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如何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喻鎮榮

愛好學習的現代企業人士注重傳播、善抓重點,都知道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但這三遍怎麼去說呢?

魯肅在聯劉抗曹的時候為我們樹立了典範,最重要的是抓住節點分別選擇時候去說:

眼光遠大,心胸寬廣的魯肅魯子敬知道,要破滅聲勢浩大的南下曹兵,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

因此,劉備是必須團結的。

因此,不惜放下身價,取得了與劉備的合作,並邀請諸葛亮一起乘船過江,說服孫權。

魯肅深知孫權最大的心病就是顧慮曹操兵多將廣,自己寡不敵眾,甚至是以卵擊石。

因此,上船坐定後就不失時機的告訴諸葛亮:「先生見孫將軍,切不可實言曹操兵多將廣」諸葛亮一聽心領神會:「不需子敬叮嚀,亮自有對答之語」。

兩個人都是明白人,照正常情況來說,既然諸葛亮已有承諾,魯肅可以放心,不須再加叮嚀了。

可是這件事太重要了,因此,諸葛亮到賓館休息了一夜,第二天魯肅來引薦他見孫權時恐怕諸葛亮懈怠了,於是又一次加深印象說:「『今見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見機而變,絕不有誤』」。

諸葛亮和魯肅來到東吳朝廷先是和東吳一班朝廷大臣見面,一番唇槍舌劍,在駁倒一群投降派後,方才在東吳大將黃蓋的支持下聊作了斷。

終於可以見孫權了,魯肅又趕緊向諸葛亮把最重要的事情再說了第三遍:「『適間所囑,不可有誤』孔明點頭應諾」。

魯肅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憑的是自己的感覺和悟性,可貴的是他知道在什麼時候來說,他第一次是在相對輕鬆、,時間充裕的時候說,這時,如果諸葛亮不理解,他還可以做工作。

第二次是休息了一夜,準備去見孫權的時候說,這時在賓館裡,時間也比較充裕,這兩次都方便說話,所以兩人說話都透徹。

而第三次是諸葛亮舌戰群儒之後,應該比較疲勞,如果不是諸葛亮修行到位,恐怕一肚子火氣都上來了,或者給氣糊塗了,地點又不是在船上、在賓館,說話不怎麼方便了,但魯肅知道還得在三提醒諸葛亮,不好說也得說。

因此謹慎的說:「適問所囑,不可有誤」含蓄得只有諸葛亮能聽懂了,但他不方便說話,只是「點頭應諾」。

魯肅不僅知道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而且懂得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怎樣說。

你看:前面兩次都說了「切不可」三個字,第一次有「實言」兩個字,第二次只有「言」一個字,「切不可實言」恐怕有提醒諸葛亮可以「正確引導」孫權的含義,可以虛言的意思。

而第二次魯肅在賓館裡擔心隔牆有耳,隔壁有眼,因此只敢說「切不可言」,意思是不要誤導了孫權,語氣輕多了。

而第一次的「兵多」後面還有「將廣」二字,第二次則只有「兵多」兩字,唯恐投降派獲取了信息,抓小辮子,打小報告。

第三次則只有你知我知了,諸葛亮也心心相印,點頭應諾。

魯肅的語言變化豐富,保密意識很強。

認真只會把事情最對,用心才會把事情做好,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誠然不錯,但機械的重複恐怕令人煩惱。

對自視甚高的人更是如此。

而魯肅對接點把握極好,用語又恰當,所以未使諸葛亮有煩惱的感覺,每次都作了認真肯定的回覆,兩人情投意合。

順便多扯幾句:魯肅若活在當下這個喜歡耍小聰明的國度里可是不容易被發現,不容易得到重用的大人才,他貌似忠厚老實,其實腹有良謀、慷慨大方。

是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具有高度的戰略眼光。

孫權即位之初,魯肅即為孫權呈上帝王大略,勾勒了發展框架,足以與隆中對媲美。

他是孫權決計破曹操和形成孫劉聯盟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編輯/小馬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建國路:東吳戰略猜想

對劉政策,周瑜主張吞劉自大,孫權(魯肅)主張聯劉抗曹,這兩個方針對東吳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用周瑜的話說,劉備「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如果「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劉關張),俱在疆埸,恐蛟龍得...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的悲情謝世告白?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