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曹魏烈士後代的他,卻「叛變」成為敵國的忠臣,還獲得高官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敬請關注頭條號歷史透視眼:http://www.toutiao.com/m6430550877/
看到更多有趣歷史故事

其實,在三國鼎力的這種戰亂時代,人們往往因為命運的撥弄而不得不顛沛流離,往往在想不到的地方會有一番神奇的際遇。

在當時各種林林總總的奇遇之中,可能姜維這個蜀漢大將軍、諸葛亮的弟子、後期的頂樑柱的遭遇算得上是最曲折的了。


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姜維是作為諸葛亮的弟子和繼承人而出現的,在諸葛亮死後基本上就是看他的故事,看他主持蜀漢軍政,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

當然,在史實中他的繼承地位沒有那麼明顯,諸葛亮的第一繼承人是蔣琬,然後是費禕,直到這批荊州派死後,才由姜維執掌軍國大權的。

不過,由於姜維對蜀漢的無法否認的忠心耿耿,所以不管他的北伐政策到底是對是錯,地位到底是不是一下就繼承了諸葛亮。

在大眾心目中,他都是一個忠誠的鐵骨漢子,因此就憑這點獲得認可,也因此在小說中被塑造成為了典型。

不過,這位蜀漢的忠臣,最開始卻是死對頭曹魏的烈士後代,而且發展前途還不錯,那他到底是怎麼變成了蜀漢人物的呢?這事兒還真是說來話長。



魏國的烈士子弟,因為立場問題而被抹黑

根據史料記載,姜維出身本來是魏國人(天水冀縣),而且還是魏國的「烈士子弟」——他的父親姜冏以前是本郡功曹(相當於地方秘書一類的職務,不過權力更大,有一定的人事權和參政權),在一次羌、戎少數民族叛亂中,為掩護他的上司戰死了。

所以,作為烈士之後的姜維,還被賜予了中郎(中郎將的簡稱,是郎官的一種,名義上為帝王近侍官,替皇帝管理車、騎、門戶,擔任皇帝的侍衛和隨從,不過由於姜維從來沒有去過魏國首都,所以這個官銜應該只是名義)。

應該說是一個根正苗紅的魏國希望之星,但是他後來卻成為了蜀漢大將軍和曹魏作對,所以曹魏方的人很不滿,就在一些史料中給他抹黑。


比如,在《傅子》這本書裡面就記載,姜維少年時已好立功名,私底下還養了一些死士,不願意干一些普通老百姓的活計(原文是「維……陰養死士,不脩布衣之業」),言外之意就是說這小子從小就野心勃勃,想要不利於國家,長大之後果然叛國投敵,真是狼子野心不可理喻。

但是其實只要考究他的人生經歷,我們就會發現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姜維少年時代就喪父,一直和母親居住在一起。

可以想像,像他這種少年喪父的單親家庭(古代一般都是男性掙錢為主),一般都會過得很拮据,經濟上不太可能寬裕,所以很難想像他還有閒錢去養別人。

所以,這個記載只可能魏國宣傳機關的抹黑。

退一步說,即便姜維有所謂的「死士」,以他當時無權無錢的家庭出身來看,那也應該是因為志向相同而走在一起的同志,而不是那種依靠金錢或權勢關係來維護的上下級。

公認的傑出人才,好學的好青年

無論是在魏國還是蜀國都公認姜維是個好學的好青年,還在魏國的時候,他就「好鄭氏學」。

這個鄭氏學,就是東漢和三國時代主流的經學學派。

所以當時要學習上進,大家都會研究鄭氏學,不過姜維在少年喪父的情況下,還堅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

古人說得好:「大丈夫立志,窮當彌堅,老當益壯。

」在困難艱苦之中還能保持志氣不衰、努力學習的人,日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姜維的一生,就深刻地驗證了這一點。

姜維才華出眾,再加上他又是烈屬,很快就在魏國嶄露頭角,擔任了天水郡的上計掾,類似現代的政府會計財政一類的主管,而且在州里這人也掛上了號(州闢為從事),眼見著就要被提拔重用,可謂是前途一片光明。

誰想造化弄人,就在蜀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諸葛亮進行了第一次北伐。

由於當時魏國在戰略判斷上出現重大失誤,對諸葛亮的北伐毫無準備(魏國君臣都小看了諸葛亮的能力,誤判為劉備死後蜀國只能自保),因此蜀漢的北伐在一開始進展得極為順利,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繼叛魏,響應蜀軍,魏國一時間人心惶惶。

當時,天水郡的太守剛好在外巡視,懷疑姜維和他的幾個同事有異心,竟拋下他們逃到上邽城中,還閉起城門不讓他們進去,不得已姜維他們只得回到老家冀城,結果又吃了一個閉門羹。

無可奈何之下,姜維只好投降諸葛亮。

但是仔細考察這個說法,你就會覺得其中疑點頗多。

因為按此說法,是太守懷疑姜維他們的忠心,所以決定拋棄他們的。

但是問題就在於,姜維明明是烈士之後,得到了魏國獎勵(賜中郎將),而且仕途發展形勢一片大好(郡上計掾、州辟從事),怎麼突然就會有異心了呢?就姜維後來對蜀漢忠心耿耿,甚至亡國之後還千方百計企圖復國的行為來看,異心這個評語,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老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特地演繹了一段故事,說是諸葛亮看中了姜維的才能,設計迫使姜維無奈之下投降。

但是這畢竟是小說,有沒有其他資料可以說明這事兒呢?在《魏略》中記載了一段故事,或許能夠更為合理地解釋這個事件。

《魏略》揭示真相,投降真不是姜維的錯!

按《魏略》的說法,當初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正趕上雍州刺史(相當於省長)郭淮下來檢查工作,當時天水太守(雍州下轄市的市長)帶了姜維和其他一大票下屬官員一路陪同。

當諸葛亮領軍已經進抵祁山的時候,郭淮他們才接到了消息。

當時郭淮就對馬遵說:「諸葛亮來勢洶洶,不是來友好訪問的(是欲不善)!」然後就要趕緊回到上邽布置對策。

而馬遵覺得自己轄地冀縣太靠西邊前線,怕當地人合起來把他給賣了,就要跟著郭淮也去上邽。

而姜維就勸他說:「大人你應該回到你的轄地。

」結果馬遵直接給他們來了一句:「你們這些人不可信,都是亂臣賊子。

」一下子就把姜維這些本地官員給打懵了。

馬遵可以跑,但姜維他們這些下屬都是冀縣本地人,又能跑到哪裡去呢?所以就乾脆一起回去了。

而當他們回到冀縣的時候,蜀軍已經兵臨城下,為了本地安全,冀縣本地人就推舉姜維他們去見諸葛亮,表示願意獻城投降。

等他們到了蜀軍軍營,諸葛亮和姜維他們一談,就覺得這是個人才,很欣賞他。

但是不久戰場傳來消息:馬謖失街亭,戰局出現了大逆轉,姜維他們不得已就跟隨入蜀了。


按照這個說法,姜維投降蜀漢是不得已的行為,而且直接責任在於其上司——也就是市長馬遵怯戰,連敵人的面都沒有看見,自己就臨陣脫逃,放棄了守土之責跑到安全的地方去,不僅拋下了自己下屬,而且別人勸阻的時候他還污衊別人要造反,完全是他的無能無恥,才導致了後來姜維不得不入蜀。

而且,當時跟著諸葛亮一起走的不只有姜維,還有同為馬遵的屬下樑緒(功曹,負責人事、參政)、尹賞(主簿,負責機要文書)、梁虔(主計,負責財政)等人。

如果說是姜維一個人好立功名然後叛國投敵,那倒也罷了,但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其他三個同事一起棄魏投蜀的行為——功曹、主簿、主計,以及參本郡軍事的姜維,幾乎是當地軍政人事整個領導班子了,難道他們都是狼子野心?那魏國的選拔官吏也太失敗了吧!

實際上,有個事實也從側面驗證了姜維他們的無奈與被迫。

街亭失守後,蜀軍匆忙撤退,姜維連自己的母親、妻子、孩子都沒來得及帶走,留在了冀縣。

魏國一向法律嚴酷,但收復故地之後卻沒有為難姜維家屬,除了能用他們明白此事錯在姜維等人的上司來解釋之外,找不出其他解釋。

而且魏國對姜維還寄予了一定的希望,還讓薑母給姜維去信,發動親情攻勢,企圖爭取和「挽救」他。

而此時的姜維應當已經深受諸葛亮的「教導」,一心在蜀漢闖一番事業,便稱「只有遠志,不在當歸」。

可見,姜維入蜀並不是他主動的。

雖然姜維歸漢是無奈之舉,起初是不情願的,然而後來卻成了蜀漢的忠臣死士。

《三國志》雖然沒有《三國演義》那樣細緻地寫出諸葛亮如何教導姜維,但僅看諸葛亮和張裔、蔣琬的書信,就看出諸葛亮真把姜維當做弟子了。

姜維很快就升到了征西將軍。

之後,就在蜀漢的麾下,要和那個拋棄自己的故鄉抗爭到底了!

==================================================================

更多沒聽說的三國內幕故事,請看《從沒有聽說的三國內幕故事》
3 他是劉備最喜愛、諸葛亮最器重的大將,為何成了叛徒還被殺光全家
2 他武功家世蜀漢第一,殺得曹操屁滾尿流,人品卻渣到劉備都討厭
1 他若不死,諸葛亮根本無法上位!他才是劉備心目中排名第一謀士
番外:曹操為何非要殺掉曾經讓梨的孔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促進了各名族融合的功臣,幼麟姜維

姜維,公元202年至264年,三國末期蜀漢著名將領,他還是諸葛亮指定接班人。這個身份的含金量還是可以的吧。 姜維12歲時候他的父親姜囧戰死,姜囧這個名字就起的不好,於是

解析姜維哪裡人 姜維詐降避禍是什麼事情

姜維是誰姜維是誰?看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姜維(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漢族人。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軍工官銜達到大將軍。死後追封為「開明王。」關於姜維的背景會...

姜維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自古以來,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在三國歷史上蜀漢兩代人的北伐其實都沒有取得什麼成效,而諸葛亮北伐失敗幾乎被選擇性的遺忘了,那麼突出來的姜維北伐自然就受到了很多的攻擊,歷朝歷代,對於姜維北伐大多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