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上的三國名將:論武力誰才是第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何志浩

微信公眾號「掌上歷史」兼「煮酒論史」主筆,著有《戰匈奴》《大唐文青》等。

東漢末年到三國初期,應該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段歷史了,男女老少都能報出一大段當時王侯將相的名字,說個幾段典故。

因為以這段歷史延伸出來的文藝作品實在是多,從明朝的《三國演義》到現在的熱播的《武神趙子龍》,可以說是層出不窮。

但是這些文藝作品當中,《三國演義》還算有些節操,影響力也非常之大,後來的很多小說和影視劇,可以說是越編越扯淡,讓人無法直視。

所以這段歷史也因此變得撲朔迷離,典籍記載和小說演義已經真假莫辨。

今天,咱們就來挖一挖史料,看看三國名將在史書上的面貌到底如何,究竟誰的武力值更高。

不過三國出名的將領實在太多,一個個講一篇文章咱們也講不完,咱們挑五個名氣大的說一說:

呂布、關羽、張飛、趙雲、張遼。

武器:與小說演義中完全不同

說起武器,我們很多人的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個刻板印象:呂布拿方天畫戟,關羽拿青龍偃月刀……

但是實際上,方天畫戟這種兵器出現的時間最早不會早於唐朝,而且是純粹的儀仗兵器;青龍偃月刀的出現不會早於宋,實用性也並不是很強。

在東漢末年,軍隊中用於實戰的制式單兵裝備有這麼幾種:

環首刀:刀刃細長的直刀,通常單手使用,但是也有長達一米四的雙手刀。

上圖:國家博物館館藏東漢環首鋼刀實物。

劍:隨著環首刀的普及和騎兵數量的增加,劍的實用性大大降低,裝備數量不多。

上圖:出土漢劍

矛:我想這個不用介紹了吧。

屌絲軍隊最愛的武器。

戟:漢代已經淘汰了戈,戟就是戈和矛的混合體,和後世的方天畫戟差別很大。

上圖:持矛和戟的西漢騎兵。

手戟:短的戟,比一般的戟短很多,一般用來投擲。

諧音很像手機,不知道最好用的牌子是不是叫諾基亞……

上圖:左手拿手戟的怪物。

槊:像矛,但是刃幾乎和劍一樣長,杆子比矛更堅固耐用。

上圖:出土的槊頭。

鉤鑲:防禦兵器,一種配鉤子的帶刺小盾,鉤子用來克戟,一般配合環首刀使用。

弓箭:主要有角弓和單體木弓。

角弓製作複雜、保養麻煩但是威力更大,單體木弓威力不如,但是製作簡單。

箭為鐵頭或者銅箭頭木箭或者竹箭。

上圖:三國朱然墓壁畫中持弓的武士。

弩:有蹶張弩、臂張弩等分類,裝備有瞄具,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程武器。

上圖:國外復原的漢代弩(待髮狀態,未裝填箭支)。

除此之外,投石車、床弩之類的重武器我就不說了,那不是一個人能夠操作的。

軍隊中會有步兵、騎兵操作這些不同的武器,所以我們大體上又可以將當時的作戰部隊(不包括操作投石機、床弩的部隊)分為這麼五個兵種:

步兵弓、弩手:徒步射擊弓弩的士兵。

刀盾兵:一首持刀,一首持盾或鉤鑲的步兵。

矛、戟、槊兵:手持長柄武器,列陣而戰的士兵。

通常會身穿重甲,但是考慮到當時的經濟形勢,應該沒有哪個軍閥能夠裝備大量的重甲。

輕騎兵(弓騎兵):以騎馬射箭為主要戰術的騎兵,通常穿輕質鎧甲。

根據記載來看,他們也會攜帶手戟,進行投擲。

重騎兵(甲騎具裝):人馬皆披重甲的軍隊,主要戰術是手持馬槊衝鋒陷陣,打亂敵人陣型,也佩戴弓,刀,裝備齊全,可以說是最土豪的兵種。

而且根據最近的考古資料,漢代已經有了馬鐙,所以東漢末到三國時期的重騎兵進行長矛衝刺的戰術動作是可以的。

上圖:復原的漢代筩袖鎧,下半身會穿著甲裙。

不過,小說中那種動不動將領衝鋒陷陣的情況在歷史上出現的並不多,絕大多數時候將領要待在自己的指揮位置,要麼是中軍帳內,要麼是旌旗傘蓋之下,很多將領甚至根本沒有出眾的武藝。

但是,在諸如率領精銳騎兵衝鋒、鼓舞士氣或者迫不得已的時候,將領還是需要展露身手的。

所以根據《三國志》等史書的記載,我們還是大致可以推斷出這些將領擅長使用什麼兵器,擅長哪些戰術動作。

戰力分析:所精武藝各不同

《三國志-卷七-呂布傳》記載:「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大致意思就是說:呂布這個人擅長騎馬射箭,開弓的力氣也大,堪稱一雙麒麟臂,外號叫飛將軍(西漢名將李廣也稱之為「飛將」)。

也就是說,呂布的第一屬性是騎馬射箭,而且因此得了個「李廣第二」的美名。

而且在《三國志》和演藝中,都有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

呂布在營帳門口豎立了一根戟,跟人吹牛逼打賭自己一發射中戟上的枝。

結果真的一發射中。

不同的是,《三國志》沒有記載呂布射箭的距離,不過哪怕距離只有十多米,這個精度已經相當驚人了。

除了射箭之外,呂布也有一定的格鬥能力,比如他曾經靈巧的躲避過董卓投擲的手戟。

而且從記載看來,呂布自己的隨身武器也是手戟,因為《三國志》曾經記載呂布拔戟剁了桌子,只有短的手戟,才能用拔來形容。

但與《三國演義》中截然不同,史書中的呂布格鬥技藝談不上高超,雖然他曾經多次帶一隊重騎兵幫助袁紹打亂張燕軍隊的陣型,但畢竟是憑藉袁紹這邊的優勢兵力。

在被曹操包圍時,呂布曾經率領一千多人嘗試突圍,但是沒能成功,只能堅守不出。

而且通過後面的記載來看,這次曹操包圍呂布的主力是步兵,如果千餘騎兵在強有力的先鋒帶領下,身先士卒組成楔形陣型,進行有效衝鋒,突圍並非無人能做到。

項羽在霸王別姬之後,就曾經身先士卒,帶領百餘騎兵發起反衝擊,並且突圍成功,並帶著餘下的二十八騎逃到了烏江邊。

總體而言,呂布是一個靈活型的武將,善於騎射、投擲手戟,但是格鬥能力一般。

相比較而言,關羽的近身格鬥能力要強很多。

最能說明關羽格鬥能力的便是《三國志-卷三十六》中記載的「斬顏良」,從中,我們也可以猜測關羽所用的武器是什麼。

當時,關羽和張遼共為先鋒,負責衝散袁紹軍隊的陣型。

關羽遠遠地看到了顏良部隊的旌旗和華蓋,判斷敵軍指揮官顏良一定在其中,於是策馬上前。

「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軍隊的其他將士沒有能夠抵擋他的。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關羽是一個典型的重騎兵指揮官,而且個人武藝高超。

而「刺」字,更是可以力證關羽所用並非為長柄刀,而斬首,又說明這個武器擁有劈砍的功能。

上圖:最早記載偃月刀的典籍《武經總要》,宋代曾公亮、丁度撰。

因為當時情況混亂,關羽隻身殺入敵人的前線指揮位置,不可能有時間換個兵器,拔刀斬首。

由此可以推測,關羽使用的兵器是長刃的馬槊或者帶枝可以鉤下人首級的戟。

而且,這是在袁紹強,曹操弱的情況憑藉一己之力取得的戰功,可見關羽的馬上格鬥能力強於呂布。

但是,關羽在敗走麥城之後,軍心渙散,沒能頂過孫權軍隊的進攻,最終還是被吳軍活捉,斬首而亡。

而且在這之前,關羽之所以為曹操做事,也是因為被活捉。

可見關羽的武力雖然強,但是並非不可戰勝。

張飛的武器則毫無疑問,就是矛。

《三國志-卷三十六》中,記載張飛在當陽橋上,「瞋目橫矛」,怒吼一聲:信不信我分分鐘砍死你

嚇得曹軍不敢上前,而張飛只帶了二十個騎兵。

不過,客觀來說,這一次衝突張飛是占了幾個便宜的。

首先,地形優勢,曹軍被他堵在橋那頭,儘管張飛人少,但是敵軍不可能將他包圍;其次,曹操這次只是帶領五千輕騎兵進行追擊作戰,而且已經連續奔襲一日一夜,人困馬乏,已經累的不行,可謂強弩之末。

而且《三國志》的作者也明確說了,張飛「亞於關羽」。

歷史上的趙雲地位並不是很高,《三國志》的記載並不多。

但是在裴松之的註解中,倒是做了一些補充。

在小說演義中,最能體現趙雲實力的,便是「單騎救主」。

但是,史書中並沒有記載趙雲七進七出,甚至沒有記載到底有沒有發生戰鬥。

當時,劉備難逃,只有張飛等數十騎兵跟從,妻兒都走散了。

這個時候,趙雲也不見了,有人說:「趙雲將軍已經北上投奔曹操了!」

劉備上去就是一手戟:「趙雲不會背叛我的。

」沒多久,趙雲果然帶著劉禪和甘夫人出現。

在《三國志-卷三十六》中,記載當時情況危急,有賴於趙雲保護,後主和甘夫人才得以倖免。

整個過程就是這樣,沒有證據證明當時發生了戰鬥,所以不能說明趙雲武藝如何。

不過,既然只有趙雲一人深入敵後,那麼他應該也是有個兩把刷子的,至少這個人膽子大。

在後來爭奪漢中的戰鬥中,趙雲也曾經帶領數十騎兵遭遇曹軍先鋒作戰,並且在曹軍主力加入戰場後,依然打了個幾進幾出,最後回到營寨還打開營門搞了個疑兵之計。

事後劉備不禁讚嘆道:「趙子龍真是一身是膽……」

可是,趙雲的幾進幾出是在且戰且退的過程中完成的,並沒有取得進攻上的優勢。

最後的勝利,也是憑藉地形優勢和大量的弓弩才取得的。

趙雲很拽,但是張遼更拽。

張遼的祖先,是西漢武帝時期潛伏到匈奴的特務,聶壹,因為避禍所以改姓。

張遼年幼的時候,是郡政府的公務員,趕上了亂世,因為武力過人,被并州刺史丁原看中,開始了軍旅生涯。

從軍後,張遼先後在何進、董卓、呂布麾下,最後投靠曹操,並且深得曹操信任。

根據《三國志-卷十七》「遼被甲持戟」的記載,可以判斷張遼應該是重騎兵出身,精通重騎兵技戰術,對於他的騎射功夫,並無太多記載。

但是,張遼的格鬥武藝,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公元215年,曹操和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陷入僵持,孫權趁曹操帶著主力和劉備爭奪漢中地區的時候,命十萬大軍會師合肥,進行包圍。

而此戰,留守合肥的是張遼、李典、樂進三人,麾下只有七千士兵。

張遼在得到曹操指示後,果斷提出:「我們一定要在敵軍集結、會師之前發動反衝擊!然後挫敵銳氣,我們才可以安定軍心守城。

成敗在此一舉!」

這句話得到其他將領的認同。

於是,張遼在七千人中選了八百名精銳,準備作戰。

你以為你十萬人我就怕你了?我可是張遼。

第二天,張遼身先士卒,著重甲,持長戟,身先士卒,隻身一人衝破吳軍陣地,殺了幾十人,斬了兩名軍官。

並且一路殺,一路高喊自己的名字,一路衝到了孫權的指揮所附近。

孫權帶著親身侍衛倉皇逃竄,退到一處高地,得以自保。

也就在這個時候,孫權看清了張遼只有數百之眾,重新收攏軍隊對張遼進行合圍。

像這種重騎兵突入陣中的戰術,要點就在於——不要停!一旦停下,敵人一旦包圍,四面八方都是長槍長戟,動彈不得;就算敵人還遠,對方弓箭不停地射擊也會造成傷亡。

張遼帶著數十人殺出重圍,仍在包圍圈的戰士們大喊:「將軍要拋棄我們嗎!」張遼再次突入陣中,帶領餘部突圍。

戰鬥持續到中午,孫權軍士氣已經低落到極致,傷亡慘重,只能消極防禦,張遼也帶人回到城中。

隨後的十餘天,孫權多次攻城都沒能成功,只能撤軍。

張遼再次出戰,率領主力進行追擊,差一點又活捉了孫權。

這個戰鬥力,想必已經爆表了。

張遼,絕對稱得上小編的男神之一了。

綜合評價

所以,我們綜合以上來看,這五位名將,呂布遠程攻擊最牛,手戟、弓箭都會玩,敏捷性也不錯,但是近戰格鬥差了一些。

其他四位,在騎射上都無記載,不好做評判,但是肯定不如呂布。

近戰格鬥的排名,應該是張遼最猛,其次關羽,張飛應該與趙雲同等級,並且略強於呂布。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掌上歷史(lishi80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愛好者們不可不知的七個秘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1800年余前的金戈鐵馬、英雄氣概、智謀勇義深深吸引著炎黃子孫。受人熱捧的三國故事,主要來自演義。文學史家都認為,演義成於眾手,一代代說書人、唱戲人反覆宣講、吟唱...

三國時期十大被埋沒的武將,得其三者得天下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我相信稍微對三國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句話說得就是書中寫的將領排名。書畢竟是書,不能人人封神。實際上,紛亂的三國時期,還有許許多多將領,他們沒有小說中那麼有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