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中國古代歷史的千古難題:分封制到底好不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爆炸君

最近讀三國,發現了一個頗值得玩味的話題,那就是分封制到底好不好?比如說,三國中的曹操作為一個梟雄,他建立了魏國的基業,但是死的時候對自己的兒子們並不是很信任。

他將大位傳給了曹丕,但是對於另外兩個兒子並沒有給予實權。

當然也封了王,但是封地比較小,力量也比較弱。

曹操這樣做的優勢是避免了諸侯國尾大不掉,但是弊端也很明顯。

沒過幾代,曹家的大權就被司馬家給奪走了。

司馬家族之所以這麼輕鬆就奪走了曹氏父子幾代的心血,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和曹氏子孫的偏弱有很大的關係。

這偏弱一方面是性格原因,比如不爭氣的曹爽。

另一方面和曹操當初的安排有關。

試想,如果曹氏子孫大多在地方上做王,哪怕司馬懿賺了曹爽,恐怕他也不能將曹氏子孫一網打盡。

或許是看到了曹操不給子孫實權的弊端,司馬家族一上台就大搞了分封制。

大家可能都知道,司馬懿有兩個比較著名的兒子,一個是司馬師,一個是司馬昭。

其實除了他倆,司馬懿還有八個兒子,他們在三國的時代沒有露面,但到了「八王之亂」的時候,一個個地都跑出來了。

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直接埋葬了司馬懿父子苦心經營的基業,司馬家族也可以說是雞飛蛋打。

由此可見,大封自己的兒子們做諸侯,也是風險很大的政策。

那麼,中國歷史上的分封制到底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呢?

讓我們從頭說起。

在歷史上,分封制的源頭在周朝,當年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大封諸侯王。

他封的這些諸侯大多都是異姓王,和自己的血緣關係都不是很大。

結果一開始的時候,各諸侯王還安安穩穩,但一旦「禮崩樂壞」,諸侯們就開始了群雄逐鹿。

由此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紛亂的時代——春秋和戰國。

好不容易,秦始皇一統六國,他吸取了前人的教訓,不搞分封搞了郡縣。

兒子們一個也沒有做諸侯王。

結果呢,秦朝二世而亡。

項羽和劉邦用了短短几年就把秦始皇的基業打回了原型。

劉邦開創了漢室基業後,吸取了周武王和秦始皇的教訓,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還赤裸裸地喊出了「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想當年,他們起義是受到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啟發啊。

不管怎麼說,劉邦的策略到底還是奏效了。

雖然初期有過「七國之亂」,但也很快平息了。

到了王莽篡漢,最後還是被劉邦的後人劉秀剿滅。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劉備因為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也為延續漢室爭取了很長一段時間。

西晉毀於「八王之亂」,但也因為琅玡王逃到江南而得以讓晉室苟延殘喘。

魏晉南北朝的亂世就不多說了,隋朝犯了秦朝同樣的錯誤,二世而亡。

接下來的唐朝到了末期沒有受到諸侯王的擾亂,卻受困於節度使。

五代十國又是一個大紛亂的時代。

北宋、南宋沒了節度使,但朝廷依然暗弱,沒有了諸侯王拱衛邊防,果然是兵敗如山倒啊。

元朝暫且不表,到了明朝,朱元璋仍舊用的是分封和郡縣並存的策略。

結果他一死,兒子就搶了孫子的位置。

不過都說明朝是「剛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並非只是說說而已,朱棣遷都北京,目的就是親自防衛北方的少數民族,而朱由檢弔死煤山,怎麼說也是夠悲壯的。

不過南明小朝廷雖然占據了半壁江山,但是瓦解得比想像的快多了,當年的大封諸侯也沒起到預料的效果 。

清朝沒搞分封,雖然有幾個鐵帽子王,但也沒多大作用。

時代的潮流奔騰不息,歷史也在滾滾而逝。

分封制和郡縣制隨著封建朝代的落幕,最終也沒有分出一個勝負。

(栗強)

想看更多足料、搞笑、有格調的歷史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ishidabaozha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