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什麼只是半個聖人,而不是一整個聖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聖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有所建樹,接近完美的人。

曾國藩雖然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還不錯,但是跟古代的聖人相比較,還是差很多。

王陽明是個有自己理論體系的人,而曾國藩沒有。

相比較王陽明,曾國藩卻沒有什麼自己的學問。

他的一切都來自前人和當世聖人。

比如,他的「靜」字功夫來自倭仁。

曾國藩的「謙退」,則來自道家思想。

知道官場上,只有知道「退」的人,才會有好結果。

曾國藩初連團練時,他也是秉承儒家思想,曾國藩在家書中表達的勤儉節約思想,也來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縱觀曾國藩一生的思想,獨創處很少。

曾國藩的成功之處,在於將各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這也是難能可貴的,是當時其他人所做不到的。

曾國藩總想著光宗耀祖。

是為做官而為賢,有一點異端想法也會自覺摒除的。

怕給自己家族帶來災禍,這就是官的作用。

因為「官」,使其不敢思考,不能思考。

因此曾國藩能在攻陷天京後對五十多萬無辜之民大開殺戒,以至「......號叫之聲慘不可聞,自卯至午,殲除凈盡……屍骸堆積,流水腥紅」。

不能不說這是他的一大缺憾,所以只能算半個聖人。

曾國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學,但對於程朱之學並未盲目崇拜,事實上,他對於宋明儒學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

宋明理學實際上分為氣學、理學和心學三個學術派別。

曾國藩在政治實踐和軍事鬥爭中也漸漸地看到了程朱理學「指示之語,或失於隘」、或「病於瑣」、或「偏於靜」的局限。

在這種情形下,曾國藩對心學表現出了寬容的學術姿態。

對於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之學術爭辯,他認為對於兩家之爭應取其同,避其異,揚其長,兼收並蓄,揚長避短,推進儒學的發展。

曾國藩還以氣學在生成論方面的資源來彌補理學之局限,謂「張子之,醇厚正大,邈焉寡儔」。

依著氣學的思路,曾國藩認為,天地萬物均因稟氣而生,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終基元。

在稟氣而生這個意義上,天地萬物是「同體」的。

不過,曾國藩同時認為,雖太和絪緼之氣流行不止,天地萬物最初所得之氣「均耳」,但人與物、聖人與常人實所稟有之氣並不相同。

就人與物相對而言,人得氣之全,物卻僅得氣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僅得物性。

就人類而言,聖人所稟之氣清且厚,常人所稟之氣卻濁而薄。

「自其初而言之,太和絪緼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聖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均耳。

人得其全,物得其偏,聖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氣質又最清且厚……」 曾國藩一生篤好學問,作文每日不輟,是名副其實的儒家。

歐陽兆熊說曾國藩一生三變:早年講理學;辦理團練軍務時講申韓;後學老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