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武聖關羽的在蜀國的地位無人能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國軍方第一人毫無疑問是關羽,作為劉備的義弟,關羽具有很強的個人能力,不管是前期作為沖將斬將奪旗,還是後期坐鎮一方,為帥指揮大軍作戰,都是劉備手下最合適的人選。

這方面不管是「暴而無恩」的張飛,還是缺乏資歷的黃忠魏延,都與他有不小的差距。

他的功績我們不再多談,簡單說一下他的污點問題。

首先是外交方面,他的確犯了不可原諒的錯誤,我們知道,東吳作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方,在孫權和魯肅的外交政策下,採取的一直都是聯弱攻強的政策,在劉備取得一系列勝利之後,實力的天平已經開始出現了顫動,孫權也開始重新考慮盟友,有的蜀迷在這裡曾經說過,你東實在是卑鄙無恥,居然對自己人下黑手,甚至還有人說,你東吳拿了荊州又不能北伐爭天下,不如給了劉備讓她滅了曹操不就完了?

首先政治上的背叛是不能苛責的,道德上的批判沒有任何用處,其次就算劉備滅了魏,那東吳呢?你讓經歷了三代的孫吳伏首稱臣?國力弱就不能爭鼎了?那直接一開始就投降劉備不就完了。

而且孫權並沒有一開始徹底下定決心,他給了蜀漢機會,那就是與關羽和親。

然而關羽拒絕了,高傲的他不屑於與孫權結為親家,後期也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加以防範,有人問,他不是統帥嗎?那打好仗不就行了,外交為什麼還要歸他管?不是的,關羽不是一個簡單的武將,不是一個簡單的一州主管,作為劉備的義弟,他代表的就是劉備,作為軍方第一人,他代表的就是蜀國軍隊,在那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時期,他就是蜀國。

他自身政治外交能力不夠,完全可以召集下屬決定,忠義謹慎的趙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馬良,就算他們與頂級的外交政治家有一定差距,但這種類似送分題一樣的選擇他們肯定能提出最合理的建議。

其次是軍事方面,我們知道軍事方面雙方是極其不對等的,看看關羽的對手吧,魏國曹氏宗族第一人曹仁曹子孝,五子良將其二,徐晃徐公明,于禁於文則,抬棺猛將龐德龐令明,其餘如滿寵牛金呂常不可勝數,東吳四大都督其二呂蒙呂子明,陸遜陸伯言帶上了韓當,甘寧,凌統,周泰……你所能想到的東吳猛將悉數出陣。

那一個個在三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天空中閃爍的名字都齊聚荊襄。

看看關羽的手下吧,愛子關平,左右大將周倉廖化,原定的先鋒現在待罪留守的糜芳傅士仁……困難不可謂不大,然而,在魏國名將輪番上陣的情況下,關羽依舊擒于禁,斬龐德,奪襄陽,圍樊城,逼得曹仁幾度想要棄城保命,曹操幾度想要遷都避其鋒芒。

不吹不黑,這確實是厲害,確實是關羽人生中最為輝煌的一刻。

然而,我們也要知道,作為一個統帥,不能選擇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戰爭。

這場戰爭打下去只能贏,不能輸,只要輸一場,對關羽,對荊州,對蜀國,都將是萬劫不復。

一直贏下去,他就是萬古名將,輸一場,他就是千古罪人。

在蜀國這個特殊的情況下,沒有所謂的敗者尤榮,作為軍方第一人,他輸了,蜀國的未來就沒有了。

可惜,高傲的華夏第一將當時並沒有考慮這些。

於是,他敗給了徐晃,士氣喪失,荊州震動,東吳趁機白衣過江,烽火台成了擺設,他親自委任的守將望風而降,荊州全土淪喪,前有北魏,後有東吳,一敗再敗,不肯逃亡的他孤注一擲,最終不能勝天半子,只能敗走麥城,愧對蜀漢,愧對桃園。

史書記載關羽厚待兵士,卻輕視貴族和士人,這從糜芳等人的投降中可見,他過於高傲的性格也導致他在一些重要的決策中出現了大的失誤,然而他在蜀國中的地位無人可及,能力無可替代,忠義雙全勇略過人的他也配得上後人的敬仰。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竟然是因為這些

近日偶然與人談及歷史人物,說起劉備,大多認為劉備寬厚仁義、知人善任等等這些被認為這是劉備成功的基礎。論及個人能力,卻大多不肯恭維,普遍認為文韜武略,遠遠不如曹操孫權。甚至被人調侃為逃跑將軍,總是...

東吳如果不偷襲關羽,三國會提前統一嗎?

建安二十四年,蜀漢荊州都督關羽發動了對曹操的北伐戰役,戰役前兩個月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擒于禁,斬龐德。可就在兩個月後,東吳忽然背盟偷襲關羽,關羽兵敗麥城,被東吳殺死。之後,孫劉聯盟破裂,曹魏...

一代武聖關羽斬華雄、殺顏良,為何止於樊城?

在三國時期,被譽為武聖的關羽,可謂是忠義的化身.不僅一身武功曠古絕今,對於兄弟義氣更是相當的看重。曾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即便是千軍萬馬,亦悵笑殺敵。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關羽,卻在最後戰敗,...

關羽的最後一戰

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襄樊戰爭,是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此役中蜀漢大將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蜀漢失荊州,與東吳關係惡化,最後發生夷陵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