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潘浚在劉備手下默默無名,去了東吳卻風生水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他在劉備手下默默無為何名,而跳槽到孫權手下後,卻屢立奇功,威名赫赫,最終官階至吳國高官「太常」,他就是潘浚。
在《三國演義》中第七十三回,王甫如此評價他:「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
」《三國演義》中「多忌而好利」的潘浚顯然不是個好人,至少不能算是一個優秀的人才。
但是,歷史上的潘浚與小說中的形象天壤之別,人家其實是剛正不阿,功勳卓著的一代豪傑。
潘浚字承明,荊州本地人,自幼跟隨名師學習,頗有才名。
劉表發現不到三十歲的潘浚,就被任命為荊州的「江夏從事」,後又升任湘鄉縣令。
劉備取得荊州後,任命潘浚為「治中從事」,主管文書文吏,約為副州長級別。
級別雖然不算低,但權力其實不大。
劉備取得取得巴蜀,稱漢中王,潘浚未再有升遷。
治中從事是文職,潘浚沒有接觸蜀營高層為其出謀劃策的權力,所以他基本沒有建立功業的機會。
假如沒有孫權,潘浚很可能就此默默無聞,直到終老。
建安二十四年,東吳襲取荊州,關羽兵敗身死,荊州官吏以糜芳、傅士仁為首紛紛投降。
潘浚卻稱病不起,沒有歸降孫權。
後來是孫權親自去潘浚家請他出山,潘浚痛哭流涕,認為自己是敗軍之將,心中委屈不願投降,孫權親自為他擦淚,並說一番感人的話勸慰他,潘浚這才答應歸順東吳。
在主將兵敗身死,同僚上司紛紛倒戈,敵軍已經占領領土的情況下,潘浚能堅守到最後一刻,並羞慚痛哭,他實在不能算是一個小人。
陳壽在《三國志》中如此評價潘浚:「潘浚公清割斷,……皆節概梗梗,有大丈夫格業。
」
潘浚歸順孫權後,立刻得到了重用。
孫權任命他為「輔軍中郎將,授以兵。
」東吳的「授兵」意味著這個人步入孫氏集團將軍的行列,可以在軍事上建立功勳。
孫權提拔潘浚正是看重這個人才。
應該說,孫權打仗水平一般,但他識人用人的本事,十分高超。
他任用周瑜擊敗曹操,任用呂蒙擊敗關羽,任用陸遜擊敗劉備,這次,他任用的潘浚也立下大功。
陸機的《辨亡論》就說:「(孫權)拔呂蒙於戎行,識潘浚於系虜。
」夷陵之戰中,荊州南部的豪帥鼓動蠻夷呼應劉備,孫權十分擔憂,潘浚為孫權籌謀畫策,以少量兵力平定叛亂。
後潘浚常年鎮守荊南,使得「群蠻衰弱,一方寧靜。
」他又抑制豪強,痛斥朝中奸佞,獲得吳國上下的尊重。
潘浚後官拜太常。
所謂太常,是九卿之一的高官。
潘浚的華麗升遷,是以一次「被迫跳槽」為契機完成的。
一個被劉備忽視的人才,在孫權手下發揮巨大的能量,得以名垂青史。
對於這一點,近代史學家何茲全先生就認為劉備對於潘浚的任用上不及孫權,沒能完全發掘潘浚的才能。
糜芳和傅士仁獻城投降東吳遭受罵名,還有兩叛徒卻「逍遙法外」
作為三國迷,每每看到影視劇《三國演義》中關羽兵敗麥城的畫面,總是不由得替他感到惋惜。英雄末路,戰死沙場也算對得起「關公」的稱號。關羽的兵敗,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其一,關羽不理性地發動襄樊之...
戴在諸葛亮身上的那些光環何時才能褪去
有不少國人都喜歡人云亦云,也喜歡接力造神,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關雲長是接力造神運動的最大受益者。有關《三國演義》給諸葛亮在計謀方面偽造的戰例有: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智算華容道、空...
歷史三國演義: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為什麼敗走麥城?
關羽北伐襄樊,先是擒于禁、斬龐德,大破七軍、威震華夏,連曹操都為之震恐,打算遷都以避其鋒芒。可以說,這個時候的關羽達到了其人生的輝煌頂峰。然而,時局卻是瞬息萬變,東吳呂蒙白衣渡江,蜀將士仁、糜芳...
《三國演義》里他得知關羽被殺墮城而死,歷史上卻因劉備而死
在《三國演義》里劉備攻打西川之時將荊州託付給了關羽,當時有張飛 趙雲 諸葛亮等人輔佐關羽鎮守荊州,後來龐統戰死劉備緊急抽調張飛 趙雲 諸葛亮等人率軍入川,這時候關羽身邊能用之人並不是很多了,諸葛...
此人關羽沒用好,孫權卻慧眼識珠,靠此人穩定了荊州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想能否實現,有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擁有益州和荊州。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了荊州的幾個郡,實力大增。後來劉璋自己出昏招,引狼入室,劉備終於如願以償...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是藉機出掉結拜兄弟還是其它原因?
關羽指揮不當,終致地失人亡!關羽首戰於禁告捷,使荊州軍處於主動地位。在此情況下,關羽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誤認為固守樊城的曹仁已成瓮中之鱉,「有必破之勢」,因而不是集中兵力迅速殲滅曹仁主力於樊...
揭秘:關羽失荊州還讓劉備損失了哪四位重要人才?
孫吳攻打荊州是必然,但手段不一定是偷襲,在關羽北伐期間後方空虛,以至於孫吳找到了最好的機會,最終乘虛而入得以打下荊州,但這個過程的執行是有賴於關羽本人的失誤和孫吳的優秀執行力。那在這個過程中,劉...
吳國3大名將,第1位堪稱完美,第2位毛主席都稱讚,第3位一戰成名
三國這段歷史本來是沒有的。因為東漢王朝的最後一個年頭,也就是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是曹魏的黃初元年,也就是說,從紀年的角度講,漢魏是緊接著的,漢以後就是魏,哪來的三國呢?但是我們又不能否定三國確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