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還是沒有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學的時候,父母總是教導我,要好好讀書,但我覺得那時候的我們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只是很基礎地閱讀並獲得信息與知識,然後迅速讓這些知識填鴨式地進入大腦。

我們都只是被動地接受很多訊息。

而我認為有效讀書的首要條件就是做一個主動的閱讀者,這才能讓我們接受的很多信息變得有意義。


讀書的價值如何衡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那麼衡量讀書價值的標準也不是唯一的。

你可以說讀書的價值只是自己讀了高興,也可以說它的價值說為了幫你找一份工作,甚至還可以說它的價值能讓你升官發財。

在我看來,都可以,沒有什麼可異議的。

一些前輩會教導「不要功利化讀書「,」不要抱有目的地讀書」。

但在我看來,我並不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會比「讀書只是為了享受讀書樂趣」錯誤或愚蠢,也不覺得覺得帶著功利化目的地讀書就令人羞愧,特別是在市場化經濟浪潮的今天,你學到的任何東西都該為你所用。

我認為讀了那麼多書就更應該接受當今社會客觀存在的多元價值。

反觀那些不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價值只一味站在道德制高點並將自我意志強加於他人且攻擊他人的人,我非常厭惡。

就比如現在很多鍵盤俠。

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無關他人,也不存在對錯之分,全看你高不高興。

所以,讀書價值也是你自己衡量的。

數量能否決定質量?

這是所謂「讀書意義」?

微博上這張圖曾經很火,它的寓意是指,你讀越多的書你就能站的更高看的更遠。

但我並不認為,讀書的意義只是單純數量的疊加,這並不能讓我們有效地讀書。

至少我對這張圖傳達的某些理念是否定的。

不管你讀了多少書,即使我們不只是獲得了原始數據,還有一些經過篩選或整理的知識和信息,但若你不能深刻理解它們,從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你還是停留在「知識」的表面。

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如值得同情。

所以一定要有內化過程。

每一個領域的專家都是從了解「三W」(what、how、why)開始,再深化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初期,我們讀了很多書,我們還只是信息的收集者。

然後再是學習者,學習領域內的框架、結構,他人經驗,將這些融入自我學習過程。

最後就獲得了智慧與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這個體系里,你會思考,能判斷,能理解,再通過實踐獲得知識與自我價值。

如何才能實現有效讀書價值的最大化?

1.確立自己讀書的目標

如果你讀書只是興趣娛樂,那麼你就沒有看這點的必要了,愛讀什麼讀什麼。

但我想大部分人讀書還是帶著能獲得有所成就的目的,只是有的人目的情緒,有的人很模糊甚至迷茫。

有目標性地做事可以事半功倍。

而讀書就成為你為達到這些目標而有所成就的工具與手段。

我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羞於承認的。

拿我自己來說,前段時間閱讀了大量關於寫作寫文案的書,因為自己寫作遇到了瓶頸,這就是我前段時間讀書的目的。

2.會選書

我不太建議大家經常一味地向他人要「書單」,或者直接看網絡上誰誰誰又推薦。

不是完全反對,只是不鼓勵這種做法。

因為還是那句話,讀書是件很私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讀書品味。

你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可以看牛人看了什麼書,又是怎麼做,但對於他的書單不能全盤吸收,你還要看自己的理解與具體情況。

我就遇到過一次很尷尬的情況。

一個同事見我愛看書,讓我推薦書,我就推薦了一本自己很喜歡的。

結果買回來,她覺得看不懂直接壓箱底,還圖文並茂地發朋友圈說這件事情,讓我非常後悔向她推薦。

有一個有效的辦法,可以建立自己的書單。

在看書時,對於書本中作者提到的別的作家和書做好標記,然後再自己去搜索關於這個作者的著作,再根據他寫的挑你想看的某個主題,就形成你自己的書單了。

因為在篩選過程,你就已經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口味。

比如我在看王小波的雜文,就看到他經常提到蕭伯納,我就去搜了他的好幾本書,挑了我感興趣的;後來我看劉瑜的《送你一顆子彈》,她書中又提到毛姆,我又去搜,又挑…以此類推,我就建立了一份屬於自己的書單。

而且你自己建立的書單品質會非常高,因為作者書中提到的一些作者一些書,說明他看過,而且水平可能凌駕他之上。

3.會讀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果你覺得自己讀書總是無用功,想更加有效地閱讀一本書,那麼《如何閱讀一本書》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上書作者把閱讀分成了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只停留在第一階段,只完成基礎閱讀部分。

檢視閱讀是要求每次看書前,先系統略讀(這裡指看序、目錄、索引,以及出版者說的話)。

然後在粗淺閱讀。

這裡要提一點,但遇到不懂的也不要停下,還是堅持看完看到後面,你就能懂前面要說的是什麼了。

分析閱讀是徹底閱讀,分析章節,分析書的結構與框架。

主題閱讀則是終極目標,橫向縱向。

同一作者哪些不同書籍是同一主題,同一主題下又有哪些不同的書籍,做好標記,羅列不同書的相似觀點。

在讀一本書時,我們要帶著四個問題有效閱讀。

(1)這本書是一本什麼類型的?小說?哲學?社科還是實用類書籍。

書大概講了什麼,每個部分又講了什麼,部分與章節之間怎麼銜接的。

(2)書中作者解決了哪些要說明的問題,又有哪些是作者沒有解決的。

(3)你贊同作者的觀點嗎?贊同的理由是什麼?又有哪些觀點你不贊同。

(4)這本書與你有什麼關係。

這樣你在進行閱讀同時又在思考。

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

這又要求我們在閱讀不同書籍時,要用不同的速度。

書也要分門別類,花不同時間閱讀。

等到都到一定的量,進行了一定時間閱讀訓練後,你就可以根據主題分塊閱讀。

對於不知該如何閱讀的同學們,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書里對於閱讀的方法說的非常詳細。

4.會用書

很多人是看過就行,事後你問他看了什麼,書講的什麼,他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我覺得這是人沒有外化的原因。

所謂外化,就是會用書。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用?你看看自己是否做過下面一些事情。

讀了一堆小說怎麼用?你寫過書評嗎?你研究過故事情節規律嗎?你自己動手寫過小說嗎?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嗎?

讀了一堆心靈雞湯和軟文怎麼用?你研究過心靈雞湯套路嗎?你自己寫過心靈雞湯嗎?研究過文案怎麼寫嗎?這些不都是讓書有用,外化的渠道嗎?

最後即使沒有這些顯性外化,你可能也還不會寫,但一些隱性外化也會隨著你讀書的廣度與深度而逐漸顯現出來,所以也不要低估他們的力量,只是積累不足,經歷不夠,時間未到。

有一些最簡單的外化方式,比如至少寫寫讀書筆記,讀後感。

5.不只是讀書

學習金字塔

當然,讀書只是學習的很小一部分。

你看圖中金字塔,閱讀所占比例很小。

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所以除了讀書,還要積極主動去運用,去實踐,去講授,才會達到好效果。

6.思考反哺

讀書最後要有效,一定要學會思考。

比如小說。

我相信我們一定讀過的大部分類型的書都是小說,在讀的過程中,你是否會思考哪些是高潮部分,出現高潮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是什麼。

多了那麼多小說後,是否問過自己:怎麼讀小說能夠進步?那麼你需要思考:

(1)每個人物是在什麼情況下出場的,如何出場;

(2)作者如何處理風景描寫;

(3)作者寫對話的風格如何;

(4)故事從哪裡開始,中間發生過什麼事,最後結局是什麼;

(5)故事描寫過程高潮不同的關鍵是什麼,高潮又在哪裡,如何發生,在這之後又對各個人物與事件發生了什麼影響。

我想你真正思考了這些,你獲得的東西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你要自己寫小說,你就會更加注意各部分銜接,把故事寫更精彩,結合自己的體驗,把一個故事精彩呈現。

這也就是反哺。

你看的東西,內化於你自己的大腦知識體系,再運用,進行實踐,不能保證你成為一個大家,但對你自己寫作一些東西,表達一些東西是非常有幫助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願看完這篇文章,你會喜歡上閱讀~

全文2077個字,推薦閱讀7分鐘飯飯始終堅信,不管多迷茫,人生多麼窘迫,只要還能靜下心來看書,就總歸不會太差。最近好多人都在問飯飯讀什麼書,有什麼書推薦。推薦書的話,網上的書單已經很多,我就不湊...

讀書四重天

最近也有些朋友因為我的影響選擇了每天都看書,看書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的成長和知識的獲取渠道和積累,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來自於讀書看書!讀書是最好的成本最低的且收益又是最大的一種投資,可以直接通...

書單|10本高效讀書心法,燃爆你的閱讀力

一談起讀書,也許你還在迷茫,讀書慢、沒時間、讀不懂、記不住、效果差,還一直找不到高效、實用的方法。其實,只是因為你知道的「讀書方法」太少了而已,可供自己選擇的只有老套的那幾種:速讀、跳讀、略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最全乾貨精華

為何巴菲特會在很年輕、就有機會成為億萬富翁?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里講了一個小故事。巴菲特在10歲的時候,讀了一本書,《賺1000萬的1000招》,隨後他宣稱,要在35歲之前成為千萬富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