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儁的死,是否標誌著漢末軍閥割據時代的正式開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最後的中流砥柱」朱儁
文:小A史蒂芬
朱儁(jùn),史書中亦作朱俊,字公偉,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自幼喪父的朱儁家世貧寒,他的母親以販繒為業,所謂繒就是絲織品。
少年時的朱儁就以孝養生母而聞名鄉里,得到上虞縣長山陽人度尚的賞識,用為門下書佐,後來又將他舉薦給了會稽太守韋毅,在郡里任職。
朱儁生平喜歡仗義疏財,史書記載了兩件事:第一件是,有一個叫周規的人被公府徵辟,由於家境貧寒,為了買一身像樣的衣冠服裝而挪用了公款,結果無力償還。
朱儁就將母親所販賣的繒帛偷出來幫他抵債。
這件事被母親知道以後當然要被責罰,但是朱儁卻很淡然地說道「小損當大益,初貧後富,必然理也」。
第二件是,熹平二年,當時的會稽太守尹端因為受到妖賊許昭(即小說中被孫堅聯合州郡官兵所剿滅的自號「陽明皇帝」的會稽妖賊許昌)的牽連,又征討失利,被判了個棄市斬首的罪名。
正是朱儁攜帶數百金輕裝簡服來到京城為其上下打點,才終於改判為輸作左校(類似於現在勞動改造,是東漢政府針對犯罪官員的一種懲罰)。
尹端被免除死刑自然很高興卻不知道為什麼,而朱儁也從沒有對他說過。
後來繼任的會稽太守徐圭舉朱儁為孝廉,擔任蘭陵縣令,又由於他表現出色被東海相表薦。
正趕上交州群賊並起,州郡失守,以梁龍為首的叛賊聚眾數萬聯合南海太守孔芝,攻破郡縣。
當時的交州刺史軟弱不能禁止。
於是在光和元年,即拜朱儁為交址刺史,令其募兵前往交州平定叛亂。
朱儁回到家鄉招募家兵以及徵調兵士,共計五千餘人,兵分兩路向交州進發。
當來到交州州界的時候,朱儁並沒有立即出兵平叛,而是派人前往交州諸郡,一方面觀察叛賊的虛實,一方面宣揚威德以達到震懾敵心的目的。
朱儁的做法果然起到了作用,有七個郡願意歸順朱儁,於是他聯合了這七個郡,共同出兵攻打梁龍,將其斬首,降者數萬人之多,不過十天就平定了交州之亂。
朱儁以此有功被封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黃金五十斤。
後來又被調回京師擔任諫議大夫。
公元184年(光和七年)黃巾軍之亂爆發,朱儁以右中郎將的身份與左中郎將皇甫嵩一起,持節,分別統兵討伐潁川一帶的黃巾軍。
按著漢朝以右為尊的習慣,朱儁應該是這次討伐黃巾軍的主要負責人,相當於總司令。
這恐怕也是為什麼朱儁先與黃巾軍交戰的原因。
不過由於朱儁對黃巾軍的實力估計不足,輕敵冒進,結果被黃巾波才所部打敗,被迫與皇甫嵩一起退守長社。
後來憑藉著皇甫嵩的軍事才略,終於反敗為勝,平定潁川、汝南、陳國一帶的黃巾亂軍。
皇甫嵩將討伐黃巾軍的功勞推給了朱儁,朱儁也由此晉升為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
之後皇甫嵩被調到北方去接替董卓討伐冀州的黃巾軍,而朱儁則去討伐宛城一帶的黃巾軍趙弘韓忠所部。
他聯合當時的荊州刺史徐璆及宛城太守秦頡,共合計一萬八千人,圍攻宛城兩個多月,不能攻克。
朝廷以此想要徵召朱儁回來,幸虧司空張溫諫阻,漢靈帝才打消了這種想法。
張溫是這樣對漢靈帝說的「昔秦用白起,燕任樂毅,皆曠年曆載,乃能克敵。
俊討潁川,以有功效,引師南指,方略已設,臨軍易將,兵家所忌,宜假日月,責其成功。
」很明顯張溫的理由是臨陣換帥於軍不利,這或許也正是張溫「傑才」的一次突出表現吧。
朱儁在朝廷的責備當中加速了攻城的節奏,終於斬殺了黃巾軍首領趙弘,而韓忠則繼續據守在宛城。
朱儁令軍士起造土山以觀察城中動靜,進而將韓忠逼退到一處小城。
韓忠等人本想向朱儁乞降,卻被朱儁以「今海內一統,唯黃巾造寇,納降無以勸善,討之足以懲惡」的理由拒絕。
朱儁的這種做法是極不明智的,這樣做直接把韓忠逼入了絕地死地之中。
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當一個人身陷死地的時候,拚命也就有了無限的動力。
朱儁也由此得到了「因急攻,連戰不克」的教訓。
不過很快朱儁就發現了問題的所在,在一次登上土山觀察敵情的時候,領悟到了黃巾軍輸死抵抗,自己久攻不克的原因。
他對眾人說道「吾知之矣。
賊今外圍周固,內營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
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其害甚矣。
不如徹圍,並兵入城。
忠見圍解,埶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
」
這段在小說中被按在劉備身上的話,才真正是破敵良策,在任何時代都是致勝的關鍵所在。
朱儁由此攻破宛城「乘勝逐北數十里,斬首萬餘級」,韓忠再次乞降,被心中滿是怨恨的宛城太守秦頡所殺。
黃巾餘部又以孫夏為首領,又被朱儁打敗「復斬萬餘級,賊遂解散」。
於是宛城既平。
第二年朝廷遣使者持節拜朱儁為右車騎將軍,振旅還京師,以為光祿大夫,增邑五千,封錢塘侯。
也是在這一年朱儁的母親病逝,他辭官回家為母守孝。
守孝期滿以後,朝廷召他擔任將作大匠,又因為黑山賊張燕進犯河內,朱儁被調任為河南太守以抵禦張燕。
而這個時候已經是董卓進京的前一年。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董卓進京把持朝政,引起關東諸侯的不滿,進而起兵討伐董卓。
董卓為了躲避關東義軍聯盟,計劃遷都長安。
為了拉攏時任河南尹的朱儁,董卓派人表奏朱儁擔任太僕,做自己的副手,相當於副相國。
被朱儁嚴詞拒絕,朱儁說道「副相國,非臣所堪也;遷都計,非事所急也。
辭所不堪,言所非急,臣之宜也。
」
朱儁不肯跟隨董卓遷都長安,而被留在了洛陽,他暗中與關東諸侯通謀,計劃以為內應,事敗後逃奔荊州。
之後又率兵將董卓任命的河南尹弘農人楊懿趕走,屯兵中牟縣,移書州郡,請天下諸侯繼續討伐董卓。
可惜這時候的天下諸侯們,大多想的都是搶占地盤割據一方,誰還會去管東漢天子的死活。
只有徐州刺史陶謙派了三千兵馬支援朱儁,而其餘州郡諸侯都只是敷衍了事「稍有所給」而已。
這或許就叫做「天下大勢」吧!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王允與呂布聯合誅殺了董卓,李傕郭汜之亂開始。
徐州刺史陶謙再次給諸侯們發出了勤王平亂的倡議書,聯合了前楊州刺史周干、琅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共推朱儁為太師,希望他能夠擔任盟主,共同討伐李傕郭汜等人。
陶謙在寫給朱儁幕府的信中這樣說到「國家既遭董卓,重以李傕、郭汜之禍,幼主劫執,忠良殘敝,長安隔絕,不知吉凶。
是以臨官尹人,搢紳有識,莫不憂懼,以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濟禍亂!自起兵已來,於茲三年,州郡轉相顧望,未有奮擊之功,而互爭私變,更相疑惑。
謙等並共咨諏,議消國難。
僉曰(意思是大家都說):『將軍君侯,既文且武,應運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顒顒。
』故相率厲,簡選精悍,堪能深入,直指咸陽,多持資糧,足支半歲,謹同心腹,委之元帥。
」
與此同時,李傕郭汜聽從太尉周忠、尚書賈詡的計策,派人送來了假天子之名徵召朱儁入朝擔任太僕的詔命。
我們似乎看見了歷史的再現,應該就是在幾年前,皇甫嵩被董卓用相同手法徵召還京師,而失去了自由。
朱儁的幕僚將佐們紛紛反對接受朝廷的詔命,認為接受陶謙的建議才是上策,可是朱儁在權衡再三之後,卻做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朱儁說道「以君召臣,義不俟駕,況天子詔乎!且傕、汜小豎,樊稠庸兒,無他遠略,又埶力相敵,變難必作。
吾乘其閒,大事可濟。
」
從表面上看朱儁的想法是沒有錯的,接受朝廷的徵召,首先全了忠臣之名,而李傕、郭汜、樊稠等人也的確沒什麼能力。
可是他他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在那樣一個亂世里,軍事實力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就這樣朱儁還京師入朝為太僕,初平四年,代周忠為太尉,錄尚書事,位列三公。
第二年秋天,復行驃騎將軍事,持節以鎮關東。
然而這些表面光鮮的虛職並沒有給朱儁帶來「大事可濟」的機會,反而讓他處處受肘,眼看著李傕、郭汜將一個本就岌岌可危的大漢朝廷繼續搞得烏煙瘴氣七零八落。
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反目成仇,開始了「大交兵」的混戰時代。
李傕劫持漢獻帝到自己的營寨之中,漢獻帝遂命朱儁與楊彪等公卿大臣去往郭汜營中勸其罷兵解和,卻被郭汜將一眾公卿大臣囚禁在大營之中。
朱儁生性剛直,不堪其辱,即日發病而亡。
《後漢書朱儁傳》的最後,范曄給了朱儁十六個字的評語「俊捷陳潁,亦弭(mǐ)於越。
言肅王命,並遘(gòu)屯蹶(jué)」大意是說:朱儁平定過陳國潁川的黃巾軍,也參與平定過會稽妖賊許昭的叛亂,他聽從了皇帝的詔命,卻遭遇劫難淪落到艱難困頓的地步。
朱儁,以軍略平叛起創,卻沒有突出的軍事才幹,這一點是他出身寒門的局限性所決定的,試問出身將門之家世受文武薰陶的皇甫嵩,怎麼是朱儁所能比及的呢!他不是一個成功的軍事家,而他更不是一個精於權術的政治家。
他輕視黃巾軍,結果被打敗,不准叛軍投降,結果使戰爭淪入了曠日持久的死結。
可是在小說中就連劉備都必須承認朱儁不允許黃巾軍投降是正確的決定,因為他所堅持的信念是你永遠也無法反駁的真理,那就是忠直與仗義。
這種信仰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他不畏董卓堅決反對遷都,也不肯接受太僕的職位,去做董卓的副相國。
當孫堅心灰意懶,曹操兵敗而去,那些關東諸侯們陷入你爭我奪自相攻伐搶占地盤的時候,只有朱儁和陶謙還在積極的去設法挽救那個恐怕已經「不可復興」的漢室江山。
而朱儁義無反顧的返回京師去接受李傕的徵召,其本心也是為了尋找重整朝綱的機會。
可是堅守信仰是要付出代價的,他的這種信仰也必然將他葬送在堅守的路上。
我們無權去評價朱儁對信仰的這種執著,更不能否定他在平定黃巾之亂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畢竟,作為漢末最後一個可以被譽為中流砥柱的人,朱儁的地位是難以撼動的,其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意義深遠的,這或許就是朱儁能夠在北宋《十七史百將傳》中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吧!
朱儁死後,真正意義上的軍閥割據時代正式開始,而那個能夠撥亂反正的人到底會是誰呢?
小A史蒂芬寫於2018年2月5日。
漢末最後的名將:大漢王朝因為他們才延續了數十年
東漢末年,龐大的帝國外表下像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大漢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宦官外戚亂政,賣官鬻爵之風盛行;百姓流離失所,因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不了,他們對統治者失去了希望。終於在光和七年(公元18...
時有英雄使豎子成名:東漢末年三大名將才德都勝於董卓卻被湮沒了
《晉書·阮籍傳》記載:「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竹林七賢之首的阮籍到底是說楚漢相爭時期「無英雄」,還是說他身處的時代「豎子成名」,恐怕只有本人才
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陶謙發起關東諸侯第二次同盟,為何沒能成功?
董卓被殺,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關東諸侯準備再次組織同盟,類似於三年前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這次的牽頭人是徐州陶謙以及屬下各郡太守,他們推舉朱儁擔任太師,並向各地州牧發出檄文,呼籲建立第二次同盟,以...
三國陶謙簡介 陶謙是怎麼死的
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陽郡(治今安徽宣城)人。漢末群雄之一。最初為諸生,在州郡任職,被舉茂才,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剌史、議郎,性格樸直,有大志。後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
東漢末年,政府中央軍如何從驍勇善戰,變成默默無聞?
東漢末年,朝廷給人的印象總是孱弱不堪,任人宰割。可真實的歷史中,東漢中央政府軍鎮壓黃巾起義,戰績實際相當輝煌,稱得上驍勇善戰。但在後來的亂世之中,這支勇猛的軍隊怎麼變成悄然消失了呢?驍勇之師,不...
與皇甫嵩齊名的三國名將,且看他如何馳騁沙場
朱儁(jùn),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朱儁少年時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曾經以販買繒為家業,朱儁因孝養母親而遠近聞名。其為人好義輕財,鄉里都敬重他。朱儁為孝廉。後升任蘭陵縣令、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