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康書記眼中的曹孟德(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心報國

一般認為,東漢末年的戰亂始於董卓亂政。

曹操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霸業。

歷史上曹操並沒有刺殺過董卓,《三國志》記載「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

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曹操認為董卓乃地方諸侯,進京便行廢立之事,明顯的圖謀不軌,明顯的視君臣綱常為無物。

這對於當時還是熱血愛國的四有青年曹孟德來說是難以容忍的,所以在董卓招攬他的時候,曹操只能逃跑,去投奔陳留太守張邈。

初平元年,各路諸侯起兵,推袁紹為盟主,曹操「行奮武將軍」(就是代理將軍,奮武是雜號將軍的一種)。

董卓聞各路諸侯起兵,遂脅迫皇帝遷都長安,使洛陽赤地千里。

而這時,各路諸侯畏懼涼州精兵,不肯進軍。

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

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

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遂引兵西,將據成皋。

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

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

演義中說只有曹操帶領家兵追擊董卓,其實陳留太守張邈也有派兵參加追擊董卓。

此時的曹操,還是一位一心為恢復漢室江山而努力的熱血青年。

而他將來的勁敵袁紹,已經有了不臣之心。

我認為,這與袁紹的家庭出身有關,袁紹家「四世三公」,家境顯赫,不滿足於在亂世做一個地方軍閥或者京畿高官也是在情理之中

兗 州 之 亂

曹操在討伐董卓之後,便消滅了許多股黃巾勢力,收編其兵力,稱為「青州兵」。

張邈原是曹操最信任的人之一。

《三國志·呂布傳》有這樣的記載:紹使太祖殺邈,太祖不聽,責紹曰:「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

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

」邈知之,益德太祖。

太祖之徵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

」後還,見邈,垂泣相對。

其親如此。

譯:袁紹使太祖殺張邈,太祖不從,反而責怪袁紹說:「孟卓(張邈,字孟卓)是我們的好朋友,無論如何都該容得下他,如今天下大亂,不應自相殘殺啊!」張邈知道這件事後,更加敬重太祖。

太祖在征討陶謙前對家人說:「我如果回不來,你們可以去投靠孟卓。

」結果太祖凱旋而歸,見張邈,兩人相視而泣。

他們的關係就是這樣的親密。

就是這樣的一個深受曹操信任的人,在曹操討伐徐州之際,暗中與兗州大族勾結,奉迎呂布為兗州牧。

曹操回軍之時只留三個縣城還在曹軍手中。

受到如此信任之人的背叛,也難怪曹操會誅殺張邈三族。

(張邈死於其部下之手,大概這也是一種背叛友人的報應吧)

曹操回軍與呂布在濮陽交戰,雙方僵持百餘日,遇到蝗災,糧草已盡。

這是袁紹來「招降」了。

《三國志》:「紹使人說太祖,欲連和。

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

程昱止太祖,太祖從之。

」說的好聽是「連和」,其實就是為了吞併曹操的兵馬。

這時曹操喪父之痛加上根據地被呂布占了,被最信任的好友出賣……他內心的苦楚可想而知,人心都是肉長的,梟雄也不例外。

曹操萌生投靠袁紹的想法也是在情理之中。

若是沒有程昱阻攔,或許三國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了。

興平二年(195年),呂布大敗,投靠已是徐州牧的劉備。

曹操收復兗州。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奉天子。

迎奉天子

劉協的一生是悲劇的。

189年,董卓廢少帝劉辯,立9歲的劉協為漢獻帝。

從此,劉協開始了他悲劇的傀儡生涯。

190年,各諸侯起兵攻伐董卓,董卓遂脅迫獻帝遷都長安。

191年,袁紹等欲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遭到曹操等的反對,遂作罷。

192年初,董卓被司徒王允、中郎將呂布等設計刺殺,王允、呂布共掌朝政。

192年6月,李傕等涼州舊部攻入長安,呂布敗逃,王允被殺,獻帝劉協再次被地方勢力控制。

195年,李郭之亂,劉協被迫流亡。

196年,曹操聽取謀士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

迎奉天子,定都許縣。

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及在河東,紹遣潁川郭圖使焉。

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

裴松之註:獻帝傳曰:沮授說紹云:「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

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

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悅,將從之。

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授曰:「今迎朝廷,至義也,又於時宜大計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

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紹弗能用。

當時,袁紹坐擁「天下重資」的冀州,及青州、并州(袁紹於198年攻滅公孫瓚,獲取幽州)。

可謂當時的綜合實力最強大的諸侯。

袁紹的屬下認為迎奉天子弊大於利,袁紹當時勢力完全可以忽視中央,但是曹操不能。

曹操剛剛收復兗州,兗州各大世家大族並不能完全信任;呂布未滅;劉備新任徐州牧,虎視眈眈;袁紹勢力又如此龐大;袁術狼子野心;張繡也是一顆定時炸彈。

曹操急需擁有與眾諸侯爭鋒的資本。

獻帝劉協就是曹操的資本。

天下紛亂至此,小年以為,此時曹操忠君報國的心思已經淡了,皇權已經成為一個工具,並不是他效忠的對象。

在今後的日子裡,他效忠的或許就只有他自己了。

徐州之爭

陶謙部下圖謀曹父家財,將之謀害。

曹操舉兵攻打徐州,並且屠城。

我認為曹操屠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為父報仇,漢代、三國,乃至今後的數個朝代,無不以孝立國。

漢末之際,群雄並起,若是連父親被殺害都沒有什麼作為,會被認為懦弱無能之徒。

除了被諸侯嘲諷之外,就是被群雄看做軟柿子任意揉捏了。

其次,徐州富庶,雖然兵少將寡,但也不是一戰可定的,所以屠城一方面可以削弱敵方綜合實力;另一方面,也能減少糧食消耗,為曹軍後勤減少壓力。

再次,為了震懾各路諸侯,讓其不敢掠其鋒芒。

陶謙死後,劉備代任徐州牧。

呂布被曹操趕出兗州後,劉備將其收留。

但呂布卻在袁術二十萬斛大米的收買下,趁劉備、袁術大戰之際,襲擊下邳,俘虜劉備家眷。

劉備被袁術所敗,向呂布請降。

呂布讓其屯兵小沛,並上表獻帝,讓劉備擔任豫州牧,自領徐州牧。

此時豫州正是曹操治下,劉備無兵無權,只是個空銜。

之後,呂布擔心劉備反攻,出兵小沛,劉備再次逃亡,投奔曹操。

198年,曹操攻破下邳,斬殺呂布、陳宮。

官渡之戰前夕,劉備襲殺徐州刺史,命關羽守下邳,自己屯兵沛縣。

但很快,劉備就被曹軍打敗,關羽投降了曹操(關於關二爺的一些看法,小年將在開國帝王篇結束後,分享給大家)。

徐州至此,也屬於曹操治下,徐州之戰的勝利,為曹操與袁紹的官渡會戰解決了後顧之憂,避免了雙線作戰。

《三國志》說: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

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

備走奔紹,獲其妻子。

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

在小年看來,曹操先打擊劉備不僅僅是因為佩服劉備是「人傑」。

還因為,徐州經過曹操的屠城早已聞曹軍而變色,且劉備剛剛攻下城池,立足未穩。

曹操與袁紹之戰本來自己就處於弱勢,假如後方不穩,勝率將會更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作為最好的朋友,張邈為什麼起兵反對曹操?

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也。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度尚、王考、劉儒、胡毋班、秦周、蕃向、王章合為八廚。和曹操、袁紹皆與好友,更是黨錮時,袁紹反對宦官的小圈子裡的核心人物。後來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