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了「赤壁之戰」, 曹操竟然仰天大笑,說了一句驚人的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書接上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厲兵秣馬、萬事俱備的曹軍入侵荊州,繼承「荊州牧」一職的劉琮聽從章陵太守蒯越和東曹掾傅巽等人的勸諫,俯首稱臣、不戰而降。
遭受「長坂坡之戰」一敗的劉備軍遁入夏口鎮,經魯肅的牽線搭橋、諸葛亮的滔滔雄辯,促成了劉備和孫權的同盟。
不過,曹操親筆撰寫了一封戰書寄予孫權,聲稱「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五味雜陳的看罷戰書,讓前堂中的文臣武將傳閱一番,眾人大驚失色、一片譁然。
心神不寧的長史張昭勸諫孫權,他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踞了名義和道統的制高點,而且曹軍浩浩蕩蕩、勢不可擋,與其蚍蜉撼樹一般的對抗,不如恭迎和歸降於曹操。
眾人異口同聲的嚷嚷著「投降論」,孫權不厭其煩、進入後堂更衣和休息,魯肅接踵而來,勸諫孫權絕不可歸降於曹操,前堂里的文臣武將歸降於曹操、可謀一官半職或飛黃騰達,而孫權歸降於曹操、必定是毫無立錐之地。
孫權贊同魯肅的看法,長嘆一聲,說「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
幾天之後,周瑜應召而歸,聽聞江東的文臣武將一個個的聲張「投降論」、「顧命大臣」張昭都居心叵測的勸諫孫權歸降於曹操,這讓周瑜火冒三丈,他對孫權說,「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哪兒有什麼「正義」可言,況且曹軍勞師遠征、水土不服,早晚是疲病交加、嬴弱不堪,只需精兵數萬人,就可以打得曹軍落花流水。
周瑜的一席話讓前堂中的文臣武將羞愧難當,備受鼓舞的孫權也下定決心,抽出利劍砍斷了桌案的一角,聲稱「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當晚,周瑜又參見孫權,勸諫孫權無需憂心忡忡,曹操所謂的「今治水軍八十萬眾」,不過是虛張聲勢的詐術罷了,充其量是二十幾萬的烏合之眾,周瑜只需要五萬精兵,就可以遊刃有餘的擊潰曹軍。
孫權大喜過望,立即調配三萬精兵,以及戰船、軍械和糧草等等軍需物資,交予周瑜指揮和用度。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周瑜率領三萬人的江東水軍入駐夏口,與劉備的二萬餘人馬匯合,組成了一支五萬餘人的孫、劉聯軍(以下簡稱「聯軍」),聯軍逆流而上、向赤壁一帶進發。
如同周瑜預料的一樣,水土不服的曹軍出現了嚴重的疫情,據一些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考證,肆虐於曹軍的瘟疫很可能是血吸蟲病,身染疫病的士卒上吐下瀉、頭重腳輕、體虛乏力,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而且,愈演愈烈的疫情也重創曹軍的軍心和士氣,文臣武將和士卒們皆是魂不守舍、唉聲嘆氣,但急於求成的曹操已處於騎虎難下的窘境,不聽眾人的勸諫,頑固不化的執行著「剿劉備、征孫權」的軍事計劃。
順流而下的曹軍與逆流而上的聯軍於赤壁一帶遭遇,士氣高昂的聯軍直衝曹軍的先頭部隊而來,一面擂鼓鳴鑼、一面亂箭齊發,戰意低靡的曹軍試圖還擊聯軍,但虛弱的士卒們擎不起木楯、拉不開硬弓、變不了戰陣,不一會兒就徹底的垮了。
之前摧枯拉朽的曹軍變得如此不堪一擊,讓曹操又急又氣,但他也無計可施,只能令曹軍的艦隊航向長江的北岸,周瑜不願急功冒進,便令聯軍的艦隊航向長江的南岸,兩軍一北一南、隔江對峙,進入了一段爾虞吾詐的謀劃期和休整期。
經此一敗,曹操發覺了兩個極其嚴重的問題:一.他重蹈了袁紹的覆轍,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恃勇輕敵;二.他過於高估玄武池練兵的效果了,也過於高估荊州水軍的戰力了。
故此,曹操做了「穩中求勝」的調整,令士卒和工匠用鐵釘和鐵鏈,將一艘艘戰艦的艦首和艦尾連結、固定,這樣的話,戰艦的穩定性大幅提升,即便長江的水流再湍急、波濤再洶湧,戰艦上下起伏的幅度也不大,士卒們可以來去自如的行動了。
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聯軍的黃蓋提出了一個絕佳的妙計,他對周瑜說:「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周瑜拍手叫絕,即令黃蓋籌備和施行這一計策。
黃蓋調取了數十艘蒙沖鬥艦,令士卒們在艦上堆滿木柴和茅草、再淋一層易燃的油料之後,用帷幔掩蓋起來。
布置和偽裝好了蒙沖鬥艦,黃蓋又令士卒們在蒙沖鬥艦的艦尾牽引一些小舸,以備撤退之用。
一切完備,黃蓋致信於曹操,謊稱江東之主孫權大逆不道、必敗無疑,他不想為虎作倀,願與自己的艦隊一同歸降於曹操。
讀罷黃蓋的降書,曹操「聰明反被聰明誤」,他想用「釜底抽薪」之計,納降和厚待黃蓋、進而分化和誘降江東的文臣武將,便回信於黃蓋、悅納了他的投降。
入夜之後,東南風越刮越勁、真是天賜良機,黃蓋令士卒們拔錨起航,不緊不慢的駛向曹軍的艦隊,以免生疑,待蒙沖鬥艦接近了曹軍的船艦,黃蓋令士卒們掀開帷幔、點燃柴草,蒙沖鬥艦燃起大火之後,眾人登上艦尾的小舸,逃離了火海。
烈焰沖天的數十艘蒙沖鬥艦隨風而行、直衝曹軍的艦隊而來,曹操急令曹軍的艦船分散和退避,可鐵釘和鐵鏈連結了各個艦船,拔也拔不出、斬也斬不斷,驚慌失措的士卒們用斧頭劈砍船身也來不及了,蒙沖鬥艦撞上曹軍的艦船,熊熊大火一擁而上、眨眼之間吞噬了一排艦船,而且火助風勢、風助火力,轟轟烈烈的大火越燒越旺、越傳越快,籠罩和蹂躪了曹軍的整支艦隊之後,又躥入了長江北岸的曹軍大營。
濃煙滾滾升騰、大火燒紅夜空,江面上漂浮著數之不盡的屍體和器物,江岸上狂奔著烈焰焚身的士卒和馬匹,此情此景,堪稱人間煉獄了!
據《山陽公載記》一書所撰,曹軍的殘兵敗將逃入華容縣的「華容道」,道路泥濘不堪、人馬無法行進,心急火燎的曹操令士卒們搬運砂石和茅草,平鋪於淤泥太深的路段。
士卒們達成了曹操的軍令之後,曹操撻馬前沖、文臣武將緊隨其後,全然不顧士卒們的安危,如此狹窄的華容道避無可避,修整道路的士卒們被戰馬撞翻和踩踏,傷者和死者甚眾。
曹軍衝出了華容道,曹操仰天大笑,說:「劉備,吾儔也。
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劉備,他與我不相上下。
不過他棋差一著,若他早一點兒放火、將華容道的出口堵住,咱們就化為灰燼了)。
」眾人心頭一凜、環顧四際,生怕劉備的追兵突襲而來,幸好劉備的追兵稍遲一步,讓曹操等人逃過一劫。
小考題:您認為曹操敗於「赤壁之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瘟疫、火攻之計、曹操的一意孤行,還是什麼原因呢?歡迎您留言討論。
(本號專注於歷史拾遺、人物品鑑,還望您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相關閱讀:長坂坡之戰,曹操俘獲了劉備的兩個親閨女?!她們下場如何?
曹操打了「遠征烏桓」的大勝仗,聽聞這一消息,卻哭倒在營帳中
曹操雷人語:赤壁之戰,孤燒船自退
《三國志·周瑜傳》引《江表傳》說:「曹公與孫權書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三國志·郭嘉傳》:「太祖(曹操)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
奠定了三國格局的史詩戰役:赤壁之戰,檣櫓灰飛煙滅(下)
建安十三年十月,劉備聽說曹軍即將東下,為了抗曹,派諸葛亮隨魯肅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當時孫權也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但對劉備的力量有懷疑,對曹操的聲勢有顧慮。諸葛亮...
碧眼紫髯觀孫權(上)
孫權,字仲謀,繼承父兄之業,成為吳主。他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從外貌上看,極像胡人。有專家認為漢時國門已開,漢胡交融,孫氏一門乃江東豪族,家蓄鬍姬,並不意外,因此推斷:孫權極可能帶有外族血...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戰役是哪個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戰役是赤壁之戰。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
此人一計破曹軍幾十萬,功蓋諸葛亮,死後其名字成為一個地名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之中的神話人物,一出山就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尤其是三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赤壁之戰,完全是諸葛亮的傑作,草船借鑑,借東風,獻火攻計等等,都出自諸葛亮之手...
赤壁之戰前,孫權為何力排眾議要奮起抵抗曹操?
文/念田赤壁之戰是三國戰事的關鍵,更是中國歷史上的關鍵轉折點。如果孫權沒有和劉備聯合抗曹,就沒有這赤壁大戰,或者雖有這一戰而曹操戰勝,天下就會歸於一統而不會有三分天下,由此可見赤壁大戰實在是決定...
曹操為何沒能統一中國,最好的時機出現他卻猶豫了
公元208年,曹操在當陽擊潰劉備之後,他沒有繼續追擊。而是南下,占據了江陵。江陵,也就是如今的荊州市。這是個被譽為與三國關係最密切的城市,不僅僅是作為戰略要塞,是魏、蜀、吳三國長期拉鋸的地方,更...
赤壁之戰前,曹軍為何冒著火燒的危險也要制連環船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可以說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歷史戰役。其中,孫、劉聯軍能夠以火計大破曹軍,除了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