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氣!董卓只用兩招就打敗了關東諸侯聯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賴正直 時拾史事

一、第一回合:董卓被袁紹忽悠,袁紹勝

董卓執政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廢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袁紹堅決反對。

一方面,這是君臣大義所在,另一方面,劉協是漢靈帝寵幸的王美人所生、董太后養大的,在封王之前被人稱為「董侯」,而袁紹曾幫助何進逼殺董太后,袁紹當然不希望與董氏關係密切的劉協當皇帝。

袁紹估計在洛陽干不過董卓,遂逃往關東,謀劃在地方起兵討伐董卓。

袁紹逃到了冀州。

嗯?袁紹的老家不是在汝南嗎?為什麼他要跑到冀州來呢?有看官說了:冀州牧是袁家故吏韓馥,袁紹跑來投奔韓馥很正常嘛。

呃,這樣說確實沒錯,但如果我們仔細查考韓馥是怎麼當上冀州牧的,就會發現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讓我們把鏡頭轉換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八月,董卓剛剛執掌朝政那陣子,吏部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袁紹年輕時結交的鐵哥們),向董卓提出了一個將京官外派到重要州郡擔任長官以加強地方控制的方案,並附帶了一串名單,包括尚書韓馥、侍中劉岱、騎都尉張邈、尚書郎許靖、陳留名士孔伷、穎川名士張咨等等。

董卓當時正忙著對付西北方面的白波黃巾軍,無暇東顧,正好藉此機會籠絡士大夫,穩定關東局面,就爽快地批准了這個方案。

於是,除許靖拒絕赴任外,韓馥當了冀州牧、劉岱為兗州刺史、張邈為陳留太守、孔伷為豫州刺史、張咨為南陽太守。

事實表明,這是一個驚天大陰謀。

剛到任沒幾個月,這幾個人就舉起了反旗,韓馥、劉岱、張邈、孔伷、張咨,一個不漏,全部加入了討伐董卓的行列。

我們再來看看袁紹、袁術、曹操出逃的地點:袁紹沒有回汝南,而是去了冀州,這裡的州牧是韓馥;袁術也不回汝南,而是來到南陽,這裡的太守是張咨;曹操也沒有回沛郡老家,而是跑到陳留,這裡的太守是袁紹和曹操共同的好朋友張邈,刺史則是劉岱。

再明顯不過了,這一切都是袁紹他們策劃之下的陰謀!

董卓氣急敗壞,趕緊把周毖、伍瓊兩個臥底處理掉,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二、第二回合:韓馥暗中勾結董卓,董卓勝

首先發出起兵信號的是東郡太守橋瑁。

橋瑁「詐作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這裡可以看到官僚行政的思維慣性,即使是解救國難的非常之舉,也不敢輕易違反州郡不得擅自募兵的制度,而要抬出「三公移書」為憑藉,使舉兵的行為得以合法化。

三公移書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要宣示此次起兵的原因、目標以及針對的敵人,如果不把這些問題講清楚,起兵就成了謀反了。

三公移書今已不存,無法看到其內容,只知道其中說到起兵原因是「見逼迫」,但是,是誰「見逼迫」,卻又言之不詳。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很重要的,它涉及此次起兵的戰略意圖和目標所在。

如果見逼迫的人是指移書的三公,那麼此次起兵只能算是士大夫集團的一種自救行動,從政治道義上看層次太低,不能說是「解國患難」。

如果見逼迫的人是指皇帝,又要區分是指漢少帝,還是漢獻帝。

如指漢獻帝,其前提是承認漢獻帝即位的合法性,這樣一來就跟董卓保持一致了,那起兵的意義也就大大削弱了。

所以,三公移書所說的「見逼迫」,只能是指漢少帝。

由此可知,關東聯軍的戰略目標是:打倒董卓,廢黜漢獻帝劉協,迎漢少帝劉辯復位。

然而,在關東諸侯聯軍組成之前,內部就出了問題:韓馥叛變了!

按照袁紹等人本來的策劃,韓馥將作為袁紹控制冀州的代理人。

但是,韓馥很有可能在赴任冀州之前就已被董卓籠絡收買,或者也有可能是精於打小算盤的韓馥到了冀州後,畏懼董卓的強大,他所考慮的事情,早已不再是怎樣和袁紹一起共舉大事,而是怎樣保住他在冀州的一畝三分地了。

當然,狡猾的韓馥的並沒有公開和袁紹等人撕破臉,而是和董卓暗通款曲,秘密保持著聯絡。

橋瑁以三公移書發難,韓馥也參加起兵。

論官職,韓馥是冀州牧(韓馥是關東諸侯中唯一的州牧,這一點頗值得注意),袁紹只是渤海太守,韓馥的官職比袁紹高,而且是袁紹的頂頭上司,理應成為關東諸侯聯盟的盟主。

但是韓馥採納了治中劉子惠的建議,不扛旗、不當頭,讓袁紹去充當盟主,自己隔岸觀火,事成,則韓馥不失為倡義元勛,萬一事敗,亦不致為首惡。

韓馥的具體措施有兩條:一,不上前線。

冀州號稱帶甲百萬,而韓馥卻屯駐在鄴,遠離前線。

二,剋扣軍糧。

韓馥不上前線,藉口是籌辦軍糧。

如果韓馥真的去辦軍糧,以冀州之盛,確實是一大助力。

然而韓馥首鼠兩端,吃裡扒外,他常常剋扣軍糧,暗中促使聯軍瓦解離散,企圖到時候反向董卓邀功。

兗州刺史劉岱曾說:「(董)卓死之後,當復回師討文節(韓馥字)。

」歷來人們往往把劉岱這句話作為關東聯軍內部不團結、「嗣還自相戕」的證據,但卻很少考慮被稱為「孝悌仁恕」的劉岱為什麼要如此痛恨韓馥,甚至認為韓馥比董卓還可惡。

很顯然,韓馥腳踩兩隻船的騎牆行為,是劉岱之類的正統士大夫所堅決鄙視和不能容忍的。

三、第三回合:董卓放出兩個大招,董卓勝

董卓可不是好惹的,他除了成功收買韓馥以外,還放出兩個大招,軍事政治兩手抓,兩手都很硬,分別擊中了關東諸侯聯軍的兩處死穴。

軍事方面,河內太守王匡離洛陽最近,他率兵進駐洛陽北面的河陽津,董卓派部分兵力從正面佯作反攻姿態,主力從小平津渡河,迂迴到王匡軍的後面,南北夾擊,打敗了王匡。

政治方面,董卓讓郎中令李儒持鴆酒毒死了已被廢為弘農王的漢少帝劉辯。

不要小看漢少帝之死。

漢少帝之死,對關東諸侯聯軍產生了極大的震動,原來規劃的政治藍圖,一下子失去了目標。

少帝已死,年幼無子,將來即使打敗董卓,又將如何呢?輔佐漢獻帝?這是袁紹等人絕對不能接受的。

另立新帝?這可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搞不好就會把自己陷入不義不臣的境地。

就算下定決心另立新帝,話說這劉氏享國四百餘年,宗室遍布天下,又該立誰呢?

隨著董卓西遷長安,擺在袁紹面前的頭等大事,已不再是入京還洛(此時沒有皇帝,去了洛陽又能怎麼樣呢?),而是尋找一個新的天子。

袁紹挑中的是人選是幽州牧劉虞。

但是,袁紹的做法遭到了關東諸侯聯軍中多數人的反對。

有的人可能是反對另立新君,有的人可能是反對劉虞這個人。

於是,劉岱、孔伷、橋瑁、張邈、張超等人拋開盟主袁紹,在酸棗召開了一次會議,並發表了一項聲明:「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覆四海。

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

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殞首喪元,必無二志。

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

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這一聲明仍把已死的漢少帝稱為「至尊」,對漢獻帝則隻字未提,可見仍然是不肯承認漢獻帝的,那麼,皇位誰來坐呢?這份聲明講了一大堆氣壯山河的空話,卻提不出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

「至尊」已死,又不承認董卓的傀儡,也沒有提出新皇帝的人選,所謂的「以致臣節」究竟是對誰而言的?這份邏輯混亂的曖昧聲明,正是當時聯軍首腦們無所適從的內心寫照。

於是,就出現了十餘萬聯軍部隊在酸棗「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的場面。

畏懼董卓是原因之一,勢利相爭是原因之一,原本的政治目標落空後茫然情緒的瀰漫,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

袁紹不顧多數人的反對,執意擁戴劉虞為帝。

然而,劉虞本人堅決不干,此事遂無疾而終。

眼看聯軍已不成氣候,袁紹心裡開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盤,他深知在這個亂世中生存,必需有地盤和實力。

袁紹選中的據以立足的地盤,是冀州。

之所以選中冀州,除了袁紹長期以來就有占據冀州的戰略打算之外,韓馥兩面三刀、暗通董卓的做法也導致袁紹必須為士大夫集團清理門戶、除掉韓馥。

於是,袁紹放棄了攻入關中與董卓爭雄的念頭,將獵殺的目標指向了韓馥。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清】趙翼:《二十二史札記》,中華書局1984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呂思勉:《三國史話》,中華書局2009年版。

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何茲全:《三國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于濤:《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中華書局2006年版。

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email protected]

讀者群號 53585837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之戰是東漢末年,關東各地諸侯群雄組織地方聯軍對抗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群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

董卓禍亂敗朝綱,諸侯討伐誅叛黨

董卓奉詔率軍開赴洛陽以後,燒殺搶掠,讓大漢王朝最後一點殘光變得更加昏暗了。當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昏庸無道,喪盡天良。在三國演義中,由曹操發起的反董卓聯合軍可謂聲勢浩大。瞬間集合了十八路諸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