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為何對未背叛的于禁絕情?諡號暴露名將被憋屈死的真實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是個招降納叛的年代,我們翻一翻《三國志》或者《三國演義》,就會驚奇地發現,當年戰敗投降換陣營,真比今天白領跳槽換老闆還容易,不要說那些夾著一本書在袁紹曹操劉備陣營,跑來跑去的謀士,曹操的五子良將,劉備的五虎上將,居然只有四個半屬於起家老班底。

而有過投降經歷的更多,是六個。

我們可以把這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合起來稱作當時十大高手,其中張郃、張遼、徐晃、關羽、黃忠、馬超都曾當過降將,但是卻都成了封侯拜將的大英雄,只有那個被關羽抓去而沒有真正投降的于禁下場最慘,慘到令人髮指,以至於禁死不瞑目:我只是打不過認輸了,又沒有背叛魏王,你們為什麼要如此待我!

翻看歷史,撫今憶昔,我們應該給於禁一個開口的機會。

當年投降並不是恥辱

正像太平歌詞里唱的那樣:「三國紛紛民不安,東區西蜀漢中原」。

這三大勢力合縱連橫,苦鬥不休,劉備曾經依附曹操袁紹,孫權也曾向曹魏稱臣勸進,「主公」尚且如此,手下文臣武將跳起槽來也是毫無心理壓力。

前面我們曾經說過,「十大高手」中,只有于禁樂進是跟隨曹操起家的老班底,張郃是袁紹的幹將,張遼是呂布的嫡系,徐晃是楊奉那裡的手下,還打劫過曹操;劉備那裡只有關羽張飛是貧賤之交(三個「白身」),其中關羽還有過被曹操擒獲投降的經歷,趙雲是從公孫瓚那裡借來的,能算半個,而馬超原先單幹,後來陣前倒戈投降了劉備,黃忠更是跟關羽殺了個死去活來,也是兵敗投降的。

但這並不影響關羽張郃張遼徐晃黃忠馬超稱為各自陣營的一流武將,級別也差不多,都是正牌的前後左右將軍,成了頂樑柱。

即使是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曹操也來者不拒,甚至連弄死自己子侄和愛將的張繡,曹操也笑臉相迎,足見當年投降只不過是正常的「人才流動」,不但不是什麼恥辱,還能越跳職務越高。

于禁就是真的投降了關羽,然後再被曹操抓回去,那也不算什麼不可饒恕的罪過,比如關羽投降曹操的時候還殺了劉備依附對象——袁紹的大將顏良,差點坑死劉備,劉備也沒記恨並秋後算帳。

于禁並沒有真投降

即使于禁真的投降了都不是什麼大事,更何況于禁是否真的投降了,也沒有明確的說法,實際上真正有記錄的,是兵敗被擒。

于禁應該是比關羽年紀大的,建安二年,于禁就已經因為破張繡有功,封了益壽亭侯,建安三年的時候,劉備領著關羽張飛追隨曹操打呂布,關羽別說爵位,連官職也沒有呢。

劉備從建安元年依附曹操一直到建安三年,也就是說,于禁和關羽都在一個鍋里吃了三年飯,當然那時候于禁的地位要比關羽高多了。

建安五年,曹操逮住了關羽,關羽投降後被封為漢壽亭侯,跟于禁平起平坐了,關羽當年跟張遼相交莫逆,管徐晃叫「大兄」,同為曹魏五子良將的于禁,跟關羽應該關係也不錯。

關羽抓住了于禁龐德,龐德威武不屈甚至破口大罵,關羽尚且百般招降,面對老戰友于禁的乞降,關羽居然不但不「親解其縛」並解衣推食,反而把于禁關起來了,這怎麼看怎麼不合常理,那麼講義氣的關羽絕不會如此絕情,那麼答案就只有一個了:關羽只得到了于禁的人,沒有得到于禁的心,也就是于禁只是兵敗認輸,但卻堅決不肯投降。

至於為什麼傳出於禁哀求饒命乞降的風聲,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會知道: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蔣干盜書。

只要曹操相信于禁投降了關羽,一氣之下殺掉了于禁留在大本營的老婆孩子,那于禁斷了後路,不降也得降了。

但是曹操並沒有,就連那句:「于禁跟從我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把感嘆號換成問號,似乎更說得通:「于禁投降了?我不相信!」

曹操有理由相信于禁不會投降:于禁此時已經是左將軍(劉備稱王前的最高官職,),食邑一千二百戶,連兒子於圭也被封為食邑五百戶的列侯。

就連在被東吳扣留期間,道貌岸然的虞翻,看見孫權對於禁禮遇有加(並轡而行),在鼓動孫權殺掉于禁的時候,也只是指責:「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

」——只是喪師如果而沒有自殺,沒提背叛。

司馬懿更看得清楚:「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

根源在於多年前的一樁公案

于禁先被關羽投進大牢,後又被孫權軟禁(禮遇的背後未嘗沒有招降的意思),回到曹魏的時候,已經心力交瘁鬚髮皆白,這時候曹操已經死了,曹丕對待于禁還不錯,拿他跟荀林父、孟明視相比,還專門下詔書:「昔荀林父敗績於邲,孟明喪師於餚,秦、晉不替,使復其位。

其後晉獲狄土,秦霸西戎,區區小國,猶尚若斯,而況萬乘乎?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其復禁等官。

但是于禁被曹丕羞辱致死,那也是《三國志》記載的,應該不會有錯,那麼曹丕為什麼要逼死於禁呢?更離奇的是,一方面讓于禁的兒子繼承了益壽亭侯的爵位,以保證其祭祀不絕,另一方面居然給於禁諡號為「歷侯」,在諡法裡,厲代表著「暴慢無親」、「殺戮無辜」。

翻看于禁的履歷,命案真相就呼之欲出了:看看于禁曾經殺了哪些「自己人」!

史書記載:「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

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

」也就是說,于禁得罪人了,而他得罪最狠的,是青州人,他那個益壽亭侯,就是因為殺了很多趁火打劫的青州兵而得到的。

而青州兵,是曹操打黃巾軍收穫的第一桶金:三十萬精壯,一百萬人口,以及附屬的更牛農具,曹操就是靠這三十萬青州兵爭霸天下,靠一百萬青州人屯田以供軍需。

曹操沒有把青州兵交給任何人,而是一直自己直接領導,曹魏名將,沒有一個是從青州兵里來的。

曹操只信任青州兵(太祖縱之),青州兵也只服從曹操一個人。

曹操剛死,青州兵就在賈逵的帶領下「皆鳴鼓擅去」。

只聽曹操命令的青州兵根本就不信任曹丕,而曹丕在百般安撫之下,就得做點讓青州兵感動的事情,於是青州兵最恨的于禁,就成了取悅青州兵的祭品。

這時候青州系的華歆已經當了魏王曹丕的相國,為當年被屠殺的青州兵報仇的時候到了——不但要于禁的命,還要毀於禁的名——你是個軟骨頭!

只可惜一個「厲侯」的諡號,暴露了于禁憋屈致死的真正原因:非戰之罪,沒有當叛徒,只是個得罪過人的政治犧牲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魏五子良將(三國志篇)

曹魏五子良將和蜀漢的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相比,曹魏的五子良將似乎我們對他們還是比較陌生的,本次報導就向大家介紹曹魏的五位異姓虎將,其實曹魏的五子良將的實力同樣強勁,雖然比不上蜀漢的五虎上將,但...

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于禁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本為鮑信部將,後屬曹操,曾於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同時為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讚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