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最有用的是法家,但悲慘的也是法家人,大多沒好結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中,法家最有效,魏國在魏文侯時期用法家始祖李悝進行變法,成為戰國首霸。
楚國用吳起變法,於公元前381年棘蒲之戰中打敗魏國,飲馬黃河。
秦國用商鞅變法,秦國從一個被東方六國看不起的野蠻落後國家,一躍成為第一大國,國富兵強,並最終統一六國。
但法家有三位代表人物都沒有好結局。
吳起於公元前381年,在楚悼王死後,被楚國貴族射殺之後分屍;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後,商鞅被貴族車裂;公元前233年,因同門李斯陷害,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被秦始皇下令毒死獄中。
這三位人物可謂法家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商鞅,功勞巨大,但沒有什麼好結果。
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法家觸動舊貴族利益。
我們對吳起、商鞅被殺,給的共同原因是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當時楚國和秦國的舊貴族勢力十分強大。
吳起頒布"減爵祿之令","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其爵祿",針對尚在位的高官,"平其制祿"。
為了開發邊遠地區,讓貴族"往實廣虛之地"。
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不管出身的高低貴踐,沒有軍功,一率不能得到爵位,並且實行二十軍功爵制。
所以楚國和秦國的貴族對吳起和商鞅是恨之入骨的,他們二人結局也是相似的,被貴族殺了。
第二、法家功利心太強而人情味太薄,大臣之間鬥爭十分激烈。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為功也。
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
……日繩秦之貴公子。
……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
……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簡單的說商鞅只服務了君主一人,其他人能得罪的都得罪了。
所以秦孝公一死,商鞅的死期也就到了。
韓非子之死就是因為李斯等人的妒忌,所以不斷的在秦始皇面前進讒言,終於秦始皇下令將韓非子賜死。
第三、法家治理下的國家,大臣與君主的鬥爭激烈。
可以說君主專制體制下皇權與相權之爭在秦國已經顯現。
商鞅之死實開其端。
秦孝公其實已經在防著商鞅了,所以臨死前才會試探性的讓商鞅 為秦君。
秦惠王殺商鞅也不是復仇那麼簡單,而是商鞅之權已經太大,威脅到了王權,這者是主要原因。
包括後來白起之死,也是這方面的原因。
後來趙高與李斯聯合控制朝政,更是例證。
君權與相權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法家自身的主張,讓法家之人處於殘酷的政治鬥爭之中,這也成了中國古代政治的一 種常態,所以才有「半君如伴虎」的名言。
為什麼吳起變法失敗而商鞅變法成功,其實原因很簡單
進入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已不再是稱王稱霸了,而是開始互相吞併。魏國處在四戰之地,東齊西秦南楚北趙,魏國在地理位置上處於劣勢。然而魏國卻是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那就是因為魏國首先實行變法,李悝變法...
讓孩子可以記住的歷史-諸侯們喜歡變法的王朝「周」
隨著戰國時代的來臨,周天子已經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諸侯國之間戰爭和土地兼并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題。可原有的制度卻不能適應戰爭的需要,所以當時有大抱負的諸侯都選擇了一條變法之路。在變法路上有名的是「...
戰國七雄輪番變法爭霸,主導列國變法的卻來自同一個地方!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得到周王室的承認,至此中國的歷史進入戰國時期,七國有齊、楚、秦、韓、趙、魏、燕,七國之中燕國最弱,在春秋並無大業可表,進入戰國時期國土依然遼闊,且發揮了一定的...
中國四大系列之春秋戰國四大改革家,除了管仲結局都不好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的時期,社會動盪劇烈,湧現出了一批改革家,對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極大的推動了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法制以及土地制度的發展。這其中管仲、李悝、...
夢回春秋戰國之法家之殤:那些變法的人最終的結局是什麼?
春秋戰國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思想發展的最鼎盛時期,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其中有一群人,他們秉承法家理念,他們通過變法來使國家強大,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懼犧牲,他們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可歌可贊的法家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