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真正用戟的第一人是誰?他認第二,呂布也不敢認第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用戟哪家強?孫曹劉家各短長

歡迎關注公眾號【老薩有發現】(sashuchang2015)

三英戰呂布是《三國演義》的經典段落,遙想劉關張三兄弟虎牢關前惡戰溫侯,不知多少人為之心動神移。

呂奉先跨下赤兔馬,掌中方天畫戟的三國第一武將形象,也就此定格。

三國中誰是用戟的名家,似乎是不應該有疑問的。

呂布,字奉先,五原人,因先後依附丁原、董卓、劉備而後叛之,被認為政治品格不高。

但其個人魅力的確出眾,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

《三國志》記載他「便弓馬,膂(lǚ)力過人,號為飛將。

正史中也確有他在陣前與敵將進行一對一決鬥的記載,《英雄記》載其在長安與郭汜戰於城北,「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其武勇可見一斑。

故此,雖然呂布在政治上被視為「三姓家奴」,但民間不乏崇拜者。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便刻畫了一位呂布的粉絲——「慕呂布之為人」的小溫侯呂方。

▲ 呂布是三國用戟的第一高手?錯!

正史中的呂布,與羅貫中在演義中刻畫的呂布,有著些許不同——他並不曾在虎牢關與劉關張三兄弟陣上交戰,用的兵器也不是方天畫戟。

▲ 矛(上)和戈(下)組合起來,便是戟——秦陵出土

戟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常用的兵器。

我國曾出土大量青銅時代的兵器,其中長兵器主要是三種——進攻用的矛,防守用的戈,以及將矛和戈結合在一起,攻守兼備的戟。

方天畫戟,是戟的一種變形,前方如槍,側面有一月牙形戈刃,看起來威風漂亮,但作為上陣武器其實很不適宜。

首先,它的重心過於靠前,難以控制,其次,它一側有碩大的月牙形刃,使用時其頭部左右不平衡,容易在槓桿作用下造成使用者腕部受傷;最後,它的結構複雜,以當時的金屬工藝,無論用鉚接還是套接都難以保障其整體強度,易於在作戰中因受力而損壞折斷。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有呂布轅門射戟的記載,他射的,可能便是充作儀仗的方天畫戟。

所以,方天畫戟從問世便是一種儀仗性武器,而前面提到呂布與郭汜之戰,也可看到他在陣上使用的武器是矛。

呂布用矛符合當時的軍事發展潮流。

三國時期,春秋戰國的車戰已經被淘汰,武將多乘馬作戰,而此時還沒有完善的馬鐙,故此雙方交戰和歐洲的騎士決戰一樣只能一衝而過。

無法做太多花哨的動作,這樣一來只有單邊有刃的環首刀,只有突刺功能的矛,便成為比戟更為實用的兵器。

所以,呂布和他的方天畫戟,只是一個江湖上的傳說罷了。

但是三國時代,戟依然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重要兵器。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的這首七律,已經成為憑弔赤壁鏖兵的絕唱,也從文物發掘角度證明三國時代戟的大量使用。

那麼,誰是三國時真正會用戟的呢?

《三國志》中,呂布的義父董卓便有用戟的紀錄。

一次呂布因小事觸怒他,董卓抄起身邊的戟便擲向呂布,幸而呂布驍勇靈活,急忙閃開,才避免受傷。

根據歷史記載,呂布也是用過戟的。

面對陳登的時候,他曾經「拔戟斫幾」表達憤怒之意。

這裡所說的戟,都指的是手戟。

繁盛於春秋戰國的戟發展到三國時代,已經處在淘汰的邊緣,但仍有長短兩型保存下來,手戟是短戟的簡化型。

▲ 徐州青泉山漢畫像石墓中的執長戟騎士

長的稱為「馬戟」,是騎兵用的長兵器,頭部簡化成「卜」字形,套在木桿上,酷似一根側面帶鉤的長矛——它能夠保存下來的原因也是因為有這個鉤,使戟的用法比長矛更為靈活。

它作戰時除了可以刺,還可以啄——把對方從馬上鉤下來。

這種兵器只有馬戰水平極高的人物才能用得好。

而步兵使用長戟不甚靈便,便發展出了短戟。

▲ 短戟造型

短戟頭部如同兩柄相互垂直、鍛打在一起的匕首,一朝前方,一朝側面,後部有杆,這種戟還有簡化和縮小版,便是可以投擲的手戟。

這種手戟由於頭部重量大,容易控制方向,在三國時代是比標槍、飛刀更加常見的手擲武器。

不過手戟似乎是高級將領的專利,因為當時金屬的價格很高,見到敵人扔一支手戟過去,相當於拿一大疊人民幣砸人,不是誰都用得起的。

後人也有人認為手戟是匕首的一個起源,古人有的隨身攜帶手戟並不是僅為防身,還用於吃飯時割肉。

呂布「拔戟斫幾」估計就是順手用這種「餐刀」砍在了桌子上。

而在戰陣搏戰中也有將領使用戟這種帶點復古范兒的兵器,比如曹魏大將張遼。

張遼,字文遠,馬邑人,原為呂布部將,與關羽等私交甚篤。

降曹後長期負責防禦東吳的任務,是曹魏在江淮地區的定海神針。

建安二十年,孫權以重兵攻合肥,張遼力主乘夜主動出擊,孫權到達紮營,「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

這一仗張遼用的便是長戟,殺得吳兵喪膽,確立了張遼的威名。

值得一提的是,此戰孫權遭到張遼突襲的時候,也「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雙方演出了一起以戟互相鉤刺的戰鬥,這在三國中似乎絕無僅有。

張遼的戟用得出神入化,但《三國志》中用戟最為精彩的,典韋認了第二,是沒人敢認第一的。

典韋,陳留人,曹操部將,《三國志》云:「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漢朝一斤實重約為現代半斤(接近250克),所以典韋使用的雙戟如果拿到今天,重約四十斤,是典型的重武器。

而典韋作戰時「重衣兩鎧」,加上威力驚人的大鐵戟,活脫脫是一台人型坦克。

▲ 與呂布交戰,典韋擲戟卻敵

猛將典韋一生中曾有多次精彩搏戰被記入正史,而每一次幾乎都和「戟」有密切的關係。

在和呂布交戰中,他曾率數十人為敢死隊,披重鎧持長矛大戟衝擊呂布軍。

在敵軍反撲之際,他懷抱十餘支手戟,待敵到身前五步擲戟殺之,應聲而倒,當即穩定了戰線。

特別是他的最後一戰,更打得震驚四方——建安二年,張繡反叛,攻入曹操軍營,典韋死守營門,掩護曹操突圍。

「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

左右死傷者略盡。

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最終,典韋負數十創而死,但其手持大戟血戰四方的勇武,連敵人也為之敬畏。

不過,三國中使用戟的人物中,若是論級別,典韋便排不上號了。

魏蜀吳三國的皇帝,都有以戟為兵器的。

三國皇帝中在戰場上用戟作戰有記錄的是吳國開國君主孫權,而且用得頗為精彩。

他的哥哥孫策曾在惡戰太史慈的時候奪過太史慈的手戟——用武術動作說屬於空手入白刃了。

而孫權則是在狩獵中用戟獵過老虎。

《三國志》記載孫權「射虎於庱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

他擊傷老虎所用的,可能是手戟,也可能是類似於曹丕所用的短戟。

前面還提到孫權曾在和張遼對戰中使用過長戟,這位皇帝用戟的水平可能不亞於大將。

從橫槊賦詩來看,魏武帝曹操善用的兵器應該是馬槊。

但他也會用戟,《三國志》中記載,曹孟德少時「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

乃舞手戟於庭,踰垣而出」。

曹操的這種個人武術功底似乎傳給了他的兒子曹丕。

歷史記載曹丕武藝相當好,曾以一根甘蔗打得奮威將軍鄧展防不勝防。

他也是個用戟的大家,《三國志》記載曹丕自述:「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楯為蔽木戶。

」並有對於戟法的討論。

與曹操孫權不同,曹丕能夠為戟的用法做出總結,這可是上升到理論水平了,已窺大家門徑。

然而曹丕的武藝並未表現於戰場,他和其父曹操的戟法更接近於遊俠兒的風格。

有意思的是歷史記載蜀漢的開國君主劉備也會用戟。

三國中似乎沒有誰用武藝高強這類形容詞說過這位蜀漢先主的,歷史上他卻是三國君主中臨陣最多的,可謂一生都在征戰中度過。

《雲別傳》記載長坂坡劉備敗於曹軍,有人講趙雲投曹操去了,劉備立即拔出隨身帶的手戟便丟了過去,表示堅決不相信,這件事把趙雲感動得不行。

當然,劉備沒有打中那個傳播謠言的傢伙,可能因為擲戟只是為了表明態度,但也可能是準頭差了一點,他畢竟沒有典韋的武藝。

▲ 劉備在長坂坡的信任感動了趙雲

說了半天用戟名家,其實真正想說的是,在這樣一個時代,連君主都是親臨陣前的,每個人的武藝和個性都栩栩如生,難怪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在說著三國的魅力,那的確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老薩有發現】(sashuchang201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