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之左將軍于禁,殺兵斬將,所向披靡,最後去羞愧離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于禁,成就了關羽淹七軍的攻績,卻讓自己晚節不保,最終回到魏國之後羞愧而去。

于禁早年跟著鮑信討伐黃巾軍,隨後曹操領兗州牧。

而這時于禁被推薦給了曹操,曹操看後,拜軍司馬,任陷陳都尉。

關於這個官職前面一篇剛寫過。

差不多就是打頭陣的意思。


于禁的前半部分還是和樂進差不多,英雄無敵,殺軍斬將,軍紀嚴明。

第一次,跟隨曹操討伐呂布,于禁自己帶點小兵就攻破呂布兩個營寨。

隨曹操討伐黃巾軍時被乘夜襲擊,于禁迎敵,斬殺黃邵等,迫使黃巾軍全部投降。

第二次,建安二年,跟曹操來到至宛,張繡假降。

這個也在前面一篇寫典韋之死時也有說過。

隨後突然襲擊,搞得曹軍混亂而逃,這時,于禁約束部下,不能急著逃跑,我們要斷後。

這也叫且戰且退,這突然,于禁發現一些衣衫不整的傷兵,竟是原來黃巾賊,後來投於曹操,稱為青州兵,曹操對他們管理不嚴,這次乘機打家劫舍。

于禁看不下去這種情況,於是先去打「自己人」,有人告于禁造反,而于禁這樣說的,敵人再後面,我最重要的是應敵,曹操自然會公斷。

說完先做好溝壘防敵,隨後讓人告訴曹操原由。

曹操一聽,大讚于禁:「敵人來襲,軍隊混亂,于禁能在這時約束軍隊,追打打家劫舍的惡兵,最後還能做好防禦溝壘,這是一個好將領的榜樣。

」這次之後,于禁封為益壽亭侯。

第三次,就是跟著曹操破張繡,擒呂布,又在次年同樂進,曹仁等人攻破眭固於射犬。

第四次,就是建安五年,袁紹攻打于禁,于禁不但堅守,還來了一個反攻,從側面出擊,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接著說一說他那忠君大於忠友的事。

在建安十一年,昌豨降曹軍後又造反,本說于禁與這昌豨是老朋友,於是曹操讓于禁前去討伐。

而于禁一去,這昌豨就投降。

部下都說,昌豨投降了,那麼就等曹操來處理好了。

而于禁卻認為這昌豨在大軍來到之前造反,看到大軍來了才投降,定會和上次一樣,不能念老交情,而忘記曹操的命令,於是隕涕斬昌豨。

從這之後,曹操更看重於禁,並在東海平定之後,表功于禁和樂進,張遼等人。

接著的幾年裡,于禁同張遼,張郃等人跟隨曹操征戰,履有其功,於建安二十一年,遷為左將軍。

到了輝煌時刻,卻又接著掉入了谷底。

建安二十四年,于禁和龐德來樊城救曹仁,卻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漢水暴漲。

而關羽占有利地勢,來了一個水淹七軍,最後斬龐德,而于禁投降。

後來呂蒙破江陵把于禁帶到了東吳。

接著曹丕上位,孫權為了與曹魏聯合,把于禁送回了魏國。

而于禁回去後,大家都笑話他怕死。

一次,于禁來拜曹操時,曹丕讓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知道這是什麼意,不久之後羞愧離世。

有人說,于禁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小人,怎麼可以是五子良將,我們要說,不能用一個短處來把他的全部長處給淹沒。

于禁是一個識大體之人,敗於關羽後投降,並不是說他的能力不行,而是老天不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于禁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本為鮑信部將,後屬曹操,曾於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同時為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讚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