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讀三國69回 真實的謊言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

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因均做過蜀漢政權的丞相,而被後人稱作蜀漢四相。

其中的費禕卻因為兩次撒謊事件,造成了兩件嚴重的歷史懸案,從而留下了非常大的爭議。

街亭懸案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採取了圍點打援的策略:現在斜谷、箕谷部署疑兵,做出佯攻郿縣的樣子,牽扯住曹真的主力部隊,再安排馬謖在街亭阻擊曹魏的援軍,從而將曹魏控制的隴西地區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三地,與長安地區形成了切割,諸葛亮此次北伐就是要一舉拿下隴西。

而街亭的重要性在於這裡是諸葛亮整個軍事行動的袋口子,只有這裡不被曹魏的援軍突破,才能有充足的時間攻取隴右三地。

而馬謖就這麼蹊蹺的敗了,造成圍點打援行動失敗,諸葛亮只能倉惶撤退,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利了。

而街亭是如何失守的呢?其中還是存在著很大的疑問:

疑問一

馬謖的部署究竟有沒有問題:馬謖兵力只有張郃的五分之一,而且只比張郃早到一天,如果選擇當道紮營,一是來不及充分做好防禦的工事,容易被張郃包圍吃了餃子;二是即便能夠抵抗,缺少水源供給又能堅持幾天呢?所以馬謖當時選擇上山紮營,一方面利用山道狹窄,張郃難以展開進攻覆蓋面,可以有效彌補兵力的差距;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了水源的補給,可以堅守一戰。

所以說馬謖的部署是沒有問題的。

疑問二

馬謖如果說部署得當,那怎麼就敗了呢?這當中有非常蹊蹺的地方。

一直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據《三國志》記載,馬謖主動捨棄了水源,部隊分置調度混亂,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故而大敗於街亭。

兵卒星散四處,獨有王平所帶領的一千人馬,鳴金擂鼓堅守陣地,魏國將領張郃懷疑他布有伏兵,不敢靠近緊逼。

於是王平緩緩收集各營寨剩餘人馬,率領將士撤退。

而民間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是講馬謖安排王平帶兵保護水源,而王平因為不滿馬謖的安排而疏於防範,被張郃的部隊突襲奪取了水源,王平帶部隊倉惶逃跑,造成馬謖部隊被圍並且被切斷了水源,馬謖只能選擇血戰突圍,街亭失守。

疑問三

事件調查者:費禕本人因何撒謊?

費禕作為諸葛亮的參軍,負責具體調查街亭失守的原因。

因為王平的部隊先撤回大營,為了逃避自己的玩忽職守,而講失利的責任全部摔給了馬謖;而當馬謖的部隊後續撤回大營後,費禕也聽到了馬謖及其他部將對於王平不聽指揮,疏於防範,造成水源被奪取,並私自逃跑的控訴。

然並卵,費禕並沒有公證的評判,而是選擇聽信了王平的說法,所以在《三國志》上留下的記載就是現在的樣子。

而其中關於水源的邏輯並不難看穿,水源究竟在哪裡,當時馬謖安排的誰負責保護水源呢?真相併不難查清楚。

我們幾乎可以斷定,王平在撒謊,而費禕在向諸葛亮匯報這件事情的時候,也撒了謊。

從而造成了馬謖和他手下的將官李盛、張休等人被處死,黃襲被奪兵。

如果說馬謖指揮失當,可李盛、張休等人又因何處死呢?很明顯是在滅口,為了掩蓋事情的真相。

推論

種種看似匪夷所思的事件,其背後一定有一個符合邏輯關係的隱藏秘密:

推論一:費禕和馬謖同為諸葛亮看好的接班人,兩人之間存在崗位競爭關係。

費禕出使東吳時,被孫權評價為:"君天下淑德,必當股肱蜀朝,恐不能數來也。

"意思是說費禕是天下有德才的人,必當成為蜀國的輔佐大臣,恐怕再也不能常來我們東吳了。

」而日後費禕真的成為了蜀漢的丞相。

而馬謖呢,作為諸葛亮的參軍,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談論兵法,諸葛亮深加器重,另眼相看。

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您要審慎!」諸葛亮對這話不大在意,任命馬謖為參軍,每次引見馬謖與他交談兵法,總是一天到晚。

南征時馬謖定下攻心之計,諸葛亮深然之。

如果費禕想藉機除掉馬謖,那麼聽取王平的說法,就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釋。

推論二:費禕得到了諸葛亮的授意,藉機除掉馬謖。

為什麼呢?因為馬謖是劉備安排在諸葛亮身邊的臥底。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曾叮囑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結果留下了非常著名的一句諺語:馬謖用兵——言過其實。

不過這件事依元芳所見,那是必有蹊蹺呀!託孤之時都是緊著重要的事情講,怎麼就沒頭沒腦的冒出來這麼一句呢?這劉備是唱的哪一出呀?

原來呀,這是劉備用人的一大高明之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領悟到其中的精妙呢?劉備深知諸葛亮不擅長用兵,但在內政管理上是一把好手,所以在託孤的時候,實際上是安排諸葛亮主抓內政建設,而安排李嚴為中都護,主抓軍事工作。

對於諸葛亮和李嚴兩位託孤重臣的安排,很像當初小霸王孫策臨終時的人事安排: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而諸葛亮和張昭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張昭知道自己沒有軍事才能,所以不會動心思搶周瑜的軍權;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而又長期得不到劉備的重視,一旦劉備撒手人寰,必將利用一切機會證明自己的軍事方面的才能,從而證明劉備之前重用的龐統和法正不如自己。

而諸葛亮也篤定,劉備重用之人必不為我所用,這也就說明了魏延、馬超為何都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用兵的戰鬥序列中排名非常靠後,而李嚴則因為運糧不及時而被治罪。

同時呢,劉備所不看好的人,我要用還要重用。

這樣,馬謖就成為了諸葛亮的心腹參軍,被委以重任。

但這恰恰是劉備給諸葛亮安排的一個超級臥底。

試想,如果沒有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於馬謖的貶低,哪來馬謖火箭般的提升呢?如果當時劉備對諸葛亮講,你應該重用馬謖呀,他可是可造之材,諸葛亮一定不會啟用馬謖。

劉備為何選擇馬謖作為超級臥底呢?原因有三:1、馬謖的大哥馬良,是劉備能夠信任的荊州元老,而馬良死於夷陵之戰,劉備可以信任做臥底之人,馬謖就成為了第一選擇;2、馬謖自身有才華,兄弟五人因都字中帶一個「常」字,而被稱作「馬氏五常」,一旦諸葛亮啟用馬謖,能夠迅速的得到諸葛亮的賞識和重用,後來才有了南征時馬謖所主張的攻心為上的策略;3、馬謖是文官,作為參軍是可以跟隨諸葛亮左右的,那麼一旦諸葛亮有了不臣之心,那麼馬謖就可以利用跟隨諸葛亮的機會,除掉諸葛亮。

那麼諸葛亮又是如何發覺馬謖這個臥底的呢?答案就在街亭之戰。

正史中記載是死於獄中,而並非演義中所講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在獄中,諸葛亮原本是要審問馬謖因何不停指揮而丟失街亭的,但在獄吏的嚴刑拷打之下,馬謖精神防線已經全面崩潰,自知難免一死,故而道出了我是臥底的底牌,想以此作為自身最後的底牌,徹底投誠諸葛亮。

而當諸葛亮得知馬謖竟然是劉備安插在自己身邊的臥底的時候,內心中一定如翻江倒海一般。

而如此之大的醜聞,對於諸葛亮來講,又怎麼可能允許消息走漏呢?所以,馬謖沒有被公開處決,而是離奇的死於獄中。

而為了清理馬謖殘存的臥底勢力,與馬謖同守街亭的張休和李盛,也遭牽連而死。

王平則因禍得福,為了掩蓋一個更大的政治醜聞,從而使得自己不那麼圓滑的謊言被堂而皇之的寫進了正史,費禕則充當了不那麼光彩的撒謊者。

而接下來,費禕還有另外一段謊言,以及更加狗血的劇情,且聽下周末分解。

從今年開始,我將在蜻蜓FM平台,為您獨家音頻解讀「歪說三國」,解密更多三國疑雲背後的真相。

這將是您所聽過的,最接近歷史真相的「歪說三國」。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特別鳴謝:

本專欄音頻合作公眾號:於少伯

本專欄視頻合作公眾號:胡狼工作室

本專欄大魚自媒體平台:歪說三國

本專欄蜻蜓FM獨家音頻:歪說三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失街亭後潛逃,歷史上馬謖沒被諸葛亮「斬」

馬謖,字幼常,襄樊宜城人,生於公元190年,死於公元228年。馬謖在歷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卻很高,一部《三國演義》的小說,一出《空城計》的戲曲,使他以紙上談兵的形象定格在歷史的天幕上。...

失街亭後潛逃 歷史上馬謖沒被諸葛亮「斬」

馬謖,字幼常,襄樊宜城人,生於公元190年,死於公元228年。馬謖在歷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卻很高,一部《三國演義》的小說,一出《空城計》的戲曲,使他以紙上談兵的形象定格在歷史的天幕上。...

馬謖到底是怎麼死的,諸葛亮到底把他怎麼著了

熟悉三國故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劉備的託孤重任,恢復漢室江山,曾經屢次討伐曹魏,然而每次都鎩羽而歸,最後一次討伐的時候被司馬懿兵鋒所阻,於五丈原去世。杜甫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