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兵器中之必死,三國普及南北朝神秘消失,今若克隆勝過血滴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兩千年前有一種兵器,投出去命中率幾乎百分百,三鋒旋轉,中之必死,三國非常普及,孫策、孫權、曹操、曹丕、典韋、太史慈都用過,可南北朝後卻神秘消失了。

如果現在克隆一個,能勝過血滴子。

這是什麼兵器?手戟。

戟的歷史由來已久,從北京西周木槨墓(約西元前1120年)出土的青銅戟可以看出,戟至少有三千年歷史。

手戟和戟相伴相生,區別在於戟有長柄,而手戟無柄。

長戟、短戟用於刺擊鉤割,手戟用於投擲。

最初,手戟就是長戟的戟頭,它的產生,大概是作戰中長戟的杆在戰鬥中折斷,士兵便揀起戟頭投擲敵人,結果發現把戟頭投擲出去的殺傷力更加強大,而且可以攻擊遠處或逃跑的敵人,於是手戟就誕生了。


為了投擲方便,古人將「卜」形戟改裝為手戟,形成「丁」字或「卜」字形的三鋒投擲兵器。

《釋名·釋兵》: 「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

」摘即投擲。

手戟三枝有刃,把手一方有鋒無刃,投擲出去後三鋒旋轉,擊中物體後,鋒尖刺入的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所以手戟殺傷力非常強大。

晉·張協《手戟銘》:「錟錟雄戟,清金練鋼。

名配越棘,用遇干將。

嚴鋒勁技,擒鍔耀芒。

手戟自西周開始出現,春秋戰國廣泛使用,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最為流行,軍中幾乎人人佩帶,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近衛防身和殺敵兵器。

三國時期,用手戟見於史書的主要有以下幾個人物。

孫策。

《三國志·吳書·孫策》:「策知其無能也,乃以手戟投之,立死。

輿有勇力,虎眾以其死也,甚懼。

進攻破之。

孫權。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曹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孫盛異同雜語云: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踰垣而出。

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曹丕。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余少曉持復,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楯為蔽木戶;後從陳國袁敏學,以單攻復,每為若神,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路,直決耳。


董卓。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董卓)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

」董卓用手戟投呂布,呂布身手敏捷,躲開了,沒砸著。


典韋。

典韋曾用十多把手戟投殺呂布軍。

《三國志·典韋》:「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布眾退。


太史慈。

太史慈和孫策戰於神亭嶺,孫策搶到太史慈手戟,太史慈也搶到了孫策的頭盔。

《三國志》:「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手戟在三國時期如此普及,到了南北朝以後竟突然神秘消失了。

是什麼原因導致殺傷力強大的手戟退出歷史舞台?是兵器的革新換代?還是作戰方式的改變使手戟失去優勢?還有待專家進行考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盤點《三國演義》中最厲害的五大保鏢

典韋,陳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膂力過人。原效力於張邈後轉投靠曹操,曹操任命典韋為都尉,安排在自己身邊,讓他帶領親兵幾百人,常繞大帳巡邏。他喜好酒食,吃喝都是別人的兩倍,每次曹操賜他酒食,總讓他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