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因人而異的批評藝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劉明鋼

在中國共產黨黨內,毛澤東率先倡導批評與自我批評,並在黨的七大所作的政治報告中第一次把它概括為黨的三大作風之一。

不僅如此,他還特別講究批評的藝術,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有如良醫看病,對症下藥,大愛無垠。

一、幽默風趣,點到為止

毛澤東講話非常幽默,有時連批評都很風趣,對此,開國中將莫文驊有著親身體驗。

從1935年10月,莫文驊隨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到1945年8月離開延安南下,其間整整10個年頭。

在延安10年中,他有幸在毛澤東身邊工作,並直接接受指導,聆聽教誨。

一次,莫文驊起草了一篇文章,毛澤東為他修改。

文章語句不通,邏輯混亂,修改起來很困難,甚至比自己動手寫一篇還費勁。

毛澤東皺起了眉頭,放下筆,讓警衛員把莫文驊叫來。

莫文驊喊報告進屋,毛澤東笑著說:「莫文驊,你比史達林還高明啊!」

莫文驊一下愣了,忙問:「主席,是怎麼一回事?」

毛澤東說:「史達林起草的對德宣戰的文件,那麼重要,才用了不到一千字,而你的文章竟有三千多字,不是高明麼?!」

原來如此,莫文驊不好意思地笑了。

毛澤東接著說:「但是,史達林的文章雖短卻把問題講清楚了,而你囉里囉嗦一長篇,卻難得看明白。

「我寫不好,所以請主席修改。

」莫文驊解釋說。

「你不是當過宣傳部長嗎?」毛澤東問。

莫文驊說:「戰爭時期的宣傳工作,大多用口講或寫提綱,文章寫得少。

毛澤東「哦」了一聲。

接著,毛澤東給莫文驊講了怎樣寫文章、怎樣抓住中心、怎樣做到簡練生動,並告誡他要向魯迅講的那樣,文章寫成後至少要看三遍。

◆莫文驊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時,在延安窯洞門前留影。

聆聽毛澤東講如何寫作,莫文驊受益匪淺,終生難忘。


還有一次,莫文驊在工作上遇到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他想了兩個方案但一時下不了決心,就跑去請示毛澤東。

延安時期,見毛澤東很容易,所以,莫文驊有點什麼事情就去請示。

聽了莫文驊的說明後,毛澤東反問:「你這不是出題目考我嗎?」

莫文驊馬上意識到不妥,便談了自己的傾向性想法。

毛澤東說:「這就對了。

以後遇到問題,要學會獨立思考,培養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而不要『每事問』。

如果逢事自己沒有決斷,都來請示,豈不成了主考官了?」

莫文驊忙說:「我一定注意。

毛澤東講究語言藝術,連批評都是那樣的幽默風趣,令人輕鬆愉快,難以忘懷。

二、當頭棒喝,一針見血

毛澤東批評人,有時會「大喝一聲」,把問題說得很嚴重,使人感到震驚,引起重視,然後再慢慢地解釋說明。

1947年春,中共中央決定主動放棄延安。

毛澤東在延安已經生活、戰鬥了十個春秋。

現在要撤離,談何容易!無數的問題需要迅速處理,其中確定去留人員,也是毛澤東必須考慮的事項。

一天,中央社會部部長康生與一位工作人員前來匯報,並帶來一份留下人員的名單,上面所列的大都是久經考驗的江西、湖南、四川等省籍的長征老同志。

毛澤東把這份名單看了幾遍,沉思良久,對康生等人說:「你們這是怎麼了?」

那位負責具體工作的同志解釋說:「這些同志革命堅定,久經考驗,經驗豐富,留下他們放心……」

毛澤東沒等他說完,便嚴肅地說:「你們這是給國民黨送東西,是把我們的幹部往老虎嘴裡送!」毛澤東指著名單說,「他們的口音,他們的長相,在這裡能藏得住嗎?他們又都是單身漢。

人家一查就會發現的,那還不被捉起來。

你們不是給他們安排工作,而是幫助國民黨抓我們的幹部。

這番批評,不講情面,一針見血,聲色俱厲,震撼肺腑。

一陣暴風驟雨之後,毛澤東又和顏悅色地說:「我們的幹部,特別是經過長征的幹部,是黨的寶貴財富,要好好愛護,好好使用。

中央撤離延安後,要留一些幹部堅持鬥爭,但要選擇當地人,他們在這裡有婆娘、有娃娃,有家就好隱蔽。

」毛澤東又說,「不要那些模範、英雄……那些有名氣的,要做到便於長期堅持,有迴旋餘地。

聽了毛澤東的批評,康生兩人心悅誠服。

後來,延安被占領後,我黨地下工作仍然很活躍,這與堅決執行毛澤東的指示不無關係。

三、循循善誘,和風細雨

毛澤東與身邊的工作人員朝夕相處,關係最為密切。

因此,工作人員有什麼想法都願意跟毛澤東說。

說錯了,做錯了,毛澤東也批評,但總是和風細雨,沁人心脾。

1948年3月,毛澤東來到西柏坡,並在這裡指揮人民解放戰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演奏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最恢弘的樂章。

西柏坡村前有片葦塘,隨著夏季的到來,塘水深深,葦葉青青,使得這小小的山村更加秀麗。

但水塘里的青蛙卻不知疲倦,拚命地叫,此起彼伏,蛙鳴一片,給安靜的山村橫添了一份噪音,嚴重地影響毛澤東等人的休息。

一天下午,毛澤東照例出來,沿葦塘邊散步,隨行的警衛員趁機向毛澤東說:

「主席,你看這葦子地里,盡長蟲子,蚊子也多,最討厭的就是青蛙,一天到晚不停地叫,吵得人睡不了覺。

毛澤東說:「青蛙叫,很好聽麼。

「好聽?」警衛員知道毛澤東喜歡講一些玩笑話,便毫無顧忌地講起來,「吵得人睡不了覺,還有什麼好聽?!」

1948年,毛澤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

「我們初來乍到,還不習慣,聽久了就習慣了,習慣了就好聽了。

」毛澤東總是這樣樂觀。


「吵得太厲害了,還不如把它們統統轟走。

「轟走,怎麼轟?」毛澤東認真起來。

「辦法多著哩,用槍打,炸藥炸,用人趕……這些辦法都行。

正在散步的毛澤東忽然停了下來,搖著手說:「同志呀,使不得,使不得!青蛙不是害蟲,是益蟲。

如果我們把他們都趕走了,青蛙該叫的時候不叫了,蟲子會多起來,老鄉們會有意見的。

」說到這裡,毛澤東停頓了一下,接著意味深長地說,「我們住在這裡,時間或長或短,都是暫時的,老鄉們呢,他們是永久的。

要尊重他們的意見。

我們要愛護西柏坡的一草一木,尊重和愛護人民群眾,不能用我們的喜惡論是非,定行止。

毛澤東從一件小事,引出一番大道理。

工作人員聽了深受教育,如沐春風,如潤細雨。

四、治病救人,鼓勵幫助

毛澤東一向主張批評與自我批評要貫徹執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

薄一波曾經受過毛澤東的批評,並深深地感到「懲前毖後」的震撼與「治病救人」的溫馨。

◆1953年1月13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講話。

1952年下半年,由中財委主持制定的新稅制頒布執行,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和波動。

這一情況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

1953年1月15日,他給周恩來、鄧小平、陳雲、薄一波寫信,批評出台剛半個月的新稅制,詞鋒甚嚴。


薄一波看罷,心情半是沉重,半是茫然,特別注意到信中的兩句話,「此事我看報始知,我看了亦不大懂。

」薄一波預感到事情的嚴重性。

於是,他立即派出若干個小組分赴各大中城市檢查整改,經過努力,執行新稅制中所發生的較大問題,很快得到妥善解決。

在此期間,毛澤東約薄一波談話。

毛澤東說:「你要好好地讀幾本書,讀點哲學方面的書、學點辯證法、唯物論,也要學點邏輯。

薄一波答道:「工作忙,事務性事情太多,沒有時間讀書。

毛澤東嚴肅而又誠懇地說:「你們總是藉口工作忙,這樣說,不對!俄國十月革命時,列寧忙不忙?可是,列寧還是把那個錯綜紛繁的俄國整理出一個頭緒來。

你們犯錯誤,是由於缺乏一個貫穿一切的東西。

1921年我們黨成立以來,轟轟烈烈地幹了驚天動地的事業,取得了偉大的成績。

但是,幼年的黨由於缺乏經驗也犯了不少錯誤。

1942年全黨整風,才真正找到了一條根本的指導原則,也可以說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這就是主觀與客觀相一致。

」說到這裡,毛澤東又重複地說,「20年了,才找到主觀與客觀相一致這個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

聆聽毛澤東的教誨,薄一波心裡暖意融融。

1953年夏季,在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薄一波再次受到嚴厲的批判。

一直窺測風向的高崗、饒漱石藉機發難,大搞「批薄射劉」,使會議偏離方向。

此時,毛澤東對高、饒篡黨奪權的野心也有所察覺。

會議收不了場,令周恩來很為難。

他是會議主持人,話說輕了,會上已經是那種氣氛了,不大好通過,且有開脫、包庇之嫌;話說重了,就會為高、饒利用。

最後,還是毛澤東出了個主意,他說:不好結論,可以「搬兵」嘛!把陳雲同志、小平同志請回來,讓他們參加會議嘛!

陳雲、鄧小平的講話,對於扭轉會議氣氛起了重要作用。

8月12日,毛澤東在懷仁堂向會議的全體人員作了一次重要講話,再次嚴厲地批判薄一波的新稅制的錯誤,同時,也作了自我批評。

他說:「在批判薄一波的錯誤中,周、陳都說要負責任,我說我也要負責任,各有各的帳。

」而且,毛澤東還具體地羅列了自己的錯誤。

聽了毛澤東的講話,薄一波很受感動,後來,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一位受全黨尊敬的偉大領袖,能在大庭廣眾之中誠懇地檢討自己的錯誤,給了大家以很大的啟發和教育。

他的這番話,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承擔了責任,就使做實際工作的同志減輕了壓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從中看出他的本意是希望這次財經會議能通過批評、自我批評來總結經驗,提高認識。

薄一波還說,毛澤東對他的關懷、鼓勵與幫助,令他終生難忘。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註明轉自《黨史博採》。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探源「批評和自我批評」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無產階級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重要標誌,黨強身治病、保持肌體健康的銳利武器,也是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在黨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作用。那麼...

鄧小平不准劉伯承生前平反嗎?

今年12月4日是劉伯承元帥誕辰124周年,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然而一些雜音卻不期而至。最近,一篇名為《無奈的歷史:鄧小平不准劉伯承生前平反》的短文在微信上傳播,文章宣稱「劉鄧長期矛盾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