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有誤,周郎顧」,歷史上真正的周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管妙清商,纖紅玉指長。

雪藤新換束,霞錦旋抽囊。

並揭聲猶遠,深含曲未央。

坐中知密顧,微笑是周郎。

這是唐代詩人張祜在其《觱篥》中的詩句。

優美的詩句,告訴了我們一個直到今天看起來都依然如此傳神的故事。

人人都說知音難覓,而能夠得到周郎的聆聽,竟是如此的令人高興。

佳人弄曲,才子賞聽,一副羨煞旁人的美景。

然而,或許會有人有疑問,這位周郎是誰啊?是哪家的才子啊?是哪裡的帥哥啊?怎麼會讓後人如此懷念呢?

或許不會有人想到,這位詩中善於音律的周郎,可不是什麼文雅的書生才子。

而與之相反的,這位周郎卻是一位沙場征伐的將軍。

而且,還不是一位普通的將軍,而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的千古名將。

那麼,問題來了,將軍和才子,這兩個通常來說是兩種極端的事物,為什麼會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呢?那麼,這個人又是誰呢?

下面,就請允許我用蘇軾的一首詞,來向大家陳述這位周郎的真實身份。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沒錯,他就是周瑜。

當然,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周瑜,則基本上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偉大而出現的。

但事實確是,在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本身是沒有多少交集的。

準確的說,在周瑜走向其人生巔峰的時期,即作為孫劉聯軍的三軍最高統帥,不可能也沒有機會和作為劉備麾下還未有所起色的小小謀士諸葛亮有多少交集,而且更關鍵的是,正史中也沒有任何明確記載。

所以,關於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些關於周瑜與諸葛亮之間的傳神故事,大家就權且當作是在看小說吧,但請一定記住,那裡的周瑜,絕對不是真實的周瑜,也不是被歷代所讚揚和欽佩的周郎。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

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

父異,洛陽令。

瑜長壯有姿貌。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正如正史中的記載,作為世家豪門公子的周瑜,出身顯貴,祖上也有數人都是朝廷中央大員,而他的父親,更是洛陽令。

至於周瑜本人,用史書上的話講就是,不僅長的健壯,而且長的很英俊。

好吧,我們都沒有機會見過真正的周郎長什麼樣,但是從歷史中的記載,我們應該可以得出周郎是一個大帥哥的基本認識。

當然,那個時代,有背景,長的帥的世家子弟,也不在少數,而且,亂世將要來臨,長的帥沒用,會打仗才是王道。

但是,出身富貴的周郎可以嗎?

史書記載: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

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正如史書所記,正是在那個偶然的時刻,兩個不過才十六七歲的少年,就這麼偶然的相遇了。

或許就是那麼偶然的相見,兩個同歲的少年,竟然就一見如故。

什麼是朋友?不過是剛剛相見,年幼的周瑜便主動把自己家的一座房子送予孫策和他的家人居住。

而正是從此以後,周瑜與孫策這兩位在那個時代還很普通的少年就這樣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沒有人會想到,或許他們二人也不會想到,正是他們二人的友誼,竟然幾乎締造了一個王朝的誕生。

什麼是朋友?我相信,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觀點。

但是,朋友重要嗎?當然,是個人都會回答說很重要。

那麼,請問,你敢推心置腹的信任你的朋友嗎?你敢將你的一切都託付給你的朋友嗎?或許,你會,那麼我恭喜你;或許,你不會,我也理解你。

接而下來,我要講的這個故事,就能準確的告訴你,在那個時代,什麼叫做真正的朋友之情。

隨著時間的推進,天下轉眼大亂,人心浮動,而曾經的兩位少年,也是各自經歷自己的人生。

略微年長的孫策,在其父孫堅去世後,便去了袁術麾下。

而略微年幼的周瑜,則在其父去世後,投奔了他的從父丹陽太守周尚。

看似年幼的二人仿佛再無交集,然而,世事難料,原本在袁術麾下的孫策,自然不會久居人下,所以找了一個機會,便帶領舊部來了江東。

而關於這次回到江東的事,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

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

"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

乃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

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

卿還鎮丹楊。

"瑜還。

什麼叫做朋友,這就是朋友,在孫策最需要幫忙的時候,只是書信一封,周瑜便馬上提軍前來相助孫策。

而後,兩人真可謂猛虎下山一般,連戰連贏,周瑜一舉幫孫策打下了根據地。

而後,在孫策已然獲取一定力量的時候,周瑜便聽從孫策的勸說,領軍回鎮丹陽。

當然,看到這,或許會有人會以為是孫策容不下周瑜,在其成功之時,便讓周瑜回去,這顯然是錯誤的。

一代青年領袖孫策的度量豈能如此之小。

真實的原因是,孫策自己很清楚,周瑜帶領的軍隊在事實上還是周尚的軍隊,畢竟不是周瑜的,況且自己已經有了足夠的力量,再麻煩周瑜,就不太好了,而若再有損失,豈不是會讓周瑜挨罵,所以孫策才會主動要求周瑜帶兵回去。

當然,真正的朋友之間是很清楚對方的意思的,所以更不會存在什麼誤解之意。

事實上,之後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孫策與周瑜之間的友情是非常要好的。

如史書所記: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

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

遂自居巢還吳。

是歲,建安三年也。

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

在袁術罷去周尚的官位後,周尚與周瑜便一起去了壽春。

雖然根據史書上的記載說,周瑜是因為看到袁術沒有潛力,所以才回到江東的。

但我個人以為,這完全是一種不合情理的記錄,因為在當時,袁術雖然不是最強的,但是論兵多糧足來說,袁術勢力絕對是首屈一指的,而且,袁氏一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謂之除皇族外天下第一豪門,也絕不為過。

然而,偏偏周瑜捨棄了強大的袁術,跟隨了當時還弱小的孫策,如果說不是因為與孫策之間的友情,恐怕也是解釋不通的。

同時,也如史書的記錄中所述,在孫策聽聞周瑜隻身回到江東投奔自己之際,不僅親自迎接周瑜,而且,直接就授予了周瑜建威中郎將的職位,並授予其相對大的軍權。

要知道,當時的孫策也不過是一雜號將軍,如此看來,二人之間的友情是非常厚重的。

當此之時,周瑜與孫策同為二十四歲。

恰好也發生了一件足矣為後人所驚羨的雅事。

如史書所記: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

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

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在孫策準備攻取荊州之時,兩位才不過二十年華的青年才俊,同時邂逅了兩位國色佳人。

真可謂,英雄美人齊聚江左啊。

兩位同為少年相交的好友,又同為江左首屈一指的青年俊傑,又同時領軍征戰四方,又同時迎娶國色美人。

如此之天作之合,真可謂千古難覓啊。

令人可惜的是,就在二人志得意滿將要攜手共戰天下之際,略微年長的孫策,突然的逝去,卻成了永久的遺憾。

五年,策薨,權統事。

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如果說,孫策的突然逝去,對於江東甚至是天下都是一場大地震的話。

那麼,那個最難以釋懷的人,或許就是周瑜。

想著曾經發生的種種,或許那時的周瑜,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仰天大問,為什麼?為什麼在他們剛剛才有所成就的時候,就奪取了孫策的性命。

如果說曾經還有人在懷疑孫策與周郎之間的友情的話,那麼在看完孫策死之前所做的最後布屬之後,恐怕就沒有人會再有所懷疑了。

臨死之前的孫策,將文政交給了江東大才張昭,這無人質疑。

但是,孫策卻將最那個時代最重要,最能決定一切的軍事統帥權,交給了周瑜。

而偏偏,那個時候的周瑜還遠在他方,也就是說,到死,孫策都未能和周瑜再見一面。

但是,孫策就只是留了一句遺囑,便闔然逝去。

什麼叫做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之間,不是說兩人非要有多合脾氣的話,也不是說二人要時時能夠再一起。

或許在那個時候的孫策與周瑜看來,真正的好朋友之間,是不需要說任何廢話的,只要他交代了,不用說,他都會如約做好的,這就是朋友。

沒錯,孫策毫無疑問的信任周瑜,所以,他甚至都沒有機會親口和周瑜說話,便託付了他想託付的事,因為他信周瑜可以辦到。

至於周瑜,既然朋友說了,那麼我做就行了,因為我們是朋友。

是的,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朋友之情,這就是那個時代年輕人之間最真摯最誠意的友情。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孫策與周瑜才不過26歲啊。

當然,周瑜也從沒有辜負孫策的託付,年輕的周郎,更是用他的一生,完成了守護江東的職責。

江表傳曰: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

權召群臣會議,張昭、秦松等猶豫不能決,權意不欲遣質,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瑜曰:"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里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楊,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

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汎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有何偪迫,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於人也。

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面稱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觀其變。

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

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權母曰:"公瑾議是也。

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遂不送質。

建安七年,孫策才去世不過兩年,剛剛攻破袁紹的曹操,便憑藉著大勝的威風,仗著孫策去世,竟然直接向江東要求向朝廷送質子。

大家或許不知道,就在幾年前,孫策在世之時,曹操為了討好孫策,可是把自己的親族女兒送給孫策的弟弟為妻。

如今曹操這樣,不就是擺明了要欺負江東無人嗎?可是江東真的無人嗎?只能說,曹操小看江東了。

是的,孫策去世了,但是周瑜還在。

就在孫權難以做決斷,而各大臣包括張昭在內都猶豫不決之時,周瑜站出來了。

看著年幼的孫權,周瑜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內容我就不一一翻譯了,周瑜的大體意思就是:「當年的楚國在建國之初,才那麼大點地盤,尚且能夠征戰四方,最終甚至傳承達九百年之久。

而東吳如今腳踏六郡之地,手握精兵強將,怕什麼,大不了打就是了。

況且,一旦送質子,就會為曹操所牽制,只會更加危機,還不如不遣,以觀後效。

」於是,最後孫權決定不送質子,就這樣,東吳的面對的第一次小危機,在周瑜的寥寥言語中便化為烏有。

之後的周瑜便帶領著江東子弟,四處征戰,如史書所記: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還備宮亭。

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

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

就這樣,時間很快便到了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

如史書所記: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是的,這就是決定了漢末歷史的赤壁之戰。

當是時,天下諸侯,破敗者無數,而能夠直接對抗曹操的勢力,唯有江左孫氏了。

但同時,江左內部,也是爭論紛紛。

正如史書中所記錄的,儘管害怕者無數,然而周瑜卻做出了詳細的分析,列出了曹軍必敗四條:一說,曹軍善騎射,不善水戰;二說,北方疆土尚未平復,關西馬超與韓遂還在不斷侵擾曹軍後方;三說,曹軍遠來,且冬季無戰馬所食用藁草;四說,曹軍皆北方兵卒,遠來南方,必然水土不服,定生瘟疫。

而後,孫權又向群臣下表決心,準備迎戰曹操。

於是,孫權便任命周瑜為都督,領軍三萬以破敵。

而關於這場大戰,如史書記載: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蓋放諸船,同時發火。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備與瑜等復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逕自北歸。

是的,這場戰爭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孫劉聯軍以完勝之姿,大破曹軍。

但是,歷史上的赤壁之戰,其實並無《三國演義》裡面的那些奇謀怪計,當然,也就更沒有什麼所謂的「草船借箭」「借東風」之類的故事。

真實的赤壁之戰正如史書的記載,水戰確實是曹軍短處,開始交戰,曹軍便首戰不利,而後,周瑜又用黃蓋假降之計,火燒曹營,就這樣,周瑜得以率軍一戰而勝。

當然,表面上看,此戰並不複雜。

然而,事實上,卻遠非如此輕鬆。

首先,敢打是一回事,能下命令去打又是一回事。

要知道,此戰對於曹操來說,或許就只是一次較大型的戰役,但是對於周瑜來說,那就是生死大戰,只能贏不能輸的戰爭。

所以,不管是面對任何戰機,周瑜都只有一次機會,故而周瑜必須具有極其非凡的卓越眼光,能夠準確的抓住那個最關鍵的戰機,從而一戰而下,取得最終的勝利。

慶幸的是,周瑜不僅抓住了,而且打贏了。

正如梁肅對於此戰的評價:昔漢綱既解,當塗方熾,利兵南浮,江漢失險。

公瑾嘗用寡制眾,挫強為弱,燎火一舉,樓船灰飛。

遂乃張吳之臂,壯蜀之趾。

當然,或許會有人疑問若無此適宜東風,若無黃蓋其謀,周瑜不一定會勝。

我們權且可以品讀洪邁對此戰的看法:說者謂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

此不善觀人者也。

方孫權問計於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擒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正使無火攻之說,其必有以制服矣。

是的,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但也不能改變其最終的結果。

而周瑜註定會以此戰的威名,而名流青史。

赤壁之戰後的周瑜則率軍進入南郡,與曹仁對峙於大江,而後互有勝負,但最終的結果是曹仁率軍後撤。

事實上,此時的周瑜因為在與曹仁的作戰中受到戰傷,身體已經有危,但是,因為此時荊州的局勢更為複雜,所以周瑜只能拖著病進行謀劃。

在此期間,周瑜分別向孫權出了兩條奇謀,一是控制劉備,瓦解劉備軍,但最終因為孫權的固執己見,未能實施。

其二便是遠征巴蜀。

可惜,蒼天終究妒英傑,江左男兒終究還是無法逃避命運的詛咒。

據《三國志》記載: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

"權許之。

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

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

原本,已經打算西征巴蜀的周瑜,終究是再也支撐不住了,倒在了行軍的路上,再也無法站起來了。

十年前,二十六歲的孫郎闔然逝去,十年後,三十六歲的周郎依然是以年輕之軀戛然逝去。

而事後,孫權也是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

其實正如之後孫權所言的:「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十多年了,或許已經有人忘記了周瑜曾經最喜歡的是什麼了?是戰爭嗎?不是的,年輕的周瑜,從來不是為了戰爭而活,他只是為了完成當年的那個諾言,以全朋友之義。

所以,史書在記錄周瑜逝去後,卻偏偏為周瑜穿插了這麼一段話: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

他是才子,他也是將軍;他弄過琴,他也殺過人;他能夠分辨出各種音律,他也能夠尋找到各種有利戰機。

這就是他,那個複雜而又迷人的周郎。

最後的最後,瑾用范成大的那首詩來紀念曾經那位年輕的周郎:

年少曾將社稷扶,三分獨數一周瑜。

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功跡巍巍齊北斗,聲名烈烈震東吳。

青春年紀歸黃壤,提起教人轉嘆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憑弔,嗚呼哀哉,周郎猶在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 我心實痛,酹酒一觴;君其有靈,享我蒸嘗! 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民。 吊君弱冠,萬里鵬摶;定建霸業,割據江南。 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

不戲說不演義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周瑜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

君子周瑜被三國演義大毀形象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

第一儒將:周公瑾!

千古風流話周郎 既生瑜,何生亮!」病重的周瑜說出了最後一句話,溘然長逝。《三國演義》中周瑜的形象,是個嫉賢妒能、小肚雞腸的人物,一生與諸葛亮鬥智,最終被諸葛亮氣死。這其實是一個極大的誤讀,真實的...

電視影評《三國演義》中的東吳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今合肥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

"既生瑜,何生亮"的真相

周瑜(175-210),字公瑾,廬舒(今安徽舒城)人。是江東的士族地主,很有勢力。孫策起兵時,他大力相助。孫策死後,他全力輔佐孫權,成為東吳軍隊的年輕統帥。因為種種原因,歷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沒...

因為三國演義里的一句話,他蒙冤了數百年

我曾經寫過很多歷史人物,從先秦到明朝,從美女到名將,隔著現代的電腦鍵盤,將古人們的生平故事一一講來,有時會有種時空停頓的錯覺,仿佛當時當地,我在冷眼旁觀,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而有一個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