張良沒有拉起隊伍自己干,他想著還是老者那句話,十年後有王者興,他要為「王者師」。

他聽說「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於是就出發投靠景駒。

也就是說張良本來是要投靠楚王景駒的,那他為啥不去投靠張楚王陳勝呢?因為當時陳勝已經死了,所謂「王者不死」,有天命的人不會這麼早就掛掉,既然掛掉了自然說明他不是「王者」。

「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張良碰到沛公劉邦,是在去留的路上,如果當時劉邦多吃一頓飯,路上心血來潮臨幸了一個美女,可能就不會碰到張良了,歷史也許會不一樣。

因為這段時間劉邦和張良的相處,張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張良和劉邦聊《太公兵法》,劉邦聽得懂,張良和別人說,別人都不知道你說什麼。

劉邦本身沒有讀過什麼書,雖然是泗水亭長,也應只是初通文墨罷了,居然能夠無師自通《太公兵法》,這就是天意吧。

「良曰:『沛公殆天授。

』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老者授《太公兵法》讓張良為「王者師」,張良用《太公兵法》試誰是王者,這不是很正常嗎?這一試,劉邦能理解張良的計謀,而且還能從善如流,此真主也。

後來的事實證明劉邦的確領悟力非凡,確是帝王之資。

劉邦

張良跟隨劉邦之後,雖然名義上是當時復辟的韓國的臣子,實際上和劉邦是君臣關係,項羽殺了韓王之後,張良再也沒有什麼牽絆了,抄小路跑到關中投靠了劉邦,從此正式成為漢王劉邦的臣下。

張良為劉邦出了很多好主意,可以說如果不是張良的謀劃,劉邦不會早於項羽進入關中,那麼也就不會被封為關中王,如此就失去了天下形勝之地,即便後來和項羽對峙,也沒有穩定的根據地了。

張良為劉邦出的計策有哪些?

張良計 備註
先下宛城,再入秦關 劉邦急於入關,打算繞過宛城,直取關中,張良分析宛城是堅城,如果不攻下來,有腹背受敵之憂。

劉邦回軍宛城,圍之數重,宛城投降。

誘降秦將,乘其鬆懈,智取嶢關 劉邦兵力單薄,嶢關守軍強大,張良讓酈食其拿重寶誘降秦將,又多置疑兵,讓其以為義軍十分強大。

秦將果然在壓力和誘惑下願降。

張良進一步分析,秦軍最重戰功,秦將只是屠夫之子,恐無法壓服秦兵,不如趁他們懈怠突襲秦軍。

劉邦如其言,大敗守軍,進入關中。

贏得關中民心 和樊噲勸解劉邦不要住在秦王宮,封府庫,回軍霸上。

大得秦地民心,唯恐劉邦不做關中王。

鴻門宴解除劉邦生死危機 項羽打算突襲劉邦,項伯夜會張良,張良告知劉邦,張良邀項伯見劉邦,並為劉邦求情。

第二日劉邦於鴻門向項羽請罪,張良招樊噲如此這般,最終項劉和解,劉邦度過危機。

燒絕棧道,麻痹項羽 張良建議燒絕棧道,其一阻項羽追殺,其二向項羽表示不再回來了,藉以麻痹項羽。

此後張良拿齊王田榮的反書給項羽,項羽發兵攻齊,漢王由此得以還定三秦。

一紙書信,為劉邦贏得時間 劉邦定三秦之後,恐項羽回軍,張良對項羽說漢王只是執行以前義帝的約定,得到關中就滿足了,又拿出齊、梁的反書是項羽,說:「齊國打算吞趙國滅楚國」,於是項羽沒有回軍關中,劉邦得以在關中站穩腳跟。

定下捐棄關外之地,封賞黥布、彭越、田榮、韓信之策 劉邦彭城大敗,打算捨棄函谷關以東作為封賞,問誰能夠一同對付項羽,張良建議田榮、黥布、彭越、韓信。

最後滅項羽者確是黥布、彭越、韓信三人。

阻止劉邦分封六國 張良指出八個不可以分封的理由,最終說道:「假如恢復六國,那麼六國的人才就會回到自己的國家,侍奉他們的君主謀求官爵和封地,陛下您又靠誰來奪取天下?」
和陳平建議漢王封韓信為齊王 張良、陳平附耳對漢王說:「楚漢戰爭漢方不利,難道能阻止韓信稱王嗎?不如立他為王,善待他。

不然就要叛變了。

張良、陳平建議漢王不遵守鴻溝約定,突襲項羽 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

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漢王聽之。

漢王用張良計,讓諸侯兵到圍項羽 漢王召韓信、彭越一起夾擊項羽,都沒來,張良說:「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

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

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於是諸侯兵皆至,圍項王垓下,最終逼迫項羽自殺,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勝利而告終。

張良之計策尚有很多,比如力主定都關中;建議首先封賞雍齒,以安定人心;幫呂后出主意請出商山四皓,穩住劉盈的太子之位,其餘史書不載者恐已不少。

漢高祖劉邦曾經評價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絕非虛言。

十年之前,張良不過是秦帝國的頭號通緝犯,一個愛國志士和俠客而已;十年之後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完成從豪俠向謀士的轉變,都是黃石老人及《太公兵法》之功也。

劍客

四、一代豪俠美貌「婦人」

張良早年立志於反秦,能夠深入蠻荒,散盡家財結交豪傑刺客,敢於伏擊秦始皇的車隊,雖然誤中副車,但也可見張良是一個非常陽剛、勇猛的人,絕對算得上是一代豪俠。

後來張良在下邳躲藏的時候,同樣收攏了一批青少年,搞起了自己的社團。

項伯殺人去投靠張良,說明張良為人很狹義。

這一切都說明張良此人有血性,講義氣,有擔當,是一代大俠。

這樣一個看起來有點像大俠郭解似的人物,到底長什麼樣?司馬遷說:「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司馬遷也和我們一樣,認為張良是一個魁梧雄壯的男人,至少是一個正常的男子相貌,哪知道看到張良的相貌圖,「狀貌如婦人好女」,不僅長得像女的,還是「好女」,像大美女。

用現在的話說來講,張良就是一個娘炮級別的人物。

張良真實的相貌真的是這樣嗎?權且分析一下一代豪俠是怎麼變成「美貌婦人」的。

1、因為我很帥,所以我很娘

是不是因為張良長得太帥了,所以呈現出女性化面貌的特點。

我們看看帥哥謀士陳平的事跡,《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平為人長大美色」,說明陳平長得高大俊美,是個大帥哥,他的岳父也評價他說:「人豈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陳平這孩子長得這麼帥,不像一輩子倒霉的樣子,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他。

可見長得帥和長得娘,完全是不一樣的。

人家陳平是「好美」(好帥);張良是「好女」(好娘)。

帥?

娘?

2、性格改變,發之於內,形之於外

張良逃難到下邳之前,是縱橫天下,結交豪傑勇士的大俠,直接就想干翻秦始皇,天下這麼大從沒怕過誰。

到了下邳之後,性格是怎麼改變的?下邳最重要的遭遇就是遇到了褐衣老者,得到了《太公兵法》。

張良日夜揣摩,整整十年,硬生生將一代豪俠,變成了陰柔的謀士。

但是張良不是也在下邳搜羅了百多人的少年嗎?張良以前帶領的是什麼是刺殺秦始皇的勇士,現在只有一群少年跟隨他,這些少年有一個跟他出山成事的嗎?

張良在下邳為什麼沒有網羅一個勇將、猛士,因為他的角色定位變了,他不再定位自己是一個俠客了,而是將自己當成謀士,一個「王者師」,他不再以俠客自居了。

性格的改變,自然會對外貌產生一定的影響,然而畢竟他研習的是《太公兵法》,而不是《葵花寶典》,這種影響絕不至於讓一個大男人變成娘炮。

謀士

3、體弱多病、遠禍全身、修道養生

《史記》記載「張良多病,未嘗為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張良曾經跑到東北穢貊,現在的朝鮮半島,尋求大力士刺秦,又在博浪沙伏擊秦王車隊,很難將這些和「體弱多病」聯繫在一起。

那麼「張良多病,未嘗為將」是不是裝出來的,是韜光養晦,不過分顯露自己才能的手段呢?從另一條歷史記載來看還真不是。

《史記·留候世家》記載:

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游兵潁川。

韓國復辟之後,張良做了「申徒」,也就是相當於漢代的「司徒」,所以張良也稱張司徒。

張良幫助韓王收復韓國的故土,「得數城」,但是很快秦國又奪走了,張良等人只能在潁川一帶打游擊。

張良如果能夠為將,其戰績應該不至於如此不堪,而且當時他也沒有必要韜光養晦,唯一的解釋是此時的張良的確是體弱多病,不能為將,這不是裝出來的,是真實的。

秦末形勢圖

那麼張良什麼時候才開始「多病」的呢?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張良在深入蠻荒求勇士以及伏擊秦始皇的車隊時,在長期的跋涉及戰鬥中,多多少少影響了身體,導致以後體弱多病,無法為將。

有什麼證據嗎?《史記》記載:

良年少,未宦事韓。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

韓國滅亡的時候,張良因為年少,還沒來及在韓國當官,而韓亡之後,他「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東見倉海君,得力士」,倉海君不知是誰,漢代有倉海郡,在今東北、朝鮮一代,當時是蠻族部落之地,倉海君當為蠻族部落之首領。

張良弱冠千里跋涉,深入蠻夷之地,這對他的身體肯定是有影響的,畢竟此時的他還不是一個完全長成的成年人。

此外張良以前不是學劍的,他「學禮淮陽」,他的身體素質自然不怎麼好。

他的豪俠之氣是在尋找勇士和刺秦的過程中磨礪出來的。

張良在博望坡刺殺秦始皇,雖然逃走了,恐怕也不可能一點傷都沒有,秦始皇的衛隊也不是乾飯的,張良這支刺殺隊伍,估計也是血戰,冒死衝出來的,張良受傷是完全可能的。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張良要在下邳隱居十年,就算是研習兵法在哪裡都可以,實際上此時他已經體弱多病了,不再適合在外行俠仗義了。

所以出下邳之後,張良便已不能為將。

一個身體孱弱的人,其面貌呈現出柔弱等女性化的特點,便不足為奇了。

張良的父親、祖父是五任韓王的相國,張良生於官宦之家,對於政治他應該從小就耳濡目染。

所以張良作為謀士不僅長於謀國,也長於謀身,知道什麼叫「韜光養晦」、「遠禍全身」。


那麼張良是怎麼遠禍全身的?

其一,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

在彭城之戰前,劉邦志得意滿,張良此時也跟隨在側,但是卻沒有任何記載他的建議。

後來劉邦彭城大敗,主動問張良,張良才進言。

君臣裝作沒這件事情一樣。

其二,不敢貪功,讓君主欠你的。

劉邦讓張良任選三萬戶作為他的封地,張良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張良受封都要讚揚劉邦,說劉邦得天下是天命,老天把我給你,我運氣好偶爾言中,封在留吧,我和陛下在這裡相遇,三萬戶不敢要。

張良謙卑到這份上,和韓信強迫要封王簡直是天壤之別。

劉邦當然覺得張良忠義,有君臣之情。

他的功勞劉邦哪能不知道,讓君主覺得他欠你的,你就安全了,可以富貴長保。

其三,身體不好,閉門謝客。

《史記》記載:「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余」,張良辟穀養身,一半是身體需要,一半是政治需要,這大隱於市一隱就是一年多足不出戶。

後來呂后挾持他逼他想辦法維持劉盈的太子之位,他推薦商山四皓,為啥?一個是實在沒辦法,刀架在脖子上;另一個有商山四皓出山,可以和他們商量,以後別找我了。

張良在漢建國之後,就很少隨劉邦出行了,這個時候陳平開始嶄露頭角,比如擒拿韓信,比如解除白登之圍,都是陳平在劉邦身邊,張良為後人留出上升通道,可以免除讒言。

張良從下邳出來之後,基本上看不到有什麼突出的性格,這種沒有性格,就是他最大的性格,沒有稜稜角角,他呈現出「上善若水」一般的柔弱,呈現出女性的特點也是正常的。

綜上所述,張良父親、祖父是韓國相國,其父親、母親相貌應該是很好的,以此論之,張良應該長得不錯,只是因為他弱冠就遠涉蠻荒,伏擊秦王也可能受傷,導致他身體多病

他政治智商很高,不表現自己,性格上陰柔、柔弱,加之辟穀修道對於身體的養護,張良呈「狀貌如婦人好女」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婦人」形象的張良

五、瘋狂的石頭,平靜的心

公元前208年張良和劉邦同時向留進發,途中相遇,這一年也是遇到老者的第十年,再三年即前205年,這一年劉邦出函谷關與項羽爭天下,在濟北谷城山下發現黃石。

張良於前186年去世,張良去世之後,黃石也放在棺材裡一起下葬了。

他的一生從黃石開始轉折,也和黃石一起結束。

黃石公一卷兵法,不過成全了劉邦的帝業。

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冥冥中的宿命?

不管是巧合還是宿命,張良都心甘情願,他的內心是平靜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漢初年謀士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人。張良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勛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劉邦的第一謀臣,「漢初三傑」之張良

提起張良,人們會想到劉邦的名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從這句話,我們能看出張良在劉邦心中的重要位置和具備的才能。那麼,張良是如何與劉邦相識,之後成就劉邦帝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