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歷史漫步|後周南唐之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後周南唐之戰是五代十國期間淮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戰爭,並且成就了「趙匡胤困南唐」的歷史故事。
趙匡胤困南唐的歷史版本與民間傳說雖然相去甚遠,但說明後周南唐之戰在淮南地區的影響之深。
故事還得從唐末藩鎮割據說起。
黃巢起義之後,唐王朝進入淒風苦雨的最後30年。
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地方節度使漸漸坐大,割據一方。
其中以朱溫、李克用、李茂貞、劉仁恭、錢鏐、楊行密等人勢力最大。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追隨黃巢起家、後被唐僖宗封為宣武軍節度使的朱溫廢唐哀帝建後梁,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
五代十國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
其中北方五代從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建後梁開始,經歷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到宋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建北宋,計53年歷史;而南方先後出現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北漢政權在北方)十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國。
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被蕩平,十國結束,前後為72年,中國歷史重歸一統。
朱溫起家於農民起義,歸降後成為唐王朝鎮壓農民義軍的主力,剿滅黃巢有功,逐步成為控制河南地區的宣武軍節度使,在唐末藩鎮中勢力最強。
淮南節度使楊行密雄踞淮南、江南,占據著一片富庶地區,實力雄厚。
雙方圍繞淮南地區的歸屬進行過多次角逐,最後形成了以淮河為界的對峙局面。
楊行密在淮南建吳國,史稱南吳或淮南。
楊吳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李昪)廢楊吳皇帝楊溥(楊行密之子),建南唐,定都金陵(今南京)。
南唐與後漢、後晉政權對峙了14年,到南唐保大八年、北周廣順元年(951年),北方的郭威取代後唐建立後周,後周與南唐進入對峙時代。
經過楊行密的北拒南擴,淮南地區成為楊吳的戰略要地,也是楊吳對峙北方的重要依託。
楊行密在位期間,楊吳穩定地占有江南、淮南,悉心經營,實力不俗。
徐知誥(李昪)取代楊吳建南唐之後,繼承了楊吳的全部疆域,以保境安民為主,休兵罷戰,敦睦鄰國。
穩定的政局,加上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南唐社會生產迅速發展,出現了農業、手工業、商業全面繁榮的景象。
與此同時,北方的郭威採取一系列革除前朝積弊,嚴明法律,厲行節儉,輕徭薄賦,安撫流民等政策,後周政權穩定,經濟發展,為實現南北統一奠定了基礎。
南唐保大十一年、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年輕有為的後周政權繼承人柴榮繼位,吹響了統一南北的進軍號。
隨即,後周與南唐政權在淮南地區展開了激烈爭奪。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周世宗柴榮命令李谷、王彥超率領韓坤等十二將,趁冬季淮河水淺,南唐守將又疏於防範之機發起突然襲擊,大舉進攻淮南。
李谷所部架設浮橋迅速渡過淮河占領正陽關,直撲壽州。
駐守壽州的為南唐名將劉仁贍,利用堅城深塹全力防守,屢挫北周鋒銳,李谷圍攻壽州月余無果。
面對北周來犯,南唐元宗李璟反應很快,急命劉彥貞率兵二萬馳援壽州,命皇甫暉、姚鳳率眾三萬屯駐定遠作為策應。
顯德三年(956年)正月,南唐援軍劉彥貞所部抵達淮南,水路以戰艦數百艘溯流而上直逼正陽,準備拆毀浮橋,截斷周兵退路;步騎則隨劉彥貞救援壽州。
南唐援兵聲勢浩大,周世宗也不示弱,一面急命李重進率部應援正陽,一面親自領兵進抵陳州(今河南淮陽)。
李谷雖然英勇,畢竟是單兵急進。
由於南唐援兵驟至,李谷腹背受敵,又恐退路被截斷,只得放棄對壽州的圍困,退守正陽。
見李谷撤圍退兵,劉彥貞求功心切,不顧勞師遠來,士卒疲憊等現狀,急命所部追擊。
與李谷對壘月余的劉仁贍清楚,李谷是主動撤圍,實力並未受損,力勸劉彥貞只可堅守,不可追擊。
劉彥貞未戰即潰敵之師,信心倍增,企圖挾勝勢一舉拿下正陽,把李谷趕出南唐國土,對劉仁贍的阻止不以為然,反以為劉仁贍懼戰,率領所部三萬人尾隨追擊。
後周增援部隊同樣神速。
在周世宗親征的號召下,李重進所部拍馬趕到,奮勇迎敵。
劉彥貞盲目追擊,並無相應的部署,在正陽東與李重進相遇。
《南唐書·劉彥貞傳》載:「彥貞置陣,橫布拒馬,聯貫利刃,以鐵繩維之,刻木為猛獸攫弩狀,飾以丹碧,立陣前,號揵馬脾。
又以革囊貯鐵蒺藜布於地,周兵望而笑其怯。
」李重進與李谷合兵一處,迎面截殺,劉彥貞陣腳大亂,副將被擒,劉彥貞頃刻間便丟了性命。
見主帥被殺,南唐所部群龍無首,自顧奔逃。
戰場局勢瞬時逆轉,李谷、李重進所部乘勝追擊,南唐萬餘人殞命沙場。
經此一役,不但壽州再次被圍,南唐增援部隊皇甫暉所部不敢前行,退回清流關(今滁州境內)。
南唐的戰略意圖宣告失敗。
周世宗親征抵達下蔡(今鳳台),坐鎮指揮。
皇帝親征,北周士氣大受鼓舞。
趙匡胤所部連克渦口、清流關、滁州,俘獲皇甫暉、姚鳳;南唐重鎮揚州、六合先後被後周攻破,金陵門戶大開,朝野震恐。
顯德三年(956年)三月,南唐元宗派出使者向周世宗議和,提出割地、去帝號、納貢等求和條件,要求後周停止進攻。
周世宗的戰略意圖是直指建康消滅南唐,斷然拒絕南唐求和請求。
遭到後周的拒絕後,南唐只得部署反攻,雙方圍繞江淮主要城鎮展開反覆爭奪,重點仍是地處要衝的壽州。
劉彥貞兵敗,壽州守將劉仁贍壓力更大。
他十分清楚壽州對南唐意味著什麼。
一旦壽州失守,南唐的防禦體系即刻崩潰,整個淮南不保,後周必將挾勝勢直撲建康,南唐危在旦夕。
南唐朝廷雖然庸碌,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與後周在江淮間的反覆爭奪,意在打通救援壽州的通道,同時也是對守軍的聲援。
劉仁贍不愧是南唐名將,雖然強敵環伺,依舊據守堅城,指揮若定,後周屢攻不克。
主帥的意志極大地影響著士卒的精神,軍民一心,效死用命。
見壽州久攻不下,後周作出戰略調整,改用持久戰的方法重兵圍困。
劉仁贍的勇武為南唐贏得部署調整的時間,再度興兵來援,然而卻難以改變整個戰場態勢。
占據濠州(今鳳陽)的南唐齊王李景達,距壽州近在咫尺,一為後周重兵阻隔,二受監軍陳覺控制,坐任壽州被圍困長達一年多。
眼看給養耗盡,李景達方才派遣大將許文縝、邊鎬等進軍紫金山(壽縣北山)築起眾多營壘,號「十八連珠寨」,並企圖通過挖掘地道的方式向壽州城輸送給養,但遭到後周重兵突襲,喪師5000人。
顯德四年(957年)二月,周世宗再次親征抵達淮南。
三月初三至初五,受到皇帝親征的鼓舞,後周兵士在趙匡胤的率領下接連出擊,破南唐甬道及南唐十八連珠寨,許文縝、邊鎬被俘,其餘兵士潰逃。
周世宗指揮後周兵馬沿淮河水陸並進,一路追殺,南唐兵戰死、溺死及投降者近4萬人,損失戰艦糧船數百艘。
李景達、陳覺逃回金陵,壽州徹底淪為孤城。
內無給養,外有重兵,壽州陷入一片絕望之中。
更可怕的是,守將劉仁贍疲病交加,軍心渙散。
南唐守城監軍周廷構、營田副使孫羽等人見大勢已去,趁劉仁贍病危昏迷,假借劉仁贍的名義開門出降。
驚心動魄的壽州守衛戰以後周的勝利而告終。
而壽州城陷,南唐失去淮南重要的戰略支點,江淮地區全部淪陷,亡國之日不遠。
值得一提的是,守將劉仁贍威武不屈,受到對壘雙方的一致敬佩。
史稱他輕財重士,法令嚴肅。
身陷重圍之中,絲毫沒有鬆懈。
他的兒子劉崇諫觸犯軍中禁令,隨即下令處斬,不徇私情。
因此,一城之眾連年拒守,強敵無可奈何。
周世宗對這個戰場上的勁敵禮遇有加。
城陷之日,即命人將劉仁贍抬至大帳,賜玉帶御馬,加封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天平軍節度使。
氣息奄奄的劉仁贍不受而死。
為旌表劉仁贍的氣節,周世宗改其清淮軍為忠正軍;因劉仁贍為彭城人,故追封其為彭城王。
南唐元宗李璟為喪失柱石之臣而痛哭,追贈劉仁贍太師、中書令,諡忠肅。
後主李煜追封其為越王。
淮南歷史漫步|後周南唐之戰
後周南唐之戰是五代十國期間淮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戰爭,並且成就了「趙匡胤困南唐」的歷史故事。趙匡胤困南唐的歷史版本與民間傳說雖然相去甚遠,但說明後周南唐之戰在淮南地區的影響之深。故事還得從唐末藩鎮割...
古今一帝——柴榮的一生(7)
急襲南唐:柴榮把內政處理井然之後,立即準備實施王朴的《平邊策》,根據王朴的戰略方針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先唐後蜀,所以,北漢不是這次打擊的目標淮南千里沃土,淮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淮...
他親征敵國,竟然主動獻身,要敵國大將射死他,霸氣沖天!
他親征敵國,竟然主動獻身,要敵國大將射死他,霸氣沖天!周世宗柴榮,名字相對比較陌生,但大家都知道結束五代十國戰亂的宋太祖趙匡胤吧。趙匡胤之所以站的高,那是因為他站在歷史巨人柴榮的肩膀之上。柴榮,...
劉仁贍大義滅親為國盡忠,捍衛了他忠君愛國守國土的民族氣節
據史料記載,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在編撰《新五代史》時,對五代十國中的一些知名人士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篩選,最後在五代十國那段動盪不堪歷史中選出了3位忠君愛國之士,特地為他們立《死節傳》予以頌揚。這三位...
兩軍交戰,統帥妄想用木製「怪獸」破敵,結果可想而知
本文系「正陽之戰」下篇內容。劉彥貞率領兩萬精兵,加上幾百艘戰艦,以及其他將領率領的幾萬兵馬,頓時使壽州戰場雙方的兵對比力發生了變化。圍攻壽州的後周統帥李谷一時沒看穿劉彥貞外強中乾、中看不中用的本...
柴榮南征的第一塊硬骨頭——上演唐版守雎陽的劉仁瞻
昨天說到周世宗柴榮治理國家富強的兩大舉措,第一是恢復鼓勵農業生產,第二是抑制佛門寺院,當說到關於滅佛,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滅佛的皇帝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小編當時簡單想了一下,這四個皇帝都算是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