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給你講一個關於惡人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陽明不讓朱厚照來,朱宸濠的殺手組織只是一個藉口。

唯一的理由是,朱厚照不會是一個人來,十幾萬大軍就如漫山遍野的蝗蟲,所過之處人民必定遭殃。

他們僅以搜索朱宸濠餘黨這一堂而皇之的理由就能讓無數百姓家多年的積蓄化為烏有。

現在,王陽明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押著朱宸濠急速北上,在半路堵住朱厚照,讓他沒有理由再來南方。

1519年農曆九月十一,王陽明把朱宸濠等一干俘虜裝進囚車,從水路出發去堵朱厚照。

張忠和許泰一路猛追,終於在廣信追上王陽明,再派兩位高級宦官去見王陽明,聲稱是奉了皇上朱厚照的聖旨,要王陽明把朱宸濠交給他們。

王陽明這次面對的不是錦衣衛,而是東廠太監。

錦衣衛還有點人性,東廠全是獸性,王陽明用對付錦衣衛那套辦法對付東廠太監,顯然是膠柱鼓瑟。

他對弟子們說,對付惡人,千萬別引發他的惡性,你不能和惡人直來直去地對著幹,要懂得鬥爭的技巧。

惡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們最怕的就是喪失利益。

對付他們,只需要給他們擺清利害關係,他們就會知難而退。

各位書友好,今晚我們繼續共讀《知行合一王陽明》第119至196頁。

請大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王陽明剿匪是否有悖仁義之道?

2.致良知難在哪裡?


1.殺人本是無奈之舉

南贛剿匪讓王陽明聲名鵲起,但也招來非議。

不少人認為他動用兵器殺死土匪的做法有悖孔孟仁義之道,也與他所提倡的心學背道而馳。

對此,王陽明這樣解釋:人人都有良知,盜賊也有。

但他們的良知被慾望遮蔽太久,光靠理論灌輸不可能被喚醒,非用強力不行。

當強力也沒用的時候,就只剩下消滅了。

一個作惡的人並非心是惡的,而是被慾望驅使、被私利蒙蔽、被情緒駕馭,從而損物害人,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

對這樣的人,除了消滅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原以為平定了南贛土匪可以稍事休息,沒想到更大的暴風雨接踵而至,那就是寧王朱宸濠的叛亂。

這時,王陽明才意識到王瓊非要他留守江西的真正目的。

2.反叛一事,由來已久

平定寧王的事情還要從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那裡說起。

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為吸取元朝覆滅的教訓,認為必須要建立藩王,從而牽制中央權臣的權力,將君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同時,為了避免重蹈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的歷史覆轍,他對藩王採取「不列土,不領民」的政策。

不列土就是藩王們沒有自己的土地,不領民是說藩王們不直接管理百姓,他們只是管理王府而已。

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也就是王府衛隊,但不得超過一萬五千人。

這點人數比起帝王的正規軍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藩王們即便有心造反,也沒那個實力。

這一政策聽上去十分完美,誰曾料想第一個破壞政策的不是別人,正是朱元璋本人。

蒙古殘餘犯境時,朱元璋為維穩,允許邊疆藩王將衛隊人數增加到五萬。

在與蒙古殘餘作戰時,這個數字在不時地增加。

在一次次實戰中,藩王們的衛隊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野戰兵團了。

其中,被培養起來的就有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

不過,在這二者之間,朱棣更有心機,不僅利用了朱權,還一舉登上了皇位。

朱權的後人朱宸濠一心想要為祖上一雪前恥,於是把謀權篡位當成計劃二十幾年的大事來辦。

1519年農曆六月十四,寧王朱宸濠在自己生日這天,發動叛亂。

原本要前往福建平定兵變的王陽明本來對此大可不予理會,但良知告訴他,要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確保天下蒼生免受戰爭之苦。

於是,開始對寧王之亂採取以卵擊石式的反擊。

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寧王造反是經過嚴密計劃且有重兵扶持的,而王陽明卻只能在事發突然的情況下四處徵集有限的兵馬來加以應對,實力懸殊由此可見。

但這並沒有妨礙王陽明在短短四十三天之內平定叛亂並活捉朱宸濠。

總結起來,他成功的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第一,知己知彼,善用心計。

王陽明知道朱宸濠並沒有什麼實戰經驗,遇到緊急情況一定會自亂陣腳。

於是他屢出險棋,讓舉棋不定的朱宸濠只能意氣用事,作出錯誤決策。

第二,當機立斷,絕不縱容。

戰場上士兵們的畏戰情緒是勝利的第一大敵,深諳此理的王陽明採取極端手段振奮士氣,例如借殺俘虜的機會聲稱殺掉的是不聽指揮的士兵,這樣便鞏固了自己的領導權,也振奮了人心。

第三,沉著冷靜,泰然自若。

就在士兵在前方作戰時,王陽明仍然有空閒時間給弟子傳授心學。

有人問:

用兵是不是有特定技巧?

哪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得此心不動。

平時就要在良知上用全功,才能逐漸培養起自制力。

是不是做到不動心,就可以用兵如神?

當然不是。

打仗需要親身經歷,就像給自己下猛藥,是不得已。

王陽明不是嗜殺的狂魔,他最喜歡的還是學問,做聖賢依舊是他的唯一追求。

4.致良知難在知行不一

做聖賢的方法早在多年前已經被王陽明領悟,那就是致良知。

一件事擺在眼前,做還是不做?做,為何做?如何做?不做,為何不做?如何不做?都要聽從良知的召喚。

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難處就在於很多人知行不一,總是違背良知的教導。

在王陽明看來,只要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就可以獲得不動如山的心境和排憂解難的智慧,只要心裡想做,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平定寧王之後,王陽明的心學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同時,有多少人追捧就有多少人棒殺。

理由是,王陽明的心學與禪宗沒有二致,無非是枯禪而已,違背了儒家學說。

王陽明指出自己的學說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在發現心學的妙用之前,他承認自己也很鄉愿,後來按照良知為人處事,漸漸養成了狂者的胸襟,有所為有所不為,真正感受到了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

在任何時刻都堅持真理,依照是非善惡行事,做到於心無愧。

這樣的王陽明後來又經歷了什麼呢?他的知行合一還將帶他到哪裡去?明早我們繼續共讀《知行合一王陽明》第197至244頁。

作者:蘭川,樸野堂堂主(puyetang),新經典(Thinkingdom)新媒體編輯,在楊無銳《其實不識字——在漢字里重審生活》一書中負責朗讀。

加入有書,一起組隊對抗惰性,,每周共讀一本書,一年共讀52本精選好書,關注有書公眾號(youshucc)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析寧王之亂的過程 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

寧王之亂又稱為宸濠之亂,是1519年由明朝當時的寧王朱宸濠發動的叛亂,是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發生的對皇權的爭鬥,寧王是世襲的王位,寧王這一王位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權的後裔,之所以會發生寧王之亂是因為...

王陽明的成聖之道

讀史札記□ 傅紹萬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他創立心學,生前門徒已計萬人。他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他剿撫並重、恩威並舉,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

35天速平「寧王之亂」

張明(貴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貴州省陽明學學會副秘書長、美國夏威夷大學訪問學者)王陽明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出任南贛巡撫期間,僅35天就平定了著名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充分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