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告訴你如何掌控全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歷史文化需皆知,涵養內在兼并修。
每日一則歷史文化故事,太陽杏帶你穿越千年,解讀聖人。
張良,字子房,河南潁川城父(今河南寶豐)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圯上受書
一天,張良閒步沂[yí]水圯[yí]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
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
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
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
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
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嘆道:「孺子可教矣。
」並約張良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
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
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
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
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
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
」說罷,揚長而去。
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
張良明哲保身
《史記》、《漢書》對張良幫助蕭何籌謀劃策多不記載,但亦無妨張良後期的功績。
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
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
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
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
但呂后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呂后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
劉邦評價張良
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
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
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文/獨舞者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潁川城父(今河南寶豐)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
不愧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漢初三傑唯張良一人得以善終!
張良,字子房漢族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位列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一,其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了天下。 縱觀張良...
此人一輩子隱於山林,只用一招就建造了大漢帝國
大漢前夕,秦朝暴政,民不聊生,四地百姓揭竿而起,高舉義旗反對秦二世的暴政。時勢造英雄,大亂必出大賢。陳勝吳廣起義,項羽劉邦紛紛招兵買馬。一方面治亂維穩,另一方面擴充實力,統一天下。
亳州歷史名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是如何煉成的!
在楚漢爭霸中,有爭權奪利,有血雨腥風,也有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有的發生在亳州,有的是對亳州人經歷的講述。也許這些故事僅僅是傳說無法考證,有的聽起來更像是神話故事,但正是這一個個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