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開掛的人生」簡直太完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一直以來,王陽明都是一個偶像般的存在,很多著名的大人物,如張居正、曾國藩、梁啓超、孫中山、蔣介石,甚至日本的東鄉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級粉絲。


2. 王陽明為啥那麼受歡迎呢?因為按照世俗標準,他簡直是個完美的人。

《左傳》講過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陽明占全了。

立德:授課育人,弟子滿天下;立功:多次平定叛亂,幾乎沒有敗過;立言:提出的「心學」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成為儒學又一宗……嚴格來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三不朽」的,大概只有王陽明一個。


3. 別看現在王陽明人氣那麼高,在歷史上,人們對他的評價卻是兩極分化。

認同他的人,覺得他發現了儒學真諦,是個大英雄;看不慣的人,罵他標新立異,為了出名不擇手段,是個欺世盜名的反動派。


4. 為啥當時那麼多人罵王陽明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理學一統天下的時代,王陽明開創心學,和理學對著幹,完全是當時的「異端」,別人罵他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5. 《傳習錄》是一部記載王陽明思想的著作,但這本書可不是王陽明寫的,而是弟子們對他語錄和書信的收錄,相當於心學陣營里的《論語》。


6. 在王陽明所處的時代,一統天下的程朱理學提倡「格物致知」,即:終極真理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要尋求真理,就要到外部世界尋找。

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最後會由量變到質變,豁然開朗。


7. 王陽明卻說:不對。

尋求真理,不用藉助宇宙外物,而要回到自己的內心。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套完整的終極真理,把內心的真理挖掘出來,再擴充到萬物之中,去影響別人和社會,這就是「致良知」。

程朱理學要求向外,王向明強調回歸內心,路徑正好相反。


8. 王陽明可不是從小就反對理學的。

和當時人一樣,他從小把程朱理學奉為真理,認真學習。

按照自己理解的朱熹的方法,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一連七天,結果不僅沒有收穫,反而病倒了。

慢慢的,王陽明發現「格物致知」這條路走不通,對程朱理學產生了懷疑。

最終,開創了一套新的理論——陽明心學。


9. 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的另一個重大區別在於——如何看待「知」和「行」的問題。

程朱理學認為「知」和「行」雖然有聯繫,但兩者是不同的,而且往往強調先知後行,王陽明反對將「知」和「行」分離,認為要「知行合一」。


10. 啥是「知行合一」?在王陽明看來,「知行合一」不是說知道了就要去做,更不是說行動要和內心的想法契合,而是「知道」和「做到」本就是一回事,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知道了就一定會做到,之所以沒有做到,是因為不曾真的知道。

這和今天大多人的理解區別很大。


11. 有人可能要反駁了:有做壞事的想法,最後克制住了,這並沒有做壞事啊。

怎麼「知」就是「行」了?王陽明會告訴你——「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

只要有了做壞事的念頭,你就已經做了這件壞事。


12. 因為「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所以王陽明認為:只有靠不斷修煉,提升道德修養,從內心深處斷掉做壞事的念頭,才能成為聖人。


13. 從這個角度看,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並沒有實質區別。

目標都是要「存天理,滅人慾」,只是一個推崇向外追尋天理,一個強調向內回到內心,路徑不同罷了。


14. 程朱理學強調從聖賢書中獲得真理,成為聖人。

王陽明卻說,終極真理只在我們心中。

這很能激發人的自信,但也導致一個後果——真理不在書等外物上,那就不用讀書了。

所以王陽明的後世弟子中,多有一種反智主義的熱情,特別不願意讀書。


15. 王陽明晚年的「四句教」可以概括他的心學思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翻譯過來就是:內心的本體是純粹、無所謂善惡的,但一旦動了意念,善惡就隨之而來。

要靠自己內心的「良知」懂得區分善惡,通過「格物」不斷拋棄內心的惡念,最終我們就會成為聖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知行合一|程朱理學VS陽明心學

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都在我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程朱理學又稱宋明理學,從元朝時期,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陽明心學則一直類似於地下黨,廣泛存在於民間,尤其是東亞周邊國家。甚至有「一生伏首拜陽明」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