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這幾個實力強大的諸侯,為何總是被人們忽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在東漢末年隨著董卓入駐洛陽,掌控朝政,關東各地群雄並起,隨著袁紹一聲號令,十八路諸侯聯合討董,掀開了東漢末年諸侯紛爭的戰爭大幕。

雖然最後魏蜀吳三分天下,曹操、劉備、孫權笑到了最後,各自擁兵千萬,割據一方。

但通過三國演義的描述,我們會發現有幾個諸侯,他們實力強大,卻往往被人忽視掉。

1、公孫瓚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為人美姿容,大音聲,言事辯慧,家世二千石,遼土豪強。

在《三國演義》中,公孫瓚初從袁紹討伐董卓,表現的文不成武不就,後面與袁紹的戰爭也一直是吃敗仗,但真實的歷史中,他是怎麼樣的呢?

公孫瓚從遼東起家,中平中,烏桓反叛,與張純等攻薊,瓚討伐有功,遷騎督尉,追擊敵寇,深入險境,被圍二百日,糧盡食馬,與眾人訣別,後終脫險,封都亭侯,復領遼東屬國長史,受幽州牧劉虞所職統,控戎馬,抵禦邊寇,每聞有警,其憤怒厲色,望塵赴敵,或繼以夜戰,虜識其聲,憚其勇,莫敢抵犯。

與善騎射者數十人,皆乘白馬,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深為虜騎所畏,皆避之塞外。

初平二年(191年),青徐黃巾三十萬,入渤海境內,公孫瓚帥二萬騎敗之,威名大震,拜奮武將軍,薊侯。

南渡河攻取了冀州、青州、兗等華北大部分,營建易京,以通遼海。

乃自署其將為青、冀、兗三州刺史,多置郡縣守令。

又遣弟公孫越連結袁術進攻豫州,逐步成為與董卓並立東西的兩個最大軍閥。

遼東太守公孫瓚

2、陶謙

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

丹陽郡(治今安徽宣城)人。

在我們的印象中,陶謙是一個與世無爭、為人謙遜的小老頭,他作為徐州的統治者,三次向劉備謙讓統治權。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陶謙又是怎麼樣呢?

陶謙性格剛直,有大志,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黃巾起,陶謙被朝廷任為徐州刺史,擊破徐州黃巾,並推行屯田,恢復生產。

當時徐州下轄五郡——東海、廣陵、下邳、彭城、琅琊,基本就是現在江蘇一帶,人口繁多,經濟發達。

所以當時陶謙兵強馬壯,實力超群,並不是演義當中那麼懦弱無能。

徐州刺史陶謙

3、劉表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人。

東漢末年宗室、名士。

在《三國演義》中,劉表聲名不顯,表現得很差勁,和曹操的戰爭,完全是一邊倒。

而歷史上,劉表的表現到底如何呢?劉表身長八尺余,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名列「八俊」。

早年為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出任北軍中候。

後來代替王睿為荊州刺史,他單人匹馬,進入荊州,通過重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成為荊州的實際統治者。

在荊州期間,劉表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

荊州刺史劉表

《三國演義》雖然是四大名著之一,但也只是一部小說,而非真正的史冊,裡面人物的介紹描述,總會或多或少帶有個人情感色彩在裡面,所以了解真實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三國群英爭霸的故事,遠比演義中的精彩,各路英雄豪傑的經歷,都有著其存在的意義與影響。

這些人他們雖然沒有獲得最終的勝利,但在東漢末年那個紛亂的年代,他們也畫出了精彩的一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