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心有遠志,不在當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又一孔明》作品系列第一章,劉煒(著)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往往在政權衰敗之時挺身而出,成為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比如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將秦將樊於期十萬大軍打得只剩幾百人,樊於期被迫流亡燕國。

秦王嬴政聞之大怒殺其全家,這才有了日後樊於期願意借自己腦袋給荊軻刺秦一事。

再比如南明政權的李定國,在大西南艱苦抗清十餘年,連斃清軍兩王,清廷為之震動。

這些人的努力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續國家的壽命,不過大廈將傾非一木難扶,客觀形勢已是大勢所趨,並非一個人所能挽救的了的。

而一直以來成王敗寇的歷史評判標準使得他們名氣不高,不為後人所熟知。

但不論如何,這些人物矢志不渝的精神卻是值得肯定的。

正如一千七百年後的今天,世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依然很高,讚揚的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而並非維護正統的思想。

而現在要講的,正是同樣鞠躬盡瘁矢志不渝的諸葛亮北伐繼承人——姜維,以及人們不太感興趣的後孔明時代。

心有遠志,不在當歸

姜維字伯約,是涼州天水郡郡治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東,涼州範圍相當涵蓋現代甘肅省全境、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東部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人,父親名叫姜冏。

姜冏曾做過郡里的功曹(郡守的佐吏),涼州地處偏遠,有許多世代居住的少數民族。

姜維還小的時候趕上了涼州羌、戎等少數民族叛亂,父親為保護太守死於戰場,只剩下他們母子兩人相依為命,朝廷因姜冏殉國就賜給姜維中郎(郎官的一種,屬於國家儲備的人才,到地方上可擔任縣長、副縣長)的虛銜,允許他參謀天水郡軍事。

姜維年輕時就愛學習,喜歡當時經學大師鄭玄的學說,後來還擔任了郡里上計掾(統計郡里戶口、錢糧、懇田、刑獄等事務的官員,年底要作成文書向上級報告治理情況),被州府徵召為從事(州刺史的佐官)。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第一次北伐時逼近天水,此時正逢天水郡守馬遵和姜維等郡中佐吏外出。

天水郡下轄的許多縣都投降蜀軍,馬遵懷疑身邊的這些人也想投降,於是連夜獨自逃跑到上邽(縣名,今甘肅天水市),姜維等人隨後趕來,太守不放他們入城。

於是姜維等又回到天水郡郡治的冀縣,可冀縣也不信任他們。

最後迫不得已才投降了諸葛亮,在和諸葛亮深談之後便被賞識。

姜維大為感動,他的人生也因為這次被迫投降而改變。

由於馬謖在街亭失敗,諸葛亮不得不緊急撤軍,但姜維母親還留在冀縣。

母子二人就這樣失散了。

後來母親知道了姜維投奔了蜀國,就託人捎信給他讓他回家務農。

姜維回信道:「良田百頃,不在一畝。

心有遠志,不在當歸。

」意思是說百頃的良田不會在乎多一畝或少一畝土地,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與抱負就不會想著回去了。

可見,姜維已經立志跟隨諸葛亮為光復漢室而效勞,所以只好把孝順轉化為忠誠,不能聽從母親的話了。

諸葛亮待姜維很好,把他留在自己身邊悉心培養,徵聘為倉曹掾(管理糧谷的官員),封為奉義將軍(雜號將軍,不是正式的武職),又封了當陽亭侯(亭侯是爵位的名字,例如關羽曾被封為漢壽亭侯)。

在寫給相府張裔、蔣琬等人的信中也是極力的誇獎,說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是涼州的優秀人才。

諸葛亮試著先讓姜維訓練五六千人的軍隊,又發現他在軍事上的反應十分敏銳,既有膽量又有勇氣,還能了解普通士兵的心思,才能勝人。

等士兵訓練結束後諸葛亮還向後主劉禪引薦姜維,那時的姜維只有二十七歲。

二十七歲真是一個好年齡,同時也是一個既十分巧合又有緣分的年齡。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那時的諸葛亮也是二十七歲。

如果說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成為劉備化身的話,那麼姜維就是諸葛亮的延續。

後來,蜀漢政權的壽命也被這個從敵方投降過來的人物支撐了十年之久。

「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 丨 劉煒

(「歷史大學堂」官方微信公眾號 oldmanno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姜維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自古以來,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在三國歷史上蜀漢兩代人的北伐其實都沒有取得什麼成效,而諸葛亮北伐失敗幾乎被選擇性的遺忘了,那麼突出來的姜維北伐自然就受到了很多的攻擊,歷朝歷代,對於姜維北伐大多都不...

當歸說,你媽叫你回家吃飯啦!

說起當歸,對於古代人來說,買回家不一定是藥,大多數時候是對親人的一種思念。在三國時期,一位母親思兒心切,於是寫書信並在信中附寄了當歸,望其能速速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