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看看三國歷史上的真實關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羽是三國時期蜀國名將,有關他的事跡見《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三國演義》把關羽說成是忠義貫天的人物,有關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會,水淹七軍,走麥城等等,敷衍成動聽的故事。

南宋以後及明清皆有封諡,他的個人身份、地位不斷地提高。

民間習俗稱為關公、關老爺;歷代政府把他供祀在廟堂之上,歲時祭享,諡為武聖人,與孔丘稱文聖相對稱。

科舉考試時,武舉人皆須至武聖廟頂禮膜拜,瞻仰聖容,取法其忠義的精神。

道教在神仙的列位之中,稱他為關聖帝君。

全國各地均立廟祭祀,後世江湖上的秘密會社等也奉他為祖師,供奉他的聖像,在遺容前歃血起盟,說些義結金蘭、誓同生死的盟誓。

關羽地位的提高,有其社會政治宗教等複雜原因,但主要是稱頌他一以貫之的忠義精神,給後人立一個為人臣的榜樣。

新中國成立以後,科學的歷史觀剔除了加在關羽頭上的神聖靈光,拂去了在他身上的封建迷信色彩,還原他本來歷史真實面貌。

但是傳統的東西,仍是拂之不去。

小說、戲劇仍在傳播著他的一心事主的忠義行為。

事實上,對關羽的稱頌是過了頭的。

他為劉備守下邳時,戰敗為曹操所擒,張遼力勸他歸降曹操。

時曹操奉漢獻帝於許下(今河南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以其英勇善戰,拜他為偏將軍,禮賜甚厚,一心一意欲留他於麾下。

當關羽得知劉備戰敗去投奔袁紹時,仍為曹操出戰袁紹軍,斬其大將顏良,被表封為漢壽亭侯,這豈不是在客觀上處故主劉備於死地。

後來,劉備從袁紹處脫身至河南,聯絡黃巾餘部以共同抵抗曹軍時,關羽知道劉備在河南,乃「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去尋找義兄。

這時,曹操對關羽的出走是:「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所謂過五關、斬六將乃是小說的虛構。

曹操知道關羽不留曹營是忠於故主,辭去不追則以成其義,曹操的確有王霸的氣度,若以漢室為正統所歸,關羽已降而出走,則又是負於曹操了。

關羽一生最大的失敗是驕傲自大,未能團結好左右同僚,鬆懈了對東吳戰防的警惕,使荊州重鎮失陷於東吳,導致聯吳抗曹戰略的急直轉變,張飛喪命,劉備猇亭大敗。

蜀國窮於應付對魏、吳的兩面作戰,蜀國衰亡導源於此。

又孫權當初欲與蜀結好,遣使為兒子聘婚關羽的女兒為親。

關羽不許婚也罷,卻辱罵其使者,使孫權顏面盡失。

兩國相交,如此剛愎自用的態度也太驕暴無禮了。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兩人皆劉備舊人。

關羽輕視他們,未加團結。

當關羽圍攻襄陽時,要他們運送軍資到前方,他們籌措不力,關羽大罵,並說要回軍治他們的罪。

結果,糜芳、傅士仁兩人皆在孫權誘使下,打開了城門投降。

江陵後方基地既失,直接導致了關羽敗走麥城,身死臨沮(今湖北安遠西北)。

古人對大臣死後據其生平事跡進行考評,封以諡號。

蜀在後主劉禪時追封關羽為「壯繆侯」。

據《諡法解》所說:「武而不遂死於原野曰『壯』,名與實乖曰『繆』。

」蜀國封關羽諡號曰「壯繆」,實際上含有貶義,這個評價也符合客觀實際。

可是自宋以後的統治者,以蜀為正統,對關羽一心事主的愚忠大加吹捧,並逐步予以神化。

治史者對此當予以糾正,以恢復關羽的本來面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兩個叛徒害死了關羽,亡了蜀國

劉備定了西川,稱帝,封五虎上將,關羽位居第一,消息傳回荊州,關羽大喜過望,覺得時機已到,遂起兵攻打樊城。曹軍準備不足,畏懼關羽英勇,節節敗退,關羽水淹七軍,禽于禁,斬龐德,雖然沒有拿下樊城,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