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誰的厚黑學智謀更勝一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知道司馬懿也是從家戶喻曉的三國諸葛亮的故事裡面聽到的,雖他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於拖死千古一相,實在是不得了,在歷史上也應留有他一席之地,但無論百姓還是歷史學家都不願意談及此人,頂多是對軍事感興趣的人從軍事角度對他進行了一定的肯定.但歷史上的經典之戰又一個也不與他沾邊,就是對付蜀軍的進攻也大都打的是防禦和消耗戰,當然蜀國國小力弱是拖不起的.大概所有人都記住了五朝十六國的一代梟雄石勒那句雄爽豪邁的話:"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白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父子,欺負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但司馬懿終究是比不過曹操的,面對的問題不如曹操之難,建立的功業不如曹操之大,而曹操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影響更不是司馬懿這個武夫所能比擬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用現代的話來說,那時他也是伺奉曹家三代功勳卓著的"老一輩革命家",他老年詐病,雷霆一擊滅了曹氏政權的擎天柱曹爽的全家,打一個擦邊球,這最高權力就如同囊中之物,手到擒來.這在封建社會這個大背景下也的確不容易.

儘管有諸葛亮與司馬懿鬥智鬥勇留下來的千古絕唱的"空城計"還有那"死諸葛走生仲達"這樣出神入化的傳說,當然民間還有另外的說法,據司馬懿的後人說,那次諸葛亮演「空城計」,其實被司馬懿識破了,當時沒有殺進去,而是選擇撤退,並不是畏懼,是心中另有盤算,以司馬懿的聰明,那能算不出諸葛亮的兵力,是因為司馬懿深知當權者卸磨殺驢的本性,殺掉了諸葛亮,蜀國將很快被滅掉,但在當時的形勢下,自己力量還微薄,功高震主啊,到時自己就會陷入危險的處境,輕則失去權利靠邊站,重則被主子找個名義除掉,識時務者方為俊傑,所以,就沒有攻進城去。

你說,司馬懿夠狡詐吧?但歷史就是歷史,這中國民間的智慧化身孔明雖為漢室復興鞠躬盡瘁,但終未完成遺願,留下讓人千古絕唱的遺憾!就是這個而司馬懿他不但是諸葛亮的剋星,而且還能最後篡權成功還成就了兒孫的帝王之業!真是造化弄人.當然你翻閱歷史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司馬懿就是在與諸葛亮對峙之時,以及與曹爽進行決死鬥爭之時成就自己大業的.

公元二二七年,諸葛亮上<<出師表>>,次年揮師出征,這時魏延建議他帶精兵五千,從褒中出,直撲長安;諸葛亮率大軍從斜谷來,可以一舉而攻占關中.然而諸葛亮沒採納,這是為什麼呢?可以這樣認為,諸葛亮很聰明,但往往束縛於道德的限制,不象司馬懿那樣狡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什麼?就拿他們之間的交手來說吧,諸葛亮多次北上,和司馬懿進行對決,從地理,戰略方向和兵力上論述他們的關係。

其實司馬懿在軍事上永遠處於主動的位置。

諸葛亮表面主動,其實被動,被司馬懿招招算中,司馬懿就抓住一點,在諸葛亮的補給問題狠作文章,結果諸葛亮每次都功虧一簣,司馬懿是善於用兵之人,特別是平定孟達的叛變,判斷準確,動手神速正是在這一年的年初,在諸葛亮與孟達相約攻魏的時候,司馬懿先斬後奏,八天行軍一千二百里,出其不意,一擊殺了孟達,徹底瓦解了諸葛亮南北夾擊曹魏的計謀,讓諸葛亮當時也感到非常無奈,充分顯示了司馬懿過人的智慧。

魏延獻的這個計策司馬懿不會看不出來至少有所提防.所以諸葛亮認為這個策略過於危險,不如先取隴右,因而沒有採用魏延的計策.

公元二三一年二月,諸葛亮又率軍"北伐",圍祁山.司馬懿留精兵四千守上(圭阝),余軍西救祁山,張(合阝)建議分兵駐於重地,司馬懿不採,他認為分兵將會招至挫敗,就如同漢高之時,楚軍三分,遂為黥布所敗.諸葛亮留兵攻祁山,自率兵攻向司馬懿,遇於上(圭阝)之東.司馬懿依險不戰;諸葛亮退兵,司馬懿如影幻形般跟隨其後,到達鹵城.真是敵進我守,敵退我追.張(合阝)認為,大軍可駐於此地,再奇 兵繞出蜀軍的後方;而不是像這樣只是跟著諸葛亮,又不敢作戰,這是大失人心的作法.司馬懿不納,仍然是緊跟諸葛亮,跟上了就登山掘營,不肯作戰.司馬懿手下的將領就說,你怕蜀漢,好像怕老虎一樣,天下人都覺得好笑啊!這說明司馬懿十分畏懼諸葛亮,不敢與之作戰,也就陷入相當尷尬的狀況.六月,諸葛亮以糧盡退兵,司馬懿命張(合阝)追擊,蜀軍乘高設伏,張(合阝)中箭身死.

公元二三四年,二月,諸葛亮率軍十萬由斜谷"北伐中原"並約吳人同時大舉.司馬懿率軍對抗,他說,如果諸葛亮從武功出動,依山勢向東進攻,就讓人擔心;如果西上五丈原,諸將就沒有什麼事了.諸葛亮果然如他所料出屯五丈原.八月諸葛亮與司馬懿已經對抗了好一段時間,司馬懿是大丈夫做事,說不出來就不出來.當諸葛亮送婦人衣給司馬懿,司馬懿只問諸葛亮寢室之事,以覘壽命之長短,戎事何必再問!就在這個月,諸葛亮卒於軍中,蜀軍退,司馬懿出兵追擊;蜀軍調轉頭來,司馬懿立即退回,蜀軍從容離去.司馬懿看了諸葛亮軍隊屯駐的營壘處所,十分佩服,說真是天下奇才啊!古人評閱"懿按行其營壘處所,以為天下奇才.觀此,則知懿已料亮之必屯五丈原,而力不能制,故為此言以安諸將之心耳."真是司馬懿之心,狡詐無比.就如一隻狡詐的老狐狸,能伸能曲,「詐」術高明,讀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司馬懿多次「詐病」,成功躲過多次殺劫,曹操一直防備著司馬懿,但都因為司馬懿的成功偽裝,騙過了同樣奸詐的曹操,從而消除了曹操的戒心;即使是面對對手的羞辱,也裝瘋賣傻。

說起人的奸詐狡猾,司馬懿可稱得上千古一師.

只要看了"三國"又讀了<<通鑑>>,你就會感到司馬懿是一位善於用兵之人,有一定的能力,但比起諸葛亮,則又有一定的距離;所以他始終是害怕諸葛亮,同時也十分佩服諸葛亮.當然歷史的想像不能用"科學"的辦法來規範,那是屬於藝術的範疇,是需要一點"靈心感應"的.但真實的歷史卻讓你得出相反的結論:在曹操專權的年代,司馬懿並沒有展露他的軍事才華,也不敢過多展露才華,怕招來殺身之禍,而是始終隱在背後,韜光養晦,陪曹丕讀書。

當能控制住司馬懿的曹操死了後,司馬懿的機遇就來了,韜光養晦半輩子的司馬懿,充分利用曹丕對他的信任,對外東征西討,建立了豐滿的軍事功績,掃平了實現自己野心的外圍障礙,在曹丕兒子曹睿死後,只剩下年僅幾歲的孤兒和寡母時,司馬懿露出了野心的尾巴,終於開始了他「篡黨奪權」的陰謀道路的具體實施階段,那時曹氏家族又有誰是他的對手呢?對內,清除了朝中的政敵,如曹爽等人,確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為司馬家族日後奪取政權,鋪平了道路。

公元二三九年正月曹操之孫魏明帝曹睿病故,僅三十五歲,司馬懿與曹爽奉遺詔輔政.曹爽是曹真之子,輩份較司馬懿為低.輔政之初,曹爽對司馬懿這位官高年老的前輩十分恭敬,每件事都去請教,不敢專斷.然而"鼠貓不可同穴",沒多久,曹爽只維持表面的禮貌,實際的事務就不大請教司馬懿了,而且把重要的職務都換了自己的親信,朝中有不滿的官員不是遭到打壓就是被貶出朝廷.司馬懿又不干涉他,還告老病假.曹爽就使出全付的力量,要好好地享受一番.搜羅美女,大批地收養歌妓,飲酒作樂,荒淫無度.

公元二四一年,吳人出兵北伐,司馬懿督軍救樊城,吳軍乘夜遁去.同年,鄧艾在司馬懿的支持下,屯田淮上,成效甚著,正始四年,曹爽要劃蜀,司馬懿反對無效.曹爽進入漢中,被阻,經司馬懿提醒,引軍退還,退軍時遭蜀軍居高臨下的夾擊,驚險萬分,勉強退出,損失慘重.

公元二四七年,曹爽集團已徹底掌握了朝政,屢次更改制度,完全不理會司馬懿.五月,司馬懿以身體不好為由,不再參預政事.這年冬天曹爽心腹李勝出任荊州剌史.李勝向司馬懿辭行.司馬懿由兩個婢女扶持,穿衣服時,衣服掉落在地上,口渴要喝粥,卻喝不進嘴裡,大都流在胸前,而且口詞不清,話都聽不懂,荊州和并州都分不清,還一直以為李勝要去當并州刺使呢.李勝回來向曹爽報告說"司馬公神已經沒了,說話顛三倒四,就差一口氣了.用不著擔心.".於是曹爽等人也就再不提防司馬懿了.而司馬懿暗中與兒子中護軍司馬師,散騎常待司馬昭兩虎狼之子商量殺曹爽的事.

次年,也就是公元二四九年,發生了一場決定性的政變.曹爽陪皇帝去謁高平陵,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了洛陽,用太后的名義下令免除了曹爽等人的官職.同時占領了武庫,並將軍隊布置在各要衝之處.然後派人去與曹爽談判,派去的是陳群的兒子陳泰,以及曹爽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雙方說好只是免官而已,並以洛水為誓.儘管曹爽的"智囊"桓范堅決反對,認為只有號召勤王,與司馬決戰,是唯一的生路.但曹爽卻已失去了所有的勇氣,接受了司馬懿的條件.恆范只能傷感地說,曹真是一個很不錯的人物,怎么兒子是小豬呢!你們就等著滅族吧!當然,曹爽親信在這次政變後,不但失去權勢,而且都遭到滅族的下場.

當然也不能說司馬懿完全靠陰謀詭計才篡奪最高權力的,在三國中,其實主要矛盾都集中在魏蜀兩家,而司馬懿也是在這兩國長期的政治和軍事的對峙當中逐漸撐握實權的,在亂世中司馬懿的軍事才能除諸葛亮之外,無人能比!因此敵手特別畏懼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多年也就是司馬懿晚年公元247年時,吳軍進犯魏國,攻克數城,無人能抵擋時,朝中當時掌握大權的曹爽只有請年老的司馬懿了,說也奇怪,這吳軍一聽司馬懿親率大軍來了,連夜撤兵回去.當然司馬懿不肯放過他們,指揮大軍追殺一程,奪了不少軍用物質,大獲全勝.只一月就班師回朝.

誅了曹爽.自此司馬家族替代了曹氏家族,而三足鼎立的另外兩國,蜀國和吳國,由於接位子孫不是扶不起的劉阿斗便是殺人成性的暴君孫皓,這敗在新興的又是三國中最強大的魏國司馬氏手裡也是不可避免的了.諸葛亮雖說一心要光復漢室,在當時來說是為了匡濟天下,是站在道義的最高制高點上,也符合封建社會奠為聖旨的孔孟之道,但不合歷史的潮流.改朝換代很正常的,漢高祖不就是討伐失德的秦才有機會坐上皇帝的麼? 只有皇帝無能才會奸臣當道,奸臣當道才會朝政腐敗,民生凋敝,皇帝不強,這是原由,不是結果,所以才有「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既然皇族衰落了,沒有能力了,就應該選擇強者,迅速的結束動亂。

但是他選擇了史書會給他留美名的名正——跟個八輩子沒有關係的皇族後裔劉備,這雖然是正道人事會做的選擇,也從此看出諸葛亮太過於恪守古賢人之訓了.曾國藩也是如此,如果他在打敗太平天國之後,取爾代之腐朽的晚清,中國就不會當時落後世界上百年,歷史也會重寫了.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就發出這樣的吶喊,孔孟之教害死人!

然而青山擋不住,畢竟東流去.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後出城投降,這標誌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於告一段落,大晉一統天下,後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天下這一"偉業"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幹之輩,主要是玩弄權術權術搞陰謀詭計是一代賽過一代!祖父司馬懿不用說了,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麼多年,終於徹底斷了。

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於取魏而代之,並一統天下。

但看他家三代的歷史,特別是由他家族主宰的短暫的西晉歷史,總有一種正不壓邪的沉悶感覺,很是無奈.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他志滿意得,完全沉緬在荒淫生活里.在他的帶領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擺闊氣當做體面的事,他們一面加緊搜括,一面窮奢極欲,所不幸的是晉王朝一開始就有了這樣的腐敗.不但如此司馬炎還封了27個同姓王,這些同姓王有自己的軍隊,王國里的文武百官都由王候們自己任命,這完全是歷史的倒退,給分裂內亂有了可乘之機.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他選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就這樣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於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於中原的遊牧民族便以各種藉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後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漢民族之後近2000年的不幸源於這個朝代。

晉之後的中國開啟了真正的亂世。

說到底,司馬懿為兒孫爭下的西晉這個王朝是歷史上短暫而又黑暗的王朝,司馬懿的子孫們及家族既腐朽不堪,又激烈爭權奪利,爆發了影響最大也最慘烈的"八王之亂".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南下,西晉王朝無力抵禦,隨之亡國.

所以說看到西晉這樣的下場,偶同很多人一樣,對於三國終歸晉這樣的結局怎麼也感情上接受不了,正因為這樣的歸晉,才有了讓人民生靈塗炭的"八王之亂",才有了到"五胡亂華"的悲劇,由此還聯想到十九世紀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如果司馬懿的子孫們能夠振奮朝綱,開闢盛世,也就另當別論了,但那段歷史讓人不堪回首,當然後人就把司馬懿看成是中國歷史上的災星.所以對司馬懿的定論只能是:一個應該受到報應的亂臣賊子,他有能力,深知他必能擊敗政敵,掌握大權,得到最後的成功;那是他因為善用權謀,手段高強,為了一已之私,孤媚以取天下.

可以說司馬懿的所做所為是從政人士最不可心學習的負面典型.心術不正,本事越大就越害人.

歷史需要的是天下為公的人,也希望這樣的人擔當起歷史的大任,為國家為民族造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晉時期司馬氏集團是如何奪取曹氏政權的?

東漢末期到魏晉始末,政權分割,藩王爭亂,整個政治局勢很不明朗,呈一片混沌之勢。政權的交替過程如同一條流經山路十八彎的長河般,這時常出現比汪洋大海還要瘋狂的巨浪和風嘯。然而有一個家族,宛如一艘巨輪...

彭華勇:三國演義,最終演的是什麼?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爭霸中原。亂世出英雄,曹操征戰南北,滅二袁,斬呂布,橫掃各路英雄,眼看就要統一天下,被孫劉聯軍一把火灰飛煙滅。雖然被一把火燒了很多家當,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兒子曹丕即位後...

歷史事實,諸葛亮成就了司馬懿!

看到這個標題大家一定覺得奇怪吧,諸葛亮和司馬懿不是死敵嗎,怎麼說諸葛亮反而成就了司馬?大家不要急躁聽我慢慢道來。諸葛亮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我就簡單介紹下司馬懿吧,司馬懿(179-251),字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