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陳宮多智,歷史上的陳宮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筆下的陳宮剛烈耿直,曾經為救曹操,掛印而去。
又因為曹操錯殺無辜,憤而離去,後來幫著呂布縱橫天下,成為曹操的勁敵。
歷史上真實的陳宮到底是什麼樣的?是否真如羅貫中筆下所寫的那樣?
一、「捉放曹」真相
首先,曹操落難之際,陳宮有沒有救過他?
曹操逃離洛陽後,的確曾經落難,《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均有此事。
《三國志》中記載,「(太祖)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裴注.《世語》曰:中牟疑是亡人,見拘於縣。
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釋之。
曹操逃出洛陽之後,董卓的抓捕令已經下到各郡縣。
到了中牟縣,曹操因為形跡可疑被抓,縣功曹知道他是曹操,勸告縣令,此時天下大亂,不應該拘捕英雄豪傑,縣令於是放了曹操。
首先,要救曹操的是縣功曹而非縣令,其次,如果這個功曹就是陳宮,那麼這就算是陳宮很大的功績,應該記載下來。
《三國志》中,曹洪讓馬、夏侯淵代過這樣的事情都有記載,如果陳宮真的救過曹操,理應記載下來。
記載事情而沒有說到他,說明此事並不是陳宮做的。
史家有時也會有為尊者諱,為叛者抑的做法,比如《史記》和《漢書》中,左司馬曹無傷曾經為劉邦立下不少戰功,但他曾向項羽告密,從而引發鴻門宴的發生,這種做法等於背叛了劉邦,所以史書上記載這些事時,只提及「左司馬」,未提及人名,後人考證,當時的 左司馬就是曹無傷
,這算是抑叛者。
但《三國志》中,曹操的醜惡事尚且記載了那麼多,背叛他的人實在不必忌諱。
很多背叛過曹操的人,功過都記載大名,陳宮不應該例外。
所以,真相應該是,並沒有陳宮捉放曹這一事情。
另外,殺呂伯奢一家時,陳宮有沒有在跟前,又有沒有因此而像《三國演義》中所說,認清曹操的為人?如果救人之事不是陳宮,那麼殺呂伯奢一家時,陳宮也應該不在曹操身邊。
據記載,殺呂伯奢並非杜撰,確實是曹操所為。
裴注.《魏書》中記載,「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
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世語》曰:太祖過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
既而悽愴曰:『遂行。
』」
不管事出何因,呂伯奢被
曹操所殺應該是確鑿的,曹操也就是在這次行兇中說出了著名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後來由羅貫中進一步加工,成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從而遺臭千古,成為曹操奸雄的佐證。
殺呂伯奢時,曹操的確帶了隨從,否則憑他一人之力,很難對付幾個人,同樣的道理,其中應該也沒有陳宮。
而且殺呂伯奢時在成皋,再往東走才到中牟。
曹操是出洛陽,過成皋,才到中牟。
據此,《三國演義》中說陳宮是中牟縣令,為救曹操義而掛印,然後殺了呂伯奢,認清曹操真面目,憤而離去,這應該不是事實,因為光從地理上講也是不對的,那樣得反著走。
二、從曹與背操
陳宮是什麼時候跟隨曹操的,史書上並沒有記載。
裴注.《魚氏典略》曰:陳宮字公台,東郡人也。
剛直烈壯,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結。
及天下亂,始隨太祖,後自疑,乃從呂布。
他跟隨曹操,最早也應該是曹操逃出洛陽,起兵討董之後。
陳宮是東郡人,而初平二年,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曹操帶兵從河內來到東郡,治所為東武陽。
很有可能陳宮就是在這個時候跟隨曹操的。
此時曹操實力尚弱,在當時諸侯中並不起眼,幽州的公孫瓚,冀州的袁紹,南陽的袁術,荊州的劉表,徐州的陶謙,都強於他。
袁紹的謀士逄紀曾經對袁紹說:「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
」曹操也需要大州。
很快,天上就掉餡餅了,而且正好砸在曹操頭上。
這一年,兗州刺史劉岱圍剿黃巾軍,兵敗被殺,兗州出現空缺。
裴注《世語》曰:岱既死,陳宮謂太祖曰:「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
」宮說別駕、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
」而此時的濟北相是鮑信,在州中資歷比較老,威望很高,他早已歸心曹操,一直謀劃著給曹操找一個立身之地。
劉岱的死給他提供了機會,於是他帶著州里的官員萬潛迎曹操入兗州。
據此,曹操得兗州,最先提出這一構想的正是陳宮,他多方運作,曹操得以有了棲身之所,緊接著曹操擊敗黃巾軍,收編青州兵,實力壯大,成為與其他諸侯可以相提並論的大軍閥。
可以說,陳宮在曹操的發展壯大中居功甚偉。
那麼他為曹操立下這麼大的功勞,為什麼又要背叛曹操?裴注《魚氏典略》中說,(陳宮)後自疑,乃從呂布。
陳宮背叛曹操是在興平元年夏天,此時曹操正率軍第二次征討陶謙。
《三國志》中記載,「興平元年,太祖復征謙,邈弟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
宮說邈曰:『今雄傑並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
』邈從之。
」
張邈本與曹操和袁紹的關係非常親密。
關東諸侯起兵討董卓的時候,他是陳留太守,也參與會盟。
袁紹為盟主,有些驕傲,他就批評袁紹,袁紹對他懷恨在心,讓曹操殺掉張邈。
曹操與張邈走得比較近,曹操獨自率兵討董卓的時候,張邈就派人帶兵助曹。
袁紹也算是一時豪傑,應該不會因為張邈的責備就要除掉他。
他這麼做,要麼就是離間計,離間張曹(後來張邈果然因此心懷不安,並背叛了曹操),要麼就是想奪地盤,此時諸侯間已經起了內訌,「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陳留軍事要地,袁紹未必不會起心。
呂布離開袁紹到河內投靠張楊時,路過陳留,跟張邈把酒言歡,談得非常投機,《三國志》記載,「臨別,把手共誓」,這令袁紹更加惱火,因為他跟呂布已經有了芥蒂,而且派人襲殺呂布未果,所以認定張邈專門拉攏跟他做對的人,要對付他。
這個時候袁紹跟曹操的關係正好,所以張邈一直擔心曹操會聽從袁紹,殺了自己,心裡不安。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陳宮跟張邈走到一起了,同謀的還有張邈的弟弟張超,曹操的從事中郎許汜、王楷。
陳宮背曹迎布,兗州諸城都跟著倒向呂布。
曹操後方不穩,只好從徐州緊急撤軍,用了兩年時間,才平定了兗州,而在此期間,曹操一直垂涎的徐州被劉備輕而易舉地收入囊中,曹操的籌劃被打亂了。
陳宮為什麼要迎呂布?是他認為呂布比曹操更有才能嗎?看他遊說兗州官員時候的說辭,「曹東郡,命世之才也。
」他對曹操應該是有了解的,曹操起兵討董卓,說起來是為了漢家天下,這是正義。
敢於率弱旅獨自出戰,這是膽識,破劉祥,追袁術,這是勇氣,征陶謙,這是進取。
反觀呂布,受丁原提拔,最終殺死丁原;與董卓誓同父子,最終刺死董卓,呂布一直拿刺董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和藉口,其實這主要也是因為自己的私心。
敗於涼州將,被拒於袁術,遭追殺於袁紹,自董卓死後,基本上一直不順。
而劉備在見到他之後,覺得他言語無常,於是心不喜。
以陳宮的才智,若不知呂布為人,是其不明,知而背曹從呂,就是他不智了。
陳宮為什麼要背曹操?從初平三年幫曹操謀兗州,到興平元年背叛曹操,期間只有兩年時間。
在這兩年時間裡,曹操曾先後同袁術和陶謙作戰。
《三國志》載,在征討陶謙時,攻壩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裴注.《曹阿瞞傳》中說,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
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
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不得進。
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這一次征討,曹操表現出了兇殘的一面。
不知道陳宮是不是 因為這個事情對曹操有了看法。
陳宮是在這時背叛曹操的。
如果是因為這件事,那麼從與其他人結謀,到勾結呂布,時間上太緊,似乎說不過去。
如果不是因為這個,那麼,還會有什麼原因?
陳宮此時受曹操委託,帶兵駐紮在東郡,而此時的東郡太守卻是夏侯惇,夏侯惇駐守在濮陽,陳宮在曹操帳下是什麼職位?以他的功勞,既沒有被任命為郡守,留守之事,曹操也交給了荀彧,與陳宮沒有關係,陳宮充其量不過是個帶兵的偏裨。
曹操此時所用之人,多數不是親友,便是故舊,而且曹操帳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不知陳宮是否因為失意觖望,看不到出頭的希望,才出此下策。
三、陳宮其人
陳宮跟隨呂布後,的確成了呂布的謀主。
《獻帝春秋》中說,太祖軍至彭城。
陳宮謂布:「宜逆擊之,以逸擊勞,無不克也。
」布曰:「不如待其來攻,蹙著泗水中。
」及太祖軍攻之急,布於白門樓上謂軍士曰:「卿曹無相困,我當自首明公。
」陳宮曰:「逆賊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豈可得全也!」但呂布最終還是降曹。
《魏氏春秋》曰:陳宮謂布曰:「曹公遠來,勢不能久。
若將軍以步騎出屯,為勢於外,宮將餘眾閉守於內,若向將軍,宮引兵而攻其背,若來攻城,將軍為救於外。
不過旬日,軍食必盡,擊之可破。
」布然之。
布妻曰:「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猶舍而來。
今將軍厚公台不過於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軍遠出,若一旦有變,妾豈得為將軍妻哉!」布乃止。
是呂布寧聽婦人,不聽陳宮,可見陳宮在呂布帳下也不如意。
大概因為此,陳宮才會參與郝萌等人的叛亂。
裴注《英雄記》中說,「布問(曹)性,言「萌受袁術謀。
」「謀者悉誰?」性言「陳宮同謀。
」時宮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覺之。
布以宮大將,不問也。
」陳宮背曹操而從呂布,背呂布而從袁術,所找的人一個不如一個,由此大概也可窺其深淺。
而與陳宮結謀的許汜,也並不是什麼高明之人。
劉備有次跟許汜聊天,說:「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求田問舍,就是此君。
劉備看不起,陳登看不起,而陳宮偏偏跟他一夥,由此大概也可知陳宮的為人。
荀攸曾經評價陳宮說,「夫陳宮有智遲。
」也就是臨事不清。
不知這個評價可算中肯!
至於陳宮臨死慷慨壯烈,三國時候其實不乏其人。
公孫瓚聽從關靖的計謀,結果背袁紹攻破,公孫瓚被殺,關靖說,「吾聞君子陷人於危,必同其難,豈可獨生乎!」乃策馬赴紹軍而死。
關靖自詡為君子,而裴松之對他的評價則是,「諂而無大謀,特為瓚所信幸」。
慷慨赴死,其實也是因為自己已經走上了絕路,無法回頭了。
三國志冷知識:荀彧剛剛入仕做的是什麼官?工作是幹什麼的?
荀彧出生在一個條件優渥的大家庭中,雖然有了背景但在當時還有一件事情必須要做。那就是出名。荀彧年少曾經找到了南陽的何顒,就是曾經和荀彧六叔謀劃董卓同時評價曹操為「漢家將亡,安天下的必定是這個人」的...
三國最毒,殺人不見血的三句話,看看都是誰說的?
在三國時代,有三個人說了三句話,都特別狠毒,殺人不見血,這三句話殺掉了兩員一等一的名將,成千上萬的人,因此而失去了生命。第一句話,是曹操說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三國之中,為什麼陳宮要背叛曹操,然後死心塌地跟著呂布呢?
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時候,謀士們選擇主人的時候,自然是要考慮對方的實力和名聲的,但是作為呂布手下唯一的謀士陳宮,明明知道呂布的名聲不好,並且還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為什麼他還要背叛曹操去幫呂布呢?...
歷史上陳宮背叛曹操,背後沒想到有這樣一條原因。
首先歷史上對於他的背叛,眾說紛紜。原據說是曹操在錯誤的殺死了呂伯奢的家人還不夠,最後在當呂伯奢回家後更是將錯就錯,殺死了呂伯奢,還說寧我負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負我的話。這番舉動,讓陳宮察覺其實曹...
作為最好的朋友,張邈為什麼起兵反對曹操?
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也。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度尚、王考、劉儒、胡毋班、秦周、蕃向、王章合為八廚。和曹操、袁紹皆與好友,更是黨錮時,袁紹反對宦官的小圈子裡的核心人物。後來辟公...
歷史懸疑:曹操生死相托的弟兄張邈為什麼會背叛?
曹操早年間有一個最好的朋友,名字叫張邈。曹操第一次征討徐州的陶謙,臨行時告訴家裡人,說:「我要是回不來了,你們就去投奔張邈。回來後,又見到張邈,兩人相對流淚,可謂是生死之交,這在曹操所交往的人中...
陳宮既然選擇曹操為何最後又要背叛他呢?
陳宮,又字公台,《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皆可找到其出處。三國人物,東郡東武陽人士,也就是今天的山東莘縣。性情剛烈直率,又足智多謀,少年時喜歡結交海內名人名士。
歷史上到底是曹操寧負天下人,還是陳宮負了曹操?
上次說到袁紹曹操劉表陣營擊敗袁術公孫瓚孫堅陶謙陣營,袁紹得了公孫瓚的幽州再加上之前吞併的青州,并州到此就基本統一了河北,成了最大的諸侯,曹操這時仍然只擁有兗州,且曹操南據袁術的進攻無力顧及來自...
陳宮為什麼背叛曹操?並不是因為曹操殺了呂伯奢!
陳宮是呂布手下著名的謀士和大將,非常有謀略,但呂布不聽陳宮的計謀,導致戰敗被殺。陳宮最開始跟隨曹操,後來卻突然背叛了曹操,陳宮背叛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而是另有隱情,這到底是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